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難以效仿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4:00      字數:3087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趙對於未來如何處理敵占區的蒙古人十分頭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普遍存在。隻是改編鄂州降兵不僅在朝中,就是在軍中也是引起了諸多的反對聲,不信任一直存在,便是當下參戰也是質疑聲不斷,擔心他們的反叛會將整個計劃破壞。好在當下護軍五旅打得十分頑強,這才壓下了質疑聲。

  從本心來說,趙當然以為最好的敵人就是死人,隻有從上消滅才是最放心的。但是他也懂得一味的屠殺並不能解決麵臨的問題,你將所有與蒙古有關的人員盡數屠戮,那又由誰來提供稅賦和從事生產;且屠殺雖然能夠起到震懾作用,讓敵人不戰而降。可同樣屠殺也會引起敵軍更為堅決的抵抗,死戰不降,這對於宋軍未必是什麽福音。

  而另一方麵,大規模的殺俘同樣會讓引發朝中的反對聲。別看那些士人們一個個嚷嚷著殺盡韃虜,並對敵占區的同族百姓都充滿不信任,可要是真將這些降兵都宰了,他們一定會轉而將矛頭對準自己,什麽殺俘不祥、殘暴不仁、嗜血好殺……等等一連串的帽子都扣在自己的腦袋上。反正他最後是殺、是用皆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趙明白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侵略者或是殖民者要能夠成功統治所謂的侵占之地,最為重要的就是統治者‘得人心’。當然這裏的所謂人心並非所有人的心,就是現代的西方政黨選舉也隻是最大程度上動員自己的支持者,能夠取得到中間力量的認可就是硬。

  滿清能夠成功統製中國二百年是獲得了明朝舊官僚的支持,且獲得了士人和地主階層的認可;日本人能夠占據東北同樣是利用了滿清遺族的力量,獲得了他們的支持才得手的;至於現代強權國家的吃相稍微好看點兒,不再直接占領,而是通過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和政黨,建立傀儡政權,從而實現間接統治。

  所以隻靠殺人隻能是特殊時期的策略,並非是實施長久統治的明智之舉。就趙而言,當初群臣對他繼承大統百般質疑,但也不敢動手殺人,便因大宋的國策即是‘與士大夫共治’,儒士已經成為國家的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為社會其它各個階級所接受,並滲透到國家的每個角落。

  而趙若隻是因為質疑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且不斷從中作梗,他就要放手大殺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地位,那麽他必將被士人階級拋棄。所以他盡管憋屈,卻不敢輕易撕破臉,隻能夠通過培植親近自己的士人勢力,來不斷削弱反對者的實力,並利用武臣集團來進行牽製,藉此獲得他們的支持。

  當下趙麵臨著同樣的狀況,但不同的是一個是敵我矛盾,一個是內部矛盾。如何統治新收複地區,讓北地之人為己所用,他所能借鑒的經驗並不多。蒙元能成為一統中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且他們得到了漢人軍閥的效忠,以漢人武裝為主力打下了大半個中國,顯然是成功的,起碼初期是成功的,可他覺得自己卻難以複製,因為其中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

  蒙古人從成吉思汗時代就非常留心拉攏各族炮灰,而在他們的意識中契丹人、女真人等都被視作漢人的,但態度算不上禮賢下士,而蒙古人那時候也並不知道啥是禮賢下士。趙認真的分析後以為他們成功說起來讓人覺得好笑,也不可思議,他以為正是蒙古人‘馬大哈’的算賬習慣才讓這些漢人軍閥死心塌地為其賣命。

  耶律留哥是契丹人,乃是金朝北地邊將,後來不滿女真人的懷疑在遼東故地造反,拉起了十幾萬人的武裝,攻占了金朝東京遼陽。後歸附蒙古人,成了其在遼東攻略的好幫手,成吉思汗對他的優待就是把他的兒子薛弄到身邊當人質。耶律留哥去世時,成吉思汗還要耶律留哥的另一個兒子頂替才放薛走人。這種政策也被推行到投靠蒙古人的漢軍世侯哪裏,誰要是不派兒子到蒙元大汗那裏當人質,誰在大汗眼裏就是叛徒。

  再者蒙古人對金元之際的漢人軍閥勢力采取了模糊對待的政策,完全不計較他們的過去。董俊是董文炳老爹,而董文炳被忽必烈叫做大哥、史秉直則是元朝唯一的漢人右丞相史天澤的父親、劉黑馬是漢人三萬戶之首,這些主動投靠蒙元漢人軍閥固然受到重用。

  而打下巴格達的郭侃祖父郭寶玉、張弘範老爹張柔等一度受到金人重用的人,也很受蒙古人的歡迎。在蒙古人看來,能打的漢子好比漂亮女人,管她的過去幹嘛,能幹能用就行。就連李全這樣和蒙古軍多年血戰,有血仇的反複小人,其母親、長兄死於蒙古攻金的亂兵之手,可謂是國恨家仇兩者加身,可蒙古人也樂意招納,並給了李全家族在山東世襲的軍政大權。

  更重要的是蒙元給的封賞遠遠超過前人,蒙元給這些漢人軍閥龐大的封戶股權。傳統的中國封建王朝在秦朝以後封戶的含金量就開始逐漸縮水,西漢每個封戶給侯爺們的年收益是三百到四百文錢,而當時西漢一匹馬的價格是六千文,如此一個家有近百畝地的平民家庭年收入才是八千文,算是不少了。

  而宋廷的封戶含金量隻是每戶二十五文,縮水了十餘倍。可蒙元的封戶含金量是絲銀全科戶,其中封戶還包括有醫戶、匠戶等,每戶每年上交絲一斤、銀四兩,此外還有減半科戶、止納絲戶等區別,總之含金量是宋朝封戶的上百倍。

  趙曾研究過蒙元封賞數量可以稱之為中國曆代王朝之冠,李世民給一百一十一家功臣一共封賞了七萬一千戶實封封戶,而蒙元僅給劉黑馬一家就賞賜了實封七萬戶,整個華北蒙元貴族和漢軍世侯瓜分了七十多萬戶封戶。且漢軍世侯的領地上擁有司法、稅賦等全部權限,可以為所欲為。

  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後,即便減少了漢軍世侯的封地,但巨額賞賜不斷,蒙元朝廷賞賜最多時將全年七分之一的年收入都賞給了自家親戚和功臣。而元朝的皇帝們甚至稀裏糊塗到怯薛們瞞著他們頒布了千多道旨意,以從中謀取利益,可其對底下人貪汙也是愛管不管,但確實是大方到極點的豪爽老板,當然也被漢人軍閥們視為最好的合夥人了。

  與蒙古人相比,趙以為當時南宋朝廷不僅小氣,賞賜上不給力,且態度也差了很多,甚至可以稱為歧視。他們認為這些漢人軍閥有奶就是娘,早就不是貞節烈女,遠不如自己手下的嫡係部隊忠心,在招納的北方漢人武裝和自己的軍隊發生矛盾時,便毫不猶豫的采取了無條件支持己方的政策。因此在北方漢人軍閥眼中,南宋朝廷並不是好的靠山,不值得為其賣命。

  現下雖然時過境遷,但趙以為這種思想在朝廷中同樣盛行,自己若是敢像蒙古人似的進行大手筆的賞賜,那些士人老爺們的奏本估計得與自己等身,唾沫星子會把他淹死。那些人最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況且還是曾經的敵人,所以這招兒他估計大麵積實施的話很難行得通。

  除此之外,另一個可為借鑒的,趙以為非明朝莫屬了,即便當下曆史已經拐了彎兒,老朱基本上沒有了當皇帝的可能,但不妨礙他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畢竟朱元璋在元朝生活了不少時間,對元朝的政治軍事狀況也非常了解,而且麵臨的形勢也有些相似。

  當明軍沿著大運河逼近大都時,元順帝在夜晚像做賊一樣離開了。朱元璋沒有命令前鋒大將徐達追擊元順帝,而是命令其有秩序地接盤元朝軍隊。他下令各地的元朝軍戶不得擅自改戶口,讓他們在原地待命。到完全占據中原時,徐達就完成了對五省八翼前元朝漢軍的搜集整理工作,給朝廷接盤了十四萬漢軍。

  朱元璋按照三戶出一軍的方式精挑細選,把這些部隊分給北平諸衛,後來跟著朱棣起兵的軍人很多都是這次接盤工作的成果。而徐達在北方除了修建長城外,繼續進行接盤元朝軍戶,不但守住了華北,還帶著大量接收的蒙古騎兵,讓他們穿著明朝的鎧甲和自己的同胞作戰同時,普及了騎兵作戰技術,使降軍成為明軍最給力的帶路黨,領著這些部隊多次橫掃漠北。

  除了接盤元朝本有的軍戶,朱元璋在軍事製度上也接盤了元朝。他不但繼承了元朝的軍戶製度,“垛集軍”製度和“拔都軍”也都被他繼承。成功的把軍事費用分擔給民眾,政府幾乎就是零成本,這很對其的胃口,在他看來這是勤儉節約好辦法,值得繼承發揚,並在明朝初期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