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鄧瀚 鄧裕掌軍
作者:一醉夢傾城      更新:2022-03-05 10:14      字數:4070
  第五百八十五章:鄧瀚、鄧裕掌軍

  新設的山東道和徐州道的第一任刺史在鄧昇的強勢之下被定了下來,由潁川太守虞允文升任山東道刺史,丹陽太守霍光升任徐州道刺史。

  “諸卿,既然山東道和徐州道刺史之位已經定下來,那我們接下來就來討論一下駐軍的問題,如今我大鄧邊境已經推至黃河一線,天下十分,我大鄧獨得其六,二十衛的軍隊恐怕力有不逮,擴軍已然是勢在必行之事,但是具體擴軍多少,不知諸卿有何看法?”鄧昇說道。

  眾人聞言,皆沉思起來,擴軍可不是說說就行的,中間夾雜著許多的利益,一衛之中有一位大將軍,四位上將軍和一衛軍師,鄧國戰將成千上萬,就算位置再多也不可能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哪些人能夠上,哪些人不能上,這其中也需要仔細斟酌。

  “嶽卿,你是大將軍都督府大將軍,軍中之事你最為清楚,不知你有何看法?”鄧昇見所有人都不說話。直接就點了嶽飛的名字,作為大將軍都督府大將軍,嶽飛對於此事是責無旁貸的。

  嶽飛出列道:“回陛下,如今我大鄧之版圖空前遼闊,此前的二十衛八十萬精銳已然是不夠的,臣以為,最少也擴充四衛二十萬兵馬,將我國兵馬增至百萬,方能對秦趙形成壓倒性的優勢,日後與秦趙對壘之時,方不至於陷入無兵可用之尷尬地步。”

  鄧國一直都是實行精兵簡政的政策,除了鄧昇登基之初,在麵臨魏、漢、吳、荊等國的威脅之下,才出現了十抽一的現象,不過後來崛起之後,鄧國一直就控製住了國內軍隊的數量,一來是為了減少財政的負擔,二來是新並入之地,百姓對於鄧國的歸屬感並不強,強行征召恐對戰事不利,所以便並沒有大規模增兵。

  現今鄧國已經占據了十分之六之天下,國內人口已經超過了三千萬之眾,八十萬的兵馬已經不足夠鎮壓天下了,增兵至百萬也隻是勉強夠用罷了。

  不過增兵太多對於鄧國來說也並不是一件好事,畢竟新兵太多,對於錢糧的負擔也很大,鄧國雖然打贏了中原之戰,可是錢糧的消耗也是龐大的,而新得之地,想要轉化為實力也還需要一段時間,增兵二十萬是最為理想的。

  鄧昇點了點頭,說道:“好,既然如此,那就增兵二十萬,至於兵員,在中原之戰開啟之前,為了隨時支援中原戰事,朕命大將軍都督府從各地征集了二十萬精壯於宛城,由羽林衛負責訓練,這些精壯比之普通百姓,最為合適,那就將這二十萬人分為四衛,而四衛裏麵,我們需要從軍中選拔出四位大將軍、十六位上將軍以及四位軍師,而軍中的中郎將、偏將軍、裨將軍、校尉的人選也需要好好的甄選,今日我等便先行定下這四位大將軍,不知大將軍都督府有何建議?”

  這一次大將軍都督府前來乾陽宮議事的是三大巨頭,大將軍嶽飛、驃騎大將軍楊延昭、車騎大將軍常遇春。

  三人都在仔細的考慮人選,良久,楊延昭出列說道:“啟稟陛下,軍中諸將皆是國之良將,有資曆、有能力出任一衛大將軍之人比比皆是,不過在這一次中原之戰,臣也發現了兩位良才,論能力,不屬於軍中任何一位的大將軍,臣以為他們可勝任。”

  “哦?不知楊卿所舉薦的是何人?”鄧昇也很有興趣,楊延昭向來明哲保身,很少會如此推崇他人的,能夠令楊延昭主動舉薦之人,定是有安邦定國之才。

  楊延昭說道:“回陛下,臣舉薦的不是他人,正是晉王殿下和魏王殿下,在中原之戰時,兩位殿下表現得十分出色,深受軍中將士的愛戴,沛郡一戰中,獨領偏師北上,進退有據,盡顯大將之風,臣以為兩位殿下出任一衛大將軍綽綽有餘,還請陛下明鑒!”

  楊延昭此言一出,在場的眾人都是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料到,楊延昭居然會舉薦鄧昇的兩個兒子鄧瀚和鄧裕,確實,鄧昇的幾個兒子都是人中龍鳳,無論是放在哪裏都是個中翹楚,如果他們隻是軍中一名將領,有如此能力,出任一衛大將軍當然是沒有問題了,可是偏偏他們是鄧昇的兒子,那就不一樣了。

  如今鄧國儲位已定,鄧灝的太子之位可以說是十分穩固的了,除非出現什麽大的的變故,不然其他幾位皇子是沒有任何機會,可是如果一旦讓鄧瀚和鄧裕掌握了兵權,那很容易會對鄧灝的太子之位產生威脅的,而且鄧國以武立國,重軍功,倘若鄧瀚和鄧裕二人在日後對秦趙兩國的戰事重立下大功,軍中的將士很難保證不會擁戴他們的,這對鄧國的傳承十分不利。

  想到這裏,眾人皆看向鄧灝,果不其然,鄧灝的臉色變得異常的難看,鄧昇一生一共有五個兒子,在鄧昇和後宮諸妃嬪的教導之下,幾兄弟也是感情很好,作為兄長的鄧灝對幾個弟弟也是十分愛護,有什麽事都主動承擔,幾個弟弟對他也是很敬重。

  但是這也僅限於這幾個弟弟對自己的地位沒有威脅的前提之下才行,以往鄧瀚和鄧裕雖然才華出眾,但是並沒有什麽施展的空間,再加上母族沒有什麽大的勢力,因此鄧灝對於他們二人並沒有太多的想法,至於最為鄧昇和蔡琰疼愛的鄧尊,因為年紀不大,鄧灝也暫時覺得威脅不大,而且鄧灝當了這麽多年的太子,再加上這幾年的監國,在朝中早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可是一旦鄧瀚和鄧裕二人成為了一衛大將軍,手握重兵,難免他們不會生出其他想法的,或許現在不會出什麽問題,畢竟鄧昇還在,隻要鄧昇還在,鄧瀚和鄧裕二人就不敢有任何異動,可若是鄧昇不在了,手握重兵的二人會做出什麽,鄧灝就不敢想象了,可是鄧灝又不能出言反對,如果自己出言反對,豈不是告訴鄧昇,自己忌憚鄧瀚和鄧裕?這肯定會引起鄧昇的不快的,所以鄧灝不敢,也不能反對。

  但是鄧灝能想到這一層,那些大臣也肯定能夠想到,鄧瀚和鄧裕一旦掌軍,對於國家的穩定不利,並不是這些大臣能夠看到的,而且鄧瀚和鄧裕出身軍旅,如果日後登上大位,肯定會更加的倚重軍中將領,這對文官集團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

  於是崔浩第一個出列反對說道:“陛下,萬萬不可,晉王殿下和魏王殿下年紀尚輕,軍中威望不高,雖然在中原之戰中有著出色的表現,但是也難以令軍中之人信服,況且皇子掌軍,亙古未有,還請陛下三思。”

  “還請陛下三思!”一眾文臣皆附議道。

  而楊延昭見自己的提議遭到了文官集團的一致反對,頓時也有些慌了,楊延昭隻是一個很純粹的軍人,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推薦鄧瀚和鄧裕也隻是覺得這二人是可造之材,而能力不下於各衛大將軍,並沒有考慮那麽多,現在見這麽多人反對,連忙將目光投向了嶽飛和常遇春,希望他們二人能夠為自己說說話。

  嶽飛和常遇春二人也是眉頭緊鎖的,文官和武將天然的存在矛盾的,這也是千百年來都存在的,雖然現在鄧國一致對外,都在為一統天下而努力,但是並不是說就沒有任何矛盾的,隻不過還沒有擺上台麵而已,現在文官集團一致反對楊延昭,他們自然要幫襯一二的。

  “諸位,軍中之事自有陛下和大將軍都督府決斷,你等乃是文臣,如此幹涉軍中之事,恐怕不妥吧?”嶽飛還有所克製,但是常遇春就忍不住了,現在楊延昭隻不過舉薦一下,並沒有定下來,就遭到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對了,如果讓他們輕易得逞,日後豈不是要死在他們這些將軍脖子上?

  “常車騎此言差矣,無論是軍事還是政事,都是我大鄧之事,我等身為大鄧之臣,正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如果有不妥之處,無論是政務還是軍務,我等也應當提出,又何必有文武之分呢?常車騎如此,莫不是認為軍中之事與我等文官無關?”文臣方麵也毫不示弱,隻見張賓直接出列說道。

  “你……”常遇春沒想到張賓如此上綱上線,如果是論起沙場征戰,常遇春看不起張賓,可是論起打嘴炮,十個常遇春綁在一起都不是一個張賓的對手。

  “張相言重了!”這時,作為軍中第一人的嶽飛出列說道:“楊驃騎和常車騎都是為了大鄧著想,舉薦兩位殿下,也是因為兩位殿下配得上一衛大將軍之位,並無私心,諸位又何必咄咄逼人呢,至於兩位殿下是否勝任,自有陛下決斷,諸位大人又何必越俎代庖呢?”

  “好了,都別爭了!”這時,鄧昇製止了這一場吵鬧,然後對身旁鄧灝問道:“灝兒,楊卿舉薦你的兩個弟弟,不知你有何看法?”

  鄧灝說道:“回父皇,二弟和三弟都是人中龍鳳,對於軍事也頗有造詣,皇甫老師和慕容老師生前對於兩位弟弟也是頗有推崇,所以兒臣認為由二弟和三弟出任一衛大將軍並無不可。”

  鄧灝也是將心中所想說了出來,雖然他很不想看到鄧瀚和鄧裕成為一衛大將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鄧瀚和鄧裕在軍事上的造詣,說實話,如果鄧瀚和鄧裕不是自己的親弟弟,掌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鄧灝也是樂見其成的。

  鄧昇看得出來,鄧灝也是言不由衷的,也對,作為太子,未來的一國之君,鄧灝又怎麽會容忍有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存在呢?又豈是作為鄧昇的兒子,都有資格繼承鄧昇的位置的,雖然有些嫡庶之分,但是別忘了,鄧昇也不是嫡子或者長子,鄧國的王位不一樣到了鄧昇的手裏?

  但是鄧昇有著自己的想法,鄧瀚、鄧裕都被鄧昇植入了曆史大拿的潛力,如果不能給他們一個施展的空間,這些潛力永遠不會轉化成實力的,而且鄧瀚、鄧裕兄弟倆都希望能夠在軍中一展抱負,如果因為他們的身份無法實現,恐怕日後會心生怨恨,鄧昇也不想他們就此荒廢。

  於是思前想後。最終還是聽從楊延昭的建議,說道:“新四衛,朕命名為千牛衛、安國衛、飛鵬衛、泰山衛,由晉王鄧瀚出任千牛衛大將軍,魏王鄧裕出任安國衛大將軍!”

  “陛下,三思啊,這是取亂之道,萬萬不可啊!”崔浩等人聞言,皆大驚失色,沒想到鄧昇還真的讓鄧瀚和鄧裕出任一衛大將軍,大感不妙,連忙出言勸阻,就連一旁的鄧灝,表情也是十分不自然。

  但是鄧昇心意已決,又豈是如此輕易就能夠改變的,於是說道:“都別說了,朕主意已決,至於飛鵬衛和泰山衛大將軍的人選,灝兒,由你和大將軍都督府一同決斷。”

  鄧昇也知道這件事有些對不起鄧灝,所以索性將飛鵬衛和泰山衛的大將軍人選交給鄧灝,也是為鄧灝培養軍中勢力,算是一個變相的補償,也讓鄧灝日後麵對幾個兄弟不至於沒有底氣。

  “喏!”鄧灝也知道,這是鄧昇對他的補償,但是既然沒有辦法改變鄧昇的想法,那就這樣,由自己來挑選飛鵬衛和泰山衛的大將軍人選,很明顯鄧昇這是將飛鵬衛和泰山衛交給自己了,隻要自己能夠將飛鵬衛和泰山衛緊緊的握在手裏,那麽日後麵對手握重兵的鄧瀚二人也不知沒有任何辦法。

  而一眾大臣見鄧灝也妥協,也隻好作罷了,不過他們也已經打定主意,一定要幫助鄧灝掌控住飛鵬衛和泰山衛,同時也要幫助鄧灝好生拉攏軍中大將,以免日後鄧瀚和鄧裕真的生出不軌的想法,他們會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