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妥協
作者:讓你窩心      更新:2020-03-13 13:58      字數:4201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

  馬廷鸞和王應麟兩人在鄧光薦的點撥下,猛然意識到昏君和明君之辯其實根本沒有意義。唐太宗一直被曆代士人推崇,以為其乃是不世明君,可其還是一個殺兄弑弟,逼自己父母退位的君王。而隋煬帝同樣是弑父殺兄登上帝位的,在做皇子時統兵滅南陳,平定江南叛亂,世人稱其為賢王。且繼位後其主持修建了京杭大運河、長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征高句麗,開創科舉。

  不過兩人的結局卻是天地之差,李世民名垂青史,被後世崇拜。可楊廣卻成為萬人唾棄的昏君,被當做反麵典型批了一千多年。而造成兩位都曾是有為的君主巨大差別的皆是因為他們各自所處的環境和國家情況的不同,從而讓他們獲得了不同的評價。

  “陛下今日論起此事,是不是……”馬廷鸞忽然想到小皇帝問何為明君,何為昏君,會不會亦有試探他們之意呢?

  “難道陛下是在向吾等提出警告?”王應麟聽了略一琢磨言道。

  “孔子雲:友,君臣之道也。”鄧光薦言道,“不過孔子仍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亞聖也曾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馬、王兩人聽了心都是一緊,這兩句話是諸多廣為流傳的‘儒家教義’,也是趙氏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論基礎。意思是:

  君臣關係不是與父子一樣的先天的、不可變的天倫,而是朋友關係一樣,後天的、可變的、可選擇的。君臣不相戴也,則可已;不悅,可去也;不義而加諸已,弗受也。臣對君可以自由決定去留,決定的標準是,君主的行為是否“義”,臣下對君主的行為是否“悅”,故而雙方都要努力禮敬、忠信才能維持這種誌同道合基礎上的合作,合則來,不合則去,這是非常完美的朋友關係。

  而君主管理、使用臣下要有規矩,就是遵照禮法的原則,那麽,臣子為君主做事就要講忠誠。孟子不像孔夫子那麽含蓄,直接說出了反之該如何,如果君主把臣下看做手足一樣愛惜,則臣子把君主當做身體和心髒一樣保護;如果君主把臣下當做犬馬一樣的玩物、工具,那麽臣子把君主當做普通人;如果君主把臣下當做草芥一樣無視,那麽,臣子就把君主當敵人、盜匪。

  大家都明白這是儒家為臣者的原則,也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而孔孟絕不想慣著君主肆無忌憚的毛病。但反之亦然,你多君王不忠,君自然也會將你拋棄。可秦漢之後被打折了脊梁骨的所謂“儒生”們依據法家、黃老的觀念重新塑造的極權主義敘事,將這種‘朋友’之道變成了君臣父子,甚至主子奴仆的關係。不過說到底皇帝們喜歡的是什麽?說白了當然是奴才。當下他們若是仍然堅持,很可能就會被統治者拋棄,另選他人,想到此兩人更覺心情沉重。

  “陛下十分清楚士人們仍是朝堂上治理國家的中流砥柱,而當下大宋危如累卵,隻憑借文臣和士人是難以擊敗韃虜,恢複江山的。”鄧光薦言道。

  “陛下仍要堅持軍改,實施文武同階之策?”馬廷鸞言道。

  “嗯,陛下常言文武就如同朝廷的兩條腿,而現在的朝廷就如同一個跛腳的巨人想跑也跑不動,更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因而必須做出改動。”鄧光薦點點頭道。

  自軍改之事上了堂議之後,便在朝野上引發極大的震動,文臣們雖然不是一邊倒的反對,但也暗流洶湧。而這些從內陸歸朝的官員和士人身不由己的卷入其中,不過他們缺乏對朝廷現狀的了解,自然傾向於維持揚文抑武的舊有國策,且在不適當的場合大舉宣揚,從而引起不小的麻煩。

  小皇帝獲知後當然是不高興,但是這些人是自己請來當典型的,公然指責他們自然不合本意。於是安排鄧光薦領著他們打著考察地方情況的名義離開府城,暫時脫離這個輿論漩渦,希望他們能從中悟到自己的苦心。而鄧光薦作為帝師,小皇帝權力核心圈的人物,自然不會旁觀,在途中對他們百般開導,做正麵的宣傳。

  但是考察團中的這些人不是當今名士,便是前朝重臣,資曆和聲明比自己都響的多,因此他不敢說的過於直白,隻能潛移默化的施加影響。可效果看來並不太好,惹得小皇帝含沙射影的將這些人損了一頓。鄧光薦當然也不能在沉默了,而王應麟和馬廷鸞在朝中還是有著潛在的影響力的,所以他便直言不諱的指出了他們麵臨的危機,此事若是處理不當,他擔心小皇帝會做出更為出格兒的事情。

  “陛下有如此決心,甚至不懼眾臣的反對嗎?”王應麟是當過吏部尚書的人,自然明白進行官製改革所麵臨的困難,不無憂慮地言道。

  “伯厚先生,你對瓊州朝局應有所了解了。”自己領著他們在瓊州轉悠了這麽長的時間,以這些人的眼光看到的絕不止是表象。

  “嗯,如今行朝中舊臣雖多,且多居高位,但是他們對陛下主政並無異議。而地方官員熟悉風土人情,十分得力!”王應麟言道。

  “伯厚先生曾在朝中任職多年,看到的不會隻是這些吧?看來陛下要失望了。”鄧光薦一聽其就在跟自己打馬虎眼、耍滑頭,有些不悅地道。

  “嗬嗬,老夫雖然老眼昏花,但還不至於走了眼。”馬廷鸞擺手笑道,“當下朝中宰執除陸相之外皆以陛下有緣。各部尚書雖多為留用,對陛下的施政措施也能極力配合,但是他們不免抱殘守缺,所以吏部和戶部的侍郎皆是帥府舊人;而地方官員九成之上都是陛下赴瓊後啟用和征辟的本土有官身或是貶嫡官員,胥吏更是多出於本鄉鄉紳和士子。”

  “另外侍衛親軍自上及下的將領皆是出自帥府舊將,對陛下命令絕對遵從;殿前禁軍是以江家子弟為基編成,但在崖山之戰時折損甚重,補入了諸多的義勇,且將淮軍殘部並入其中,如今皆以陛下號令為先。義勇盡管隸屬於地方,但與陛下親禦並無不同。另外大寧寨與皇家通婚,陛下可以輕易調動數萬俚兵,因此不是說他們支持陛下主政,而是陛下早已掌控了朝政!”

  “還是翔仲先生對局勢看的透徹!”鄧光薦不得不對馬廷鸞另眼相看,當過右相的人眼光就是犀利。

  “翔仲是說陛下雖未親政,卻已然控製了朝中軍政?”王應麟有些驚訝地道。

  “不錯!”馬廷鸞點點頭道。

  “這怎麽可能?陛下初到瓊州隻有六歲,當下也才滿十歲啊!”王應麟搖搖頭,不大相信地道。

  “伯厚,咱們自府城出發幾乎行遍瓊州,出州過府,無論是州府官員,還是鄉間百姓,可曾聽過對陛下非議之聲?”馬廷鸞笑笑問道。

  “確實沒有,但這也不能稱作陛下亦完全掌控了朝政啊!”王應麟還是餘慮未消地道。

  “此次我們雖然沒有看過各軍,但護軍一直沿途護衛,其中很多人都是帥府舊將,提起陛下無不欽佩,尤其說起七洲洋之戰,陛下獨領一支水軍以三千兵力擊敗十倍於己的劉深。雖然吾不知其中經過,但是要知武人最敬服勇武之人的,能讓他們舍命相陪,陛下定然有非人之舉!”馬廷鸞言道。

  “這……”王應麟聽了沒有言聲,不過看臉色仍有質疑。

  “翔仲先生,陛下能得到眾軍的擁戴,其中艱難吾不予多言,但吾知陛下卻做到了‘君使臣之禮’,眾軍也做到了‘臣事君以忠’。”鄧光薦言道。

  “哦,即便如此,為何眾軍要迫使陛下軍改,實施文武同階?”王應麟聽了不解地道。

  “軍改之事與眾軍無關,皆是陛下一力主張。”鄧光薦輕笑道。

  “是陛下欲改祖宗家法,中甫為何不勸阻?”王應麟聽了急道。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翔仲先生難道也忘了聖人之言嗎?”鄧光薦揶揄道。

  “吾以為陛下的軍改並無不妥,當下正是武人用命之時,若一味的遵循祖宗之法不知變通,隻知以利祿維持士氣,而又不斷的被文臣打壓,終有一日會墮落成不知有國的殺人傀儡,一旦難以滿足便會是呂氏降元的重現。”馬廷鸞言道。

  “翔仲先生一語中的,此正是陛下所憂,因而才要推動官製革新,從而為推動複國之戰做好準備!”鄧光薦拍案讚道。

  “如果此次堂議難以通過,陛下會如何?難道會依仗武人強行推進,難道就不擔心天下士人反對,青史有汙嗎?”王應麟聽了兩人的話激動地道。

  “翔仲不要渾說!”馬廷鸞皺皺眉低聲道,轉而又向鄧光薦拱拱手,“中甫,翔仲一時情急口無遮攔,還請勿怪。”

  “中甫,吾失言了,萬勿包涵則個!”王應麟也馬上反應過來,他此刻麵對的是皇帝的師傅,心腹親信,其隻要嘴歪一歪,不但會害的自己名聲掃地,還會累及家人,連忙請罪道。

  “嗬嗬,翔仲先生不必為此憂心,陛下年紀雖小,卻是肯納諫之人,言語間的衝突更不會在意。”鄧光薦看王應麟臉色劇變,當然明白其心思,笑笑寬慰道,“想當年陛下繼位之初,張樞密使掌政,君臣之間甚至險些刀兵相見,但是陛下掌政後卻摒棄前嫌,不僅依然重用其才,還寬赦了其麾下眾軍,此次征北更是命其領軍,可謂信任有加!”

  “哦,陛下小小年紀卻有如此胸懷,難怪能讓眾臣歎服!”王應麟抬起衣袖擦擦臉上的冷汗,尷尬地笑笑道。

  “陛下進行官製改革其實早在年前便已經做好了規劃,而至今仍在商議就是希望能平穩過渡,不想引發動蕩。而陛下若想強行推進,滿朝官員隻怕也阻攔不住。同時陛下此意也是想多方征求意見,以求查漏補缺,彌補不足。”鄧光薦為兩人斟上茶言道。

  “唉,陛下如此也是想維護朝廷穩定,不想引發文武相爭,同時拖延至今其實也是給足了士人的麵子,非是不能啊!”馬廷鸞卻是聽出弦外之音,他清楚小皇帝如此算是仁至義盡了,且有先禮後兵之意,而其一旦失去耐心那局麵必將是十分激烈的,文臣士人將被打壓,武人階級將會借機崛起填補文臣留下的空缺,士人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逐漸成為附庸。

  “是啊,正如二位所言,是吾錯了!”王應麟是當過人事幹部的,其中的道道兒自然清楚。剛剛一則對局勢發生誤判,另外從鄧光薦口中又獲知了些‘內幕’,也就想得明白了。

  當前是皇權獨樹,軍權獨攬,而相權式微,太後基本不再理事。而隨著中原和江南的陷落,士人在蒙元的打壓下日子已然十分艱難。而瓊州一向是士人們眼中的化外之地,讀書人都屬於鳳毛麟角,基礎更為薄弱,憑士人一腔血也難以挽回頹勢。再說小皇帝隻要軍權在握,朝野之中已然沒有人能阻止小皇帝做任何事情,士人的盛衰也隻在其一念之間。

  “伯厚,吾以為當前形勢與太祖立國之時大為不同,當前抗元複國乃是第一要務,我們士人也要順應形勢支持陛下的軍改,而非抱著祖宗家法不放,如此才能完成複國大業,汝以為呢?”馬廷鸞見其認錯,鬆了口氣言道。

  “嗯,一味相爭隻會兩敗俱傷,吾等也應放棄過去的成見,消除文武之防一致對敵,如此才能複我大宋江山,而如今我們正可盡綿薄之力!”王應麟點點頭道。

  “如此最好,當前朝廷正是用人之時,陛下也是求賢若渴,得知兩位如此大義定然欣喜!”鄧光薦拱拱手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