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戰後安排
作者:一醉夢傾城      更新:2022-03-05 10:14      字數:3877
  第五百八十四章:戰後安排

  乾元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在舉行完大朝會之後,鄧昇再一次召集麾下重臣來到了乾陽宮,在中原之戰開啟之後,為了更好的處理中原戰事,鄧昇命太子鄧灝監國,而自己則是帶著一群重臣搬到了景泰殿,現在中原之戰結束了,鄧昇也理所當然的回到了乾陽宮,而太子鄧灝的監國責任也隨即結束了,不過由於鄧灝監國時期的出色表現,鄧昇也準許了鄧灝參政,這一次乾陽宮議事,鄧灝也在其中。

  今日鄧昇召集一眾大臣前來,目的隻有兩個,那就是設道和擴軍。

  拿下大半個中原之後,鄧國得到了沛郡、下邳郡、彭城郡、東海郡、琅琊郡、齊郡、北海郡、東萊郡、濟陰郡、山陽郡、任城郡以及大半個樂安郡,一共是一個半郡的地盤,不過樂安郡已經有大半到手了,單獨設立一郡也是可以的,而且樂安郡的治所臨濟城也在鄧國手中。

  同理,地盤擴大了這麽多,肯定要擴充軍隊用以鎮守的,原本鄧國擁有二十衛八十萬精銳,在中原之戰中,各衛加起來折損了接近十萬人,而今鄧國能夠用於征戰的兵馬隻剩下七十萬。

  “諸卿,朕今日召集諸位前來,就是為了新得的十二郡之地,到底如何安排,不知三省可有提案?”鄧昇說道。

  眾人對視一眼,然後作為三省之首的中書令崔浩出列道:“啟稟陛下,在中原捷報傳來之後,臣等就開始商議,也有了初步的計劃,中原十二郡中,樂安郡、北海郡、齊郡、東萊郡可新設一道;東海郡、琅琊郡、沛郡、彭城郡可新設一道或編入淮南道;濟陰郡、山陽郡、任城郡可編入穎汝道。”

  鄧國九道裏麵,以穎汝道、淮南道、南陽道地域最小,可是南陽道作為京畿所在,自成一道,而穎汝道、淮南道地域雖小,但是論起富庶程度、人口都是在鄧國九道的前列的,特別是淮南道,後來廣陵郡也編入了淮南道之後,淮南道的地域便媲美穎汝道,人口也超過了地域兩倍於己的江東道了。

  而崔浩等人的提案也是合符常理的,不過鄧昇心裏明顯有些不同的想法,說道:“朕倒是有不同的想法,沛郡入淮南道,但是廣陵郡從淮南道中分出來,與東海郡、琅琊郡、彭城郡、下邳郡新設一道,其餘的,朕與諸卿的意見一樣,不知諸卿以為如何?”

  眾人都麵麵相覷,都不明白鄧昇這樣做的目的何在?論地域和人口以及富庶程度,廣陵郡和沛郡相差無幾,這樣調換對於兩道來說,意義不大,不過論起地域歸屬性而言,廣陵郡比沛郡更加適合與東海郡各郡組成新道,這些都是旁枝末節,既然鄧昇願意,眾人自然也沒有什麽意見。

  “臣等並無異議!”眾人齊聲說道。

  鄧昇滿意的笑了笑,說道:“既然如此,那就是這麽定了,山陽郡、濟陰郡、任城郡編入穎汝道;東萊郡、齊郡、北海郡、樂安郡組建成新的一道,治所設在齊郡治所臨淄城,而齊郡的治所遷至廣縣,朕命名為山東道;東海郡、下邳郡、彭城郡、琅琊郡、廣陵郡組建成新的一道,朕命名為徐州道,治所設在彭城郡治所彭城,彭城郡治所遷至呂縣;沛郡編入淮南道,至於各郡太守一職,有三省六部會同禦史台擬定,至於山東道和徐州道刺史一職,不知諸卿可有人選推薦?”

  自從設立了道郡製以來,鄧昇便將一郡太守以下的任命權交給了三省六部以及禦史台,而自己則是牢牢的捉住刺史的任命權。

  眾人聞言,頓時眼前一亮,十二郡太守的職位,自己等人還可以好好商量,反正鄧昇不怎麽管,隻要相互妥協一些,肯定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結果的,唯獨兩道刺史一位,那可是香餑餑啊,鄧國至今為止,加上新設的兩道,也隻有十一道,其中南陽道刺史一直是鄧國皇室的自留地,真正留給他們競爭的也就隻有十道。

  十道裏麵,穎汝道刺史龐籍,是蔣係的,荊北道刺史蔡傑,是已故丞相蔡封的兒子,皇後蔡琰的哥哥,屬於外戚,荊南道刺史劉巴,出身了荊南世家,與朝中派係沒有多大聯係,反倒是由於荊南世家的緣故,和江東世家還有潁川世家關係很不錯,江東道刺史劉健出身戶部,是戶部尚書胡惟庸的老部下,屬於蔣係,淮南道刺史姚崇,出身吏部,不過是姚廣孝的親弟弟,姚廣孝和崔浩交情深厚,有了這一層關係,姚崇自然而然就轉投了崔係。

  蜀中道刺史諸葛亮,是已故兵部尚書蘇弘的門生,屬於蘇係,不過蘇係隨著蘇弘的離世,實力大不如前,隻剩下一個諸葛亮和無當衛軍師蘇雲支撐門麵,但是,因為兵部尚書王猛是蘇弘臨終之前舉薦的,所以也勉強可以說歸屬於蘇係。

  南中道刺史楊士奇,是典型的崔係,嶺南道刺史荀彧是潁川世家的,也就是說,穎汝道、江東道是蔣係的,淮南道、南中道是崔係的,蜀中道是蘇係,嶺南道、荊南道屬於世家一派,荊北道、南陽道屬於皇親一派,這就是九道的派係歸屬。

  幾大派係裏麵,唯獨張賓的張係沒有一道刺史的人,而這一次新出了山東道和徐州道,張賓覺得自己得爭一爭,不然以後這樣的機會就真輪不到自己了,而現在張賓的張係裏麵,唯一有資格爭奪一道刺史位置的,就隻有張賓的小舅子虞允文了。

  處於先發製人的打算,張賓率先出列說道:“陛下,正所謂舉賢不避親,潁川太守虞允文雖然是臣的妻弟,但是能力不凡,先後出任西城縣令、上庸太守、潁川太守,政績彪炳,臣以為虞允文可出任一道刺史。”

  “張相此言差矣,虞允文雖然是可造之材,能力不俗,然其自上庸太守調任潁川太守一職不過數年,驟然升遷一道刺史,為免有些操之過急了,要知道大鄧各地的太守,論能力,不弱於他虞允文的大有人在,論資曆,勝過他虞允文的也不計其數,倘若讓其出任一道刺史,恐引起底下人的不服,對大鄧各地的穩定有影響啊。”張賓的想法是好,但是隻有兩個刺史的位置,正所謂僧多粥少,其他派係又怎麽會輕易的讓張賓如願呢?這不,蔣琬率先出來反對了。

  在上一次,滅亡南國之後,鄧昇便新設立了南中道和嶺南道,但是由於各大派係的圍攻,蔣琬被迫放棄了這兩個位置,現在好不容易又出現了兩個刺史位置,蔣琬又怎麽會輕易放過呢?

  不過蔣係作為各大派係之中實力最強的,其他派係又怎麽會眼睜睜的看著蔣係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呢?作為百官之首的中書令,崔浩自然也不願意了,不過崔係的實力大多都是在朝中,在地方上麵的幹將不多,這一次恐怕也沒有什麽機會,但是相比於一道刺史的位置落入蔣係手中,崔浩更加願意張係得到,畢竟各大派係裏麵,就屬張係最弱了,讓張係拿到刺史的位置,對崔係而言並沒有多大影響,而且也能通過這一次的示好,在接下來的太守的爭奪裏麵,得到張賓的支持也很不錯。

  想到這一層,崔浩連忙出列說道:“蔣相所言,本官可不敢苟同,虞允文雖然資曆上略顯不足,但是能力卻是頂尖的,出任潁川太守以來,深受百姓愛戴,與潁川各大世家的相處也是相得益彰,出任一道刺史並無不可。”

  崔浩這一發話,各大派係的領頭人也迅速加入,而其中以禮部尚書陳群最為激烈,當初為了讓荀彧拿下一道刺史的位置,潁川世家付出了潁川太守一職,如果能夠支持虞允文當上一道刺史,那潁川太守的位置就空了出來,潁川世家就有機會再一次把這個位置拿回來,況且自己支持虞允文,一旦成功,勢必會使張係和崔係對自己產生好感,拿下潁川太守的位置也希望很大,所以陳群便開始不遺餘力的支持張賓。

  很快,乾陽宮中的一眾大臣便開始爭吵起來了,搞得整個乾陽宮就好像菜市場一樣。

  “好了,都別吵!”鄧昇實在受不了了,大喝一聲,說道:“都是國之重臣,吵吵鬧鬧的成何體統,傳出去,讓天下人如何看待?”

  “陛下贖罪!”眾人見鄧昇發話,紛紛請罪道。

  鄧昇說道:“一道刺史之位,關乎一地之穩定,關乎我大鄧之根基,能夠出任之人,必定是安邦定國之能臣,你等作為朝中重臣,就是為為國舉薦良才,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朕不管你們是什麽派係,有什麽利益,如果觸犯了國家的利益,朕都嚴懲不貸。”

  自從中原之戰開打之後,鄧昇便將朝中政務全部交給了太子鄧灝,而沒了鄧昇的約束,朝中各大派係的爭鬥有些越發激烈,甚至鄧灝也曾多次的向鄧昇訴苦,不過礙於中原之戰正打得如火如荼,鄧昇也隻好暫時壓下去,現在終於騰出手了,鄧昇覺得很有必要敲打一下這些所謂的派係,讓他們有所收斂。

  待鎮住這些重臣之後,鄧昇便向一旁的鄧灝問道:“太子,你是儲君,而且這幾年一直在監國,不知你對於虞允文此人如何看?其能否勝任一道刺史?”

  鄧灝心裏在權衡利弊,在監國這幾年,他也見識過了各大派係的明爭暗鬥,雖然有些不喜,不過鄧昇說過,良好的爭鬥有利於君王掌控朝堂,所以鄧灝也隻能聽之任之,隻要不出現太大的問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現在鄧昇問他虞允文如何,鄧灝知道,這是鄧昇在考驗他,其實有資格出任一道刺史的人,大有人在,不過出於平衡各大派係,這個人選也不能隨便定下來。

  鄧灝想了想,說道:“回父皇,兒臣監國這幾年,對於各郡太守也有一定的了解,虞允文此人雖然資曆略顯不足,但是能力也算上乘,擔任一道刺史綽綽有餘,不過其能夠擔任,還需父皇親裁!”

  鄧灝也有自己的想法,各大派係裏麵,張係實力最弱,不利於平衡,而且無論是張賓還是崔浩、蔣琬等人,也在退居二線的邊緣了,如無意外的話,再過幾年,他們就得在這個位置退下來了,如果張賓退下來之後,張係就真的沒了一個頂梁柱,如果是其他派係的對手呢?所以這個時候扶持張係很有必要。

  “殿下,這……”蔣琬急了,鄧灝是儲君,而且這幾年鄧昇也漸漸放權給鄧灝了,所以鄧灝的話基本就是蓋棺定論的了。

  “好了,不要再爭!”鄧昇不耐煩的說道:“既然太子如此看重虞允文,那就由虞允文出任山東道刺史,另外徐州道刺史,便由丹陽郡太守霍光出任吧,此事到此為止,至於潁川郡和丹陽郡的太守的位置,連同其他十二郡,由三省六部會同禦史台擬定。”

  “喏!”鄧昇此話一出,所有人便知道此事已經無可挽回了,所以也隻好作罷,唯獨張賓非常高興,畢竟張係終於是拿下了一道刺史了,日後在地方也不至於勢單力孤,對於派係的發展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