第325章 思維慣性的力量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4-21 23:44      字數:1262
  水力鍛錘的原理,就是將河水或江水向前流動的力變為從上往下的力,這都是大中華初中物理知識範圍裏麵的了,不外乎就是杠杆和滑輪的組合。

  當然了,說起來簡單的要命,不過要我手把手搞一個這種東西出來就是直接要我的命了,還好,不論是諸葛老大還是黃月英師娘,都是古代的機關大師,對水碓這種民間已經存在的水力機械裝置,應該並不陌生,複製過來絕對是分分鍾的事情。

  有了水碓,隻要將其木造的錘頭改為鐵造的錘頭,再將錘頭後本來盛放稻穀的石臼變成鐵砧,這樣一來,本是用作舂米的水碓,就變成了用來鍛造武器盔甲的水力鍛錘了。

  這是說起來簡單,就是捅破一層窗戶紙一樣,不過有些事情,一旦人們形成了慣性思維的話,那就真的可能永遠都沒有人會往其他地方想的。

  就如同牛頓看到蘋果掉在地上,從而思考出萬有引力一樣,看到蘋果掉落地麵這個現象的人有千千萬萬,不過從中想出萬有引力這個理論的,就隻有牛頓一個。

  某些東西,一旦陷入思維慣性,就會被理所當然化,很難被人聯想到其他地方的,水碓這件水力裝置也是一樣,本來就是農村裏麵因為青壯勞動力不足,隻靠一些老人和婦孺無法進行舂米這種重體力勞作,所以才有人發明了水碓這種水力裝置,讓農村裏麵就算勞力不足也可以做到舂米這些勞作。

  而水碓自發明以來,就算經過兩個大佬的改進優化,一個是魏晉時期的杜預,將水碓改進成連機碓,就是一個水輪帶動數個水碓,第二個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祖衝之,他還是一個傑出的的機械研究者,將水碓優化為水碓磨,就是一個大水輪同時驅動水碓與水磨的水力裝置。

  不過就算水碓曆經牛人大佬多次改進,依然隻是輔助農業生產的工具,從沒有人將其用作其它用途,直到四百年後的唐代,才有人就水碓用作它途,主要是搗碎物品,如藥物、香料、乃至礦石、竹篾紙漿等等。

  就是拐這麽一個彎,也足足用了四百年,若要將這個彎拐到鍛造武器盔甲的那個方向,再花四百年還真的不知道能不能拐到。

  而後世有些人分析,說中國的水碓之所以沒有人想到改造成水力鍛錘,這是由於中國的中原皇朝大部分都是靠步兵起家,軍隊大量使用步兵,動不動就是十萬以上的軍隊,若要全部裝備盔甲,根本沒有那麽多的鐵,既然不用大批量的鍛造盔甲,自然沒有人聯想到將水碓改造成水力鍛錘,以便更快速、省力地製造盔甲。

  這與歐洲那邊的情況不同,歐洲那邊的戰爭,常規的就是數千人對數千人的規模,數萬人對數萬人的戰爭,基本就是傾國之戰了,這與中國這邊動輒就是數萬人交戰,兩國大戰基本就是十萬規模完全不同。

  所以歐洲那邊有大量鍛造盔甲的需要,故此才有人造出了水力鍛錘這種東西來的,不過這卻是有一些說不通,因為就算國家這個層麵沒有這種需要,但是當亂世時候的那些割據勢力,應該有這種需要吧。

  畢竟曆史上,每逢亂世,各種割據勢力窮兵黷武的例子可是數不勝數的,按理說應該會有人想到將水碓改造成水力鍛錘吧。

  但是曆史上,真的沒有這種記載,明明有需要卻沒有人想到這個方法,按我的估計,還是慣性思維的影響,根本就沒有人將舂米的工具聯想到鍛造武器盔甲這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