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童話裏都是騙人的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0-10-17 23:49      字數:1576
  司馬師奉了司馬懿之命,領兵往截斷己方後路的諸葛亮大軍殺奔而去,而這次司馬師卻一反以往之態,竟然親領前部兵馬,將後部兵馬交予幾名與司馬師親近的裨將帶領。

  一向以保全自身性命為首要任務,且素以儒將之風示人的司馬師,如今卻甘作先鋒,效猛將之勇烈,衝殺於前,其必有所圖,且所圖非小。

  然司馬師究竟有何所圖呢?原來,司馬懿在司馬師領軍出發前,向其授計道:“如今吾軍決意從諸葛亮手中奪取生路,屆時汝領大軍與諸葛亮對陣,無須理會諸葛亮之軍布何種陣法,隻需於陣前鼓起士卒之死誌,帶領前部往諸葛亮陣中徑直殺去即可。”

  司馬師大吃一驚,連忙問道:“父親,雙方近二十萬大軍在此交戰,如此毫無章法可言,豈非……豈非有辱父親威名?(其實司馬師本來是想說‘豈非如同兒戲?’的,不過眼前之人既是父親,又是一軍之主,為避長者和尊者諱,隻能臨時改變說法了。)”

  “章法!章法?這時候汝還說什麽章法?”司馬懿顯然有點激動,不過隻是片刻就立即平複了,然後緩緩道:“罷了,罷了,有些事情為父若不說透,單憑汝等自己領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何日,甚或到為父此等年歲能否領悟亦未可知。

  汝等二人且聽好,前次為父已未汝等說過,目標與方法互為表裏,缺一不可之理。

  此番為父再為汝等再言另外一理。目標與方法,譬如琴瑟,亦如水火。”

  司馬師和司馬昭兩人對望一眼,就知道對方也不明白父親究竟要說什麽,明明是說與諸葛亮大軍對陣的章法,怎麽又扯上了琴瑟和風雨這等不著邊的事物,但身為人子和屬下,是不可能直接表示質疑的,於是兩人便齊齊施禮拜下道:“還望父親為孩兒細解其理。”

  司馬懿便繼續說道:“汝等細思,琴瑟和諧,自是樂音怡人,使人如沐春風。如有琴無瑟或有瑟無琴,隻是樂色單調,無醉人之曲矣。然如若琴瑟相悖、音理相左,豈不是曲調吵雜,徒惹人煩矣?

  而水火之理亦同,水火相濟,自是陰陽和合、大功得成。如有水無火或有火無水,亦能各逞其威,自成其功也。然如若水火相攻、陰陽互克,則相互消減,乃敗事之相也。

  故目標與方法相互配合,此事必水到渠成,自是上善;然目標與方法不相配合,甚或互相矛盾,則事必不濟,此乃下惡是也。

  因此為父時至今日,悟得一理:定下目標,若能尋得合適之方法,此為上;定下目標,沒有尋得合適之方法,此為中;定下目標,卻尋得相左之方法,致事與願違,此為下。

  吾等處事,自當首選上善之法,然無上善之法,隻可用平平之法,取其中成,切忌輕率大意,擅自用一些新穎可觀之法,欲成大功,反害其事,終為下惡。

  汝等可都明白?”

  “孩兒明白。”司馬師與司馬昭俱答道,然後司馬師又再次向司馬懿發問,道:“此理孩兒自明,然此理與今日之事如何印證?孩兒尚未大明,還望父親恕孩兒愚鈍,再為孩兒指點一二。”

  “嗯,汝且仔細聽清。為父如今命汝領兵與諸葛亮大軍對陣,非為取勝,若有必勝之法,為父自當取用。

  然如今並無必勝之法,故為父取中成之法,欲與諸葛亮兩敗俱傷,以吾等手上十數萬大軍,折損其七八萬大軍,實乃以二換一之舉,故不論諸葛亮如何布陣,我軍自一往無前、拚死殺敵即可。

  汝須明白,所謂章法,乃盡力保全自身而最大殺傷敵方之法。現時既然沒有必勝諸葛亮之章法,若為父尋一章法對陣諸葛亮,非但無法戰勝諸葛亮,反使此十數萬大軍得以返回長安,豈不是與為父此前所言之願相悖?

  屆時吾等毀家滅族,必淪為眾人之笑柄矣。故此汝方才言及章法,為父便大感荒謬,才略有斥責之言。

  汝此次領兵對陣諸葛亮,便依為父之言行事即可,切記好好保全自身為要,汝可明白?”

  “諾,孩兒謹受命。”說完,司馬師即下去領兵出發了。

  果然呢,狼父隻會教出狼子,司馬懿這樣身具“狼顧”之相的人,有怎麽會教出什麽謙謙君子呢?灰太狼教出小灰灰這種事情,隻會出現在《喜羊羊與灰太狼》這種童話故事裏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