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征鄂州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9      字數:4167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臘月初八,即使在江南也已經感到了寒冷,被江風一吹更是刺骨的涼。而一支水軍船隊已經借助早潮沿運河北上,天亮時轉入太湖,從蕪湖進入長江。船隊隨即掛滿帆轉換成菱形隊形,以戰鬥姿態溯江而上,雖是逆流,卻是順風,因此船速並不慢。

  “長江真他媽的長!”趙站在頂艙甲板上看著灰蒙蒙的江麵,不禁想起前世時人第一次看到長江時的感言,也禁不住喃喃地輕笑道。不過他那時黃河到枯水期都已經斷流了,長江水麵肯定也遠不如現在的寬闊,流水量大。但覺不如後世的繁華,而沿江兩岸除了農田和散落的村鎮,難見燈火闌珊的都市。

  “官家,臘八粥熬好了!”王德上了甲板搓搓手笑著對小皇帝道。

  “嗯,各軍都有了嗎?”趙扭臉問道。

  “稟官家,出航的前日,小的便將賜下的米豆和幹果都送到軍中了,今日肯定都能喝的上。不信官家聞聞,這江風中都有粥香。”王德抽抽鼻子道。

  “嗬嗬,你這麽一說確是如此,咱們都去喝碗粥,朕可要多喝上幾碗!”趙笑笑招呼隨行的侍衛們言道。

  “你們發現沒有,隻要出征陛下的精神立刻好了,飯都要多吃兩碗!”陳墩隨後跟上對幾個侍衛笑著道。

  “是啊,看著陛下每天窩在行宮中愁眉苦臉,咱們心中也難受,在外辛苦些卻痛快!”法正也笑著道。

  “哼,真當我是個戰爭狂了!”趙聽了苦笑著搖搖頭,卻沒有搭腔。

  按照當初的計劃,文天祥所部在戰役開始後立刻動員各部向北進軍,占據江西行省,爭奪鄂州;江鉦部率軍從廣西進軍,殲滅湖廣行省之地,奪取江陵,以便控製整條防線。三路大軍之中,文天祥一路皆是義軍改編,裝備也是以冷兵器為主,戰鬥力最弱,趙的計劃是東西兩路皆是禁軍,在率先完成任務後可抽調兵力協助中路。

  但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江西行省之敵在各路義軍的擠壓下隻能盤踞在各個州府治所之內,在戰事一起便迅速收複了諸多州府。然而鄂州是沿江重鎮,在敵整合江南兵力後,駐紮於此有三個萬戶府和一個水軍萬戶。而敵駐於龍興萬戶在我軍攻克江州後為防止後路被斷,主動退出進入鄂州,使得鄂州兵力達到五個萬戶,四萬餘敵。以文天祥所部的實力不但難以完成預定作戰任務的,反而有被擊潰的危險。

  江鉦部一路卻是勢如破竹,兵鋒直逼江陵,但是左翼為敵雲南行省和陝川行省,他們必須留兵駐守,扼守險要,以免腹背受敵。因而北進至江陵隻有一個師的兵力可用,卻還要時時提防左翼之敵,因而無力增援文天祥。可趙孟錦部攻至江州也苦於兵力不足,無力繼續西進,受命轉入防守。

  趙在派出董義成部前去增援,但是他們隻有三個陸戰旅,能參加陸上作戰的隻有萬人,在兵力上仍無法占據優勢,分兵兩個戰場。他隻能讓陸戰旅先行增援江鉦部,先攻取江陵,水軍控製江麵。雖然阻止了敵軍跨江增援,但也增加了敵軍死戰到底的決心。而在無力奪取襄樊的情況下,若鄂州又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則長江下遊隨時會麵臨敵軍的攻擊。

  戰事緊急,當下隻有江浙行省的戰事結束,勉強有餘力增援。但是張世傑忙於布置沿江防線,江的主要精力在於征募訓練新兵、籌措輜重物資,沒有合適的領兵將領。而能抽調的兵力也隻有禦前護軍,也隻有皇帝才能指揮的動。另外臨安城中自己暫時進不去,留倪亮鎮守他也放心,趙於是再度掛帥領兵親征。

  不過找也知道自己年輕,難免會讓人懷疑能力不濟,此外求名得利的事情也不能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占了。因此他臨行前連連頒布禦旨,頭一道旨意就是明年增開開恩科取士,重開太學。不要以為這僅僅是為了選拔人才,趙算是知道了這也是洗腦的措施之一。

  儒家以道德為典範,而宋是以文立國,將建立儒家道德觀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與此同時,南宋統治者大力宣揚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道德觀和責任擔當,宣傳“忠君愛國”的核心價值觀。高宗和吳皇後親書石經近二百塊,經人篆刻後置於太學。理宗更遵奉理學為正統思想,將君臣、父子的等級名分,提高到“天理”的地位。

  而宋南渡之後更是通過各種渠道和各種社會力量,將這種道德取向和核心價值觀,傳播到民間,既接地氣又不留死角。各級學校學的是《四書》《五經》,科舉考試的內容也離不開《四書》《五經》。州縣官到任後,必將修貢院、興學校、祭祀先賢、教化百姓作為先務。

  退休官員、鄉紳、學者和塾師,這些地方精英,都積極參與到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中去。他們或製訂各種鄉規民約,規範人的道德行為,或通過學校授課,傳播理學思想;或撰寫治家格言、庭訓,對普通民眾進行“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對於少年兒童的教育,則有如《千字文》《三字經》一類的啟蒙讀物。甚至在南戲和話本小說裏,也不乏忠、孝、仁、義的故事,使田父野老在喜聞樂見中受到教育。

  朝廷就是通過以上一係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軍民“忠君愛國”的核心價值觀,而江南陷落後,元廷從未開科,又以不知蒙文著不得為官迫使眾多的士子改習蒙文,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這種傳統和基礎。但是若選擇這時開科,不僅可以收攏人心,得到士人的擁護,且能迅速恢複各級教育機構,重樹道德觀念。

  另外趙下旨命地方州府對有孝行者具名上聞,以行表彰。因為趙也摸清了其中的套路,百姓是統治的基礎,隻有家庭和睦才能使社會安定,而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這也是選拔人才,維護統治的重要手段,在這戰事未平之際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

  此外,趙還下旨免除百姓德元年之後的所有欠繳的賦稅和借貸,凡民間所欠私債利息過本著,可再不付利息。同時在臨安府及收複的州府恢複惠民和濟局、漏澤園,重建居養院、安濟坊。惠民和濟局相當於現在的公立醫院,專門負責收購和出賣藥物,以保障藥材質量,平抑藥價,同時配置醫生。疫情暴發時,則免費施藥、施醫;漏澤園即為公共墓地,用來安葬沒有墓地的貧民和無主屍體;居養院、安濟坊、收養生活無著和患病貧民。

  這些機構雖然多數也始於北宋,但到後來同樣都廢止不行。不要小看這幾項措施,這些件件都事關民生,能讓普通百姓得到實惠,可以迅速的收攏,也可以說收買民心。而實施科舉取士的製度後,普通人也可以晉身士大夫階層,這些出身於平民之家的官員往往都對窮苦百姓懷有一定的同情心,如此還能換取他們的忠心。一舉兩得、利國惠民之事當然趙十分樂於做了。

  而對這次親征趙雖然是秘密出兵,但他已經秘密布置下去,五日之後即可‘解密’,公布於眾。而之所以這麽做因為他知道上行下效的榜樣作用,作為統治者的立身行事如何,普通百姓都看在眼裏:這樣的國家是否值得“愛”、這樣的君主是否值得“忠”?是擺在他們麵前最現實的問題。且忠君愛國的價值觀也並非單純依靠教育和號召能夠實現。

  趙如此做,即解釋了為何皇帝遲遲為何沒有入城,也好好的在大眾麵前秀了一把,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又打擊了異己,將他們擺了一道……

  “鄭永,咱們到鄂州需要多少時間?”趙回到艙中,邊喝粥邊問道。

  “稟陛下,蕪湖距鄂州有兩千裏,若是順風每個時辰約行十裏,但我軍初次行走不識水文,隻能白日行舟,隻怕要需二十日左右。”鄭永言道。

  “沒有招到引水嗎?”趙放下勺子問道。

  “陛下,倒是從敵水軍降兵中招募了幾個舟師,但是他們用的都是湖船吃水淺,而咱們的船隊中的戰船多是海船,且現在正是枯水期,他們也不敢夜航。”鄭永回答道。

  “不行,時間太長,我們必須日夜行舟,十日之內必須到達鄂州。”趙搖頭道。此次出兵,趙從護軍中抽調了二旅、炮兵旅、山地旅及親衛旅的一個團,護軍水師盡數出動,又征用了部分民船搭載輜重,共有兵力三萬人,各種舟船二百餘艘,路上耽誤一天就要消耗大量的輜重。且那邊戰事緊急,一旦文天祥部被擊潰,那麻煩大了,因此必須星夜兼程趕往鄂州,哪怕早到一天都是好的。

  “陛下,如此太過冒險了,還是要謹慎一些的好!”鄭永也放下勺子道。

  “章子珍部能過的去,咱們也沒有問題。”趙舀了口粥吃了,又言道。

  “陛下,如今正是枯水期,上遊少雨,水情變化很快,不可同而視之。”鄭永依然搖頭道。

  “嗯,你說的有理。”趙點點頭,上遊來水少,沙洲、淺灘和礁石都會顯露出來,成為行舟的巨大障礙,而水情幾乎天天都有變化,他想想道,“我們距江州還有多遠?”

  “七百餘裏!”鄭永略一思索答道。

  “好,飛鴿傳書給劉文俊,讓他令沿途水寨監測、勘察水情,提供水圖,並派船引水。”趙言道。

  “嗯,陛下的主意好,屬下立刻去辦,如此相互接力我們便能日夜行舟了!”鄭永聽了大喜道。

  “不急在這一時,你喝完粥再去不遲。”趙笑笑讓他坐下吃飯道。

  “謝陛下!”鄭永不好駁了陛下的美意,坐下後三口兩口將粥喝了個幹淨就告退出艙辦事去了。

  “囫圇吞棗,真是糟蹋了美味!”趙歎口氣道,指指空碗讓王德再給自己盛上一碗。

  趙記的前世時喝臘八粥隻是個形式,無論是什麽米、豆、幹果之類,反正湊成八種熬一鍋粥就算了。如果懶得做,可以直接買上一碗就算了,至於為啥喝這碗粥並沒有人深究。在瓊州時,每逢臘八膳房也會煮粥,太後也會向廟裏捐些米豆,或是安排內侍在宮外搭粥棚施粥,但他總覺的缺點什麽。

  今年趙卻喝出了味道,而原因就是這裏有冬天,讓他喝出了前世的味道。但他還覺的另有滋味在其中,有些像前往俠客島那些江湖好漢們,懷著必死的決心去喝臘八粥的意思。細想之下還真有那麽點像,自己若是援鄂失敗,多年的謀劃等於是功虧一簣,而船入長江也等於邁入了戰場,畢竟對岸還被元軍占領,隨時可能會襲擊己方船隊。

  “稟陛下,蕪湖鎮撫使劉誌學在碼頭迎候聖駕!”趙第三碗粥還未喝完,陳墩進艙稟告道。

  “我是去打仗,又不是來參觀,迎什麽駕!”趙放下碗苦笑道,但是部將前來迎接,自己連個麵都不露,也不合適。於是隻能將最後一口粥喝盡,披上大氅上了甲板。

  “鳴炮三聲,告訴他們,前線戰事緊急,朕率軍出援,不便停留,謝過他們的美意!”趙端著望遠鏡向江岸看去,隻見城外的碼頭上站滿了宋軍官兵,為首者正是劉誌學,他下令不準停船,僅鳴炮致意,以旗語告之。

  “陛下威武,旗開得勝!”

  “陛下威武,旗開得勝!”

  “大宋威武!”

  “大宋威武!”……

  旗語剛剛發出,炮聲未落,對岸便傳來山崩地裂般的吼聲,以劉誌學為首的二師軍兵肅立向禦舟敬禮,而出征的軍兵在左舷列隊還禮。趙向碼頭上的人群揮揮手,而水寨中一隊哨船衝出,駛向船隊的前方,為他們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