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接風
作者:東風暗刻      更新:2021-01-04 21:07      字數:2209
  吳娘子製止了侍衛,對老者說道,“老人家你可能有誤解,不是你想的那樣。”

  另幾個砍柴人誠惶誠恐,示意老者千萬別再往下說了,這麽挖苦諷刺大名鼎鼎的康王殿下,你還想不想要老命了。

  老者冷哼了一聲,“這位便是豔冠巾幗的吳娘子吧,我說錯了嗎?此時我們汴梁百姓寄予著厚望的九大王,難道不是陪著吳娘子在郊遊?美人相伴,功成名就,多麽閑適從容,天下的人家妻女離散,兄弟兩分,她們的感受與金國的年輕公主、王妃可不能比。”

  康王哈哈一笑,擺著手讓他們快走,我什麽事都安排好了,還不準我舒展一下,再說人都撒出去了,我鞭長莫及,難道整日坐臥不寧才好?

  老者道,“好涵養!被我這麽說也不惱怒,河北那塊巴掌大的地方,放在金人手裏不算什麽,早年被粘罕遷過去的河淮人家在哪兒不是過日子?不如天眷還認著汴梁!殿下不打過去也對,戰火一燃不就又擾了他們剛剛得到的平靜?”

  金軍打過來的時候,淮河以北的不少青壯人家被完顏宗翰強製遷往了河北,很顯然老者在意的是這個,沒準兒他家中便有這樣的人。

  老者的話是有些難聽,說趙構把自家人救回來以後就不管別人了,趙九哥強忍著不發作,可他不能對一個砍柴的說自己的計劃,這是軍機大事。

  康王板起臉對老者道,“你還能出城砍柴,說明身體還不賴,”意思是你身體還好,總能看到將來的結果。

  誰知老者道,“所以大王看我身體好還能砍柴,就不打算砍我了嗎?”

  趙構哼了一聲說,“孤是說,你的眼睛不致於花的那麽快吧!”

  砍柴的總算走了,趙構說,“回城,大般涅槃經讓孤善將時宜,撫接民人,可汴梁民人一點都不給孤留麵子。”

  吳芍藥笑著安慰道,“九哥做的決定常人看起來都很難,國事動蕩的時候去韓州,大功告成的時候讓皇位,打了勝仗的時候放戰俘,一般的人不能理解,天下人都在稱讚九哥的前兩件事,唯獨這第三件,可能不高興的人會很多。”

  康王道,“回城吧,有你理解我就成了。”

  吳芍藥說,“三件大事我都趕上了,知道放俘這件事九哥也不可能做錯。”

  趙構欣賞的看著她有好一瞬,看的吳娘子有些不好意思了才作罷。

  回來後,便得知尹待檄已經快到了,康王親自去迎,暫時將尹待檄一家也安頓到驛館中住下,把北嶽大帥劉平叔也請過來拜見,康王吩咐著擺酒給尹待檄接風,而且吳娘子和王妟出麵作陪,以示對尹待檄之敬重。

  餘麗燕先除掉了婁室,又除掉了設野馬,還救下了兩位帝姬,在康王和吳娘子眼裏的地位蹭蹭蹭的往上漲,也請過來。

  兩位帝姬不能不來,那斡勒妹和兀顏彤也得來,嶽雷立了功,又自封是康王駕前第一位的大將,康王寧落一群不落一人,嶽雷也成了今天接風酒宴的座上客,一張大桌子圍坐的滿滿當當。

  趙構將尹大儒讓到正位,尹待儒說什麽也不肯入坐,最後和劉平叔一左一右坐在了康王的身邊。

  先是到場的人被康王一一引見給尹待檄,彼此見禮,然後隨著酒越喝越深入,話題慢慢的便轉移到和金國的戰事上來。

  尹待檄說,“和金國的爭鬥,老朽想殿下已經擺了一盤大計劃,我不敢妄議,但我想提醒大王別忘了另外的一方,就是夏國。”

  他對康王說,國間的交往與人差不多,力弱者常常會隨風倒,周旋於諸大國之間,左右求源的沾點便宜,以前夏國在遼宋之間平衡,這次角逐者換成了金宋,夏國仍會這麽做。

  康王聽了不停的點頭,認為他確實有道理。

  劉平叔也認可,說自從康王從韓州返回後,夏國的表現還算老實,曲正甫去夏國的境邊放馬,也未聽說夏國找曲正甫的什麽麻煩。

  康王說,“孤是有過擔心,眼下張德遠率軍在陝州抵抗著金軍,孤也沒空顧他,金宋在陝州偶有勝負,夏國如果摻合進來,他是什麽態度看來真不能小視。”

  趙構坦承,直到尹待檄提出這個問題來之前,他沒有好好的想過這件事,便鄭重的敬了尹待檄一杯酒,問他道,“接下來孤對夏國的政策,應該以怎麽樣為好?”

  尹待檄道,“前事不忘後世之師,要說這個事兒,恐怕得從大宋立朝開始講了,言語不周之處還望大王海涵。”

  吳娘子知道尹待檄的意思,既然從立朝的時候說,總要針砭利弊,難免牽扯上誰,她笑著插話,講了今日在城外康王被一位老者搶白的事,“我們九哥是最敬老的。”

  尹待檄不由笑起來,放心了不少,他說,“我朝從立朝的那一天起,與夏國的交往常常算不上主動,也算不上靈活,拿出去不少東西卻收效不大。”

  趙構等人雖說心裏有些準備,乍聽之下也是吃了一驚,誰都沒有應話。

  尹待檄道,從表麵上看起來,老夫這麽說似乎很難理解,一則我大宋是泱泱大國,雄據著中原廣大富庶地區,以漢唐以來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同僅僅據著西北蠻荒二十幾州的西夏來往,又豈能失敗?

  二則自古以來,中原都自認是正統,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夏國的崛起亦不過是後來小字輩,我大宋又如何會失敗?

  尤其是我朝在同遼國爭雄的時候,不得不說遼國還常常占到上風,可現在強大的遼國都亡了,而夏國仍在,它的自大心理隻是沒有表示出來罷了。

  他說,太祖在位時,夏州拓跋政權最初與大宋的關係不錯,建隆元年正月,夏州節度使——西平王李彝興得知太祖代周,便派遣銀州防禦史李光奉臣表入賀,太祖高興,給李彝興加官至太尉。

  尹待檄說,“大宋立朝之初,能位列三公的人,內僅趙普一人,外唯有李彝興,而李彝興以藩鎮領之,猶稱異數也。”

  拓跋李氏迅速作出友善的反應,還獻出了四州八縣之地,多次出兵幫助大宋抗擊和討伐劉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