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因詩殺人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0-12-15 00:36      字數:1309
  我不禁心中暗笑,這時代的尊卑觀念還真是根深蒂固啊,不過想想也是難怪,畢竟廚子這個行當,在古代“三教九流”中都沒有入內。

  “三教九流”中無論“上九流”、“中九流”還是“下九流”裏麵,都沒有單列出廚子這個職業,隻能算是不入流或者算作“走卒”裏麵的一種。

  中華上下五千年曆史,算得上是眾人皆知的廚師,殺子取肉以悅齊桓公的易牙算一個,為文惠君即魏惠王表演解牛絕技,然後被莊子記下來,名傳千古的庖丁算半個。

  因為按照《莊子》裏麵的記載,庖丁隻是將牛肢解後分割妥當而已,並沒有收拾和烹調牛肉的記錄,嚴格來說庖丁隻是做了屠夫的工作,並沒有幹廚師的工作。

  而且按照庖丁的話來說,他是由於不知道殺了多少隻牛,熟能生巧,才能達至如此“技進乎道”的境界,而他到達殺牛之技的巔峰,隻用了短短三年時間,然後不知道多少年後,技能就進化成規則,也就是“道”了。

  以此推論,庖丁應該不是一個廚師了,因為身為一個廚師的話,三年期間能殺多少牛?所以個人還是比較傾向庖丁其實是一個屠夫,那樣才能說得通吧。

  隻不過《莊子》裏麵稱呼這個解牛之人為“庖丁”,所以後人也一直認為這個人是一個廚師,不然的話,個人還是覺得叫屠丁適合一點。

  不過既然身為當事人的莊子,在這場宴會裏麵的說話,《莊子》是如此記載的,個人也隻能勉強承認了,因此才有半個的說法。

  由此可見,廚師在古代的地位確實是低,因此就難怪馬兌對我招一個廚子進入書房這種重要地方有所疑問了。

  不過我這樣做自然有我的道理,於是我便對馬兌說道:“吾自想出鐵鍋此物事後,便對一些食材之烹製有了新的想法,欲借此廚子之手驗證一番。

  然一幹烹製方法尚還粗疏,吾不欲外人耳聞,汝可明白?”

  這個時代,知識是如此的珍貴,隨意探究別人的學問和技能,隨時會引來殺身之禍,甚至成為世仇亦有可能。

  曆史上最出名及令人咋舌不已的“因詩殺人”一事就最說明問題了。“因詩殺人”說的是唐代詩人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叫劉希夷,劉希夷詩才不錯,有一次寫了一首《代悲白頭翁》的詩歌,拿來給宋之問品鑒,希望宋之問給點意見。

  宋之問細讀全詩,覺得確實好詩,尤其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宋之問尤其喜愛,認為一定會成為千古名句。

  之後發生的事就駭人聽聞了,宋之問在知道劉希夷這首詩並沒有給其他人看過後,便苦苦哀求,希望劉希夷將這首詩轉讓給他,當成是宋之問自己寫的。

  劉希夷可能礙於甥舅情分,當時不好拒絕,便答應了,不過最後劉希夷終是不舍如此佳句,便反悔沒有將這首詩轉讓給宋之問。

  而宋之問為了謀奪這首好詩,竟然以他事為由,將劉希夷騙至家中,然後讓家奴用土袋將外甥劉希夷活活壓死,成功將這首詩據為己有。

  這件事,不知道怎麽傳揚了出去,所以就出現了一件怪事,就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此千古名句,既出現於《全唐詩》卷八十二收錄的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一詩中,又出現於卷五十一的宋之問《有所思》一詩中。

  試想一下,為了一首詩,舅舅都能向外甥下毒手,如今我這樣說,馬兌為了表示自己並無窺探之心,就說道:“小人多言了,家主有事盡管吩咐便是,小人自會一一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