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田氏代齊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0-10-17 23:50      字數:1275
  王翦和郭子儀都是深諳帝皇心理之人,不過其實帝皇的心理也不是太難明白,自從陳田氏在齊國玩“大鬥出,小鬥進”的手段,趁齊國呂氏公族橫征暴斂、大事民心的機會,以大鬥向齊國民眾借出糧食,到民眾歸還糧食的時候卻用小鬥。

  如此一進一出,民眾得到了實利,而反觀呂氏公族,即使民眾遇到天災,亦不願意拿出庫房多餘的糧食出來賑災,兩相對比,齊國民眾的心自然偏向了陳田氏這邊了。

  陳田氏就是利用這般簡單的手段,向齊國民眾大量市恩,最終曆經二百餘年,成功取代了呂氏公室的地位,成為了齊國的統治者,並獲得了周王室的承認。

  堂堂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的薑太公呂尚的封國,就這樣被陳田氏以這種手段謀取到手,史稱“田氏代齊”。

  這個事件,震驚了整個戰國時代,後世曆朝曆代亦深以為鑒,自此以後,凡是讀過史書的君王,都深深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名聲和民心,有時候足以顛覆整個國家。

  所以,曆代君王都要求屬下官員嚴格監控治下鄉紳賑災之規模,若有大規模賑災之舉,多半會引來滅族之禍。

  而不奉聖旨、私下開啟官府糧倉賑災的官員,不論其官職多高、與君王多親密,基本都會以造反之罪論處,誅滅九族,就算皇帝開恩,也至多不用滅族,身死家破是肯定的了。

  在所有君王眼中和心裏,國家裏麵名聲最好、最有仁義、最得民心的隻能是自己一個,若有人名聲日隆、民心所歸,其必然成為君王的眼中釘、心中刺。

  因此,在所有君王眼中,清官比貪官可恨,因為清官擁有的好名聲,會令到君王對其投鼠忌器,不敢輕易處置,甚至在一些特殊時機,清官能夠威脅到君王。

  而反觀貪官,其為君王辦了不少君王想辦但不能辦的事,而且君王要處置貪官,隻需一句話就可以了,並不用顧忌太多。

  故此,君王重用貪官而防範清官,就自然有他的道理了,同樣道理,曆史上皇帝與太子的慘劇不少,也是由此而生。

  通常這種慘劇中的太子一角,都是甚得民心、兼有人望的,甚至會被百官稱讚為“非此君不足以繼陛下之大統”,真不知道說這種話的官員是出自真心還是意圖捧殺。

  但是,皇帝耳中整天充斥著這種言論,皇帝又如何能夠不嫉不恨,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如今國家內公然有第二個太陽出現,欲與自己這個太陽爭輝,那麽發展到最後,自然隻能就算是親生兒子,也忍痛下手,徹底埋葬了。

  就是因為君王的心理向來如此,所以曆史上建立奇功偉業的謀臣智將,隻要欲使君臣之義得以善始善終,俱會選擇自汙這一行徑,使君王知道自己貪戀財物,並無天下之誌。

  有些做得更絕的,甚至不惜自曝其短,主動將自己的把柄送到君王手上,令君王隨時可以處置自己,就如陳平一樣,對自己被人控告盜嫂一事,毫不辯解,任由漢高祖劉邦裁決,不過這種操作相當考驗眼力,一個操作不當,就會斷送了自己。

  而比較穩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一個孤臣,除了皇帝,誰也不鳥,隻為皇帝辦事,其餘所有同僚全部無視,如此雖然得罪人,但也會令皇帝明白,這個人沒有朋黨,隻能為自己盡心辦事,若然自己想處置他,他便隻能束手待斃。

  這應該算是《孫子兵法》中“置諸死地而後生”的官場實際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