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章 光緒的奮鬥
作者:天下白兔      更新:2020-11-18 12:34      字數:3508
  劉海在完成部隊的整編之後,就將精力投入到了工廠的建設。

  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1894年,劉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現在劉海投建的各種工廠,就是為了1894年的時候,西方列強對大清國實施軍事物資封鎖時,能夠自給自足。

  其中最首要的就是要建鋼鐵廠。

  要建大型的鋼鐵基地,那麽首先離不開的就是鐵礦區。

  如果是在清庭要建設的話,那麽他們就得立刻展開大規模的勘探活動。

  不過有劉海在,這些就全不需要了,劉海已經在現代的時候複印了一份礦產資源的詳細資料。

  這份資料對於清朝位麵來說可以說是無價之寶,如果列強得到了這份資料,就會完全無所顧忌的瓜分大清,因為這資料上的情報實在是太重要了,隻要是有了他,就能夠獲得大清國所有的礦產資源的詳細信息。

  不過這份資料現在安安全全的待在劉海的空間戒指中,除非外國列強也得到了外星科技,否則的話他們永遠不可能得到這份資料的詳細內容。

  根據這份資料,劉海確定了他第1個工業基地,那就是在南京和蕪湖附近的馬鞍山。

  馬鞍山是南方主要的鐵礦產區之一,其鐵礦石的總儲量達到了1635億噸。

  而且馬鞍山鐵礦是一種內生鐵礦床,與銅礦共生,因此也能冶煉出大量的銅。

  這對於當時大清來說,簡直就是一塊天然的寶地。

  劉海為了建成這個大型的工業基地,總共決定向這個地方投入100萬兩白銀。

  這批白銀的主要用途大部分是用於購買馬鞍山附近已經有主的土地,以及建設工廠所需要。

  就還是劉海,所需要的機械設備都是從現代采購,如果不在清朝未麵向列強采購的話,這個工業基地沒有一兩千萬兩白銀是下不來的。

  為了加速馬鞍山工業基地的建設,劉海在馬鞍山附近大肆招募民工。

  這些民工都是附近無地少地的農民,本來生活不好,由於這一次馬鞍山大量的招工,他們總算是有了一條活路。

  當然劉海畢竟也是一個資本家,雖然說給了這些農民活路,但是付出的銀兩也僅僅供他們基本的生活。

  不過就這樣,也得到了附近百姓的擁護,這些百姓自古以來,種田做工所得到的銀錢,也隻是夠家人勉強維持,不被餓死,而劉海劉海這一次付給的工錢,至少能夠保證他們家裏吃飽穿暖,在這些農民工看來劉海已經是大大的善人了。

  因為有農民工的努力,馬鞍山的工程速度十分的快,在1893年年初的時候,很多工廠就已經建設完成。

  而接下來,劉海把從現代購買的工業設備,放在了馬鞍山基地的倉庫中,又把提前調製好的幾天生化人放了出來,讓他們充當工廠中的技術工人。

  在工業革命中,最主要的除了設備之外,就是人才,許多國家雖然能夠買到設備,但是對於使用這些設備的人才卻短缺,因此他們根本就不能完成最基礎的工業布局。

  而劉海在這一方麵確實完全不用擔心,有著生化人,劉海隻要是擁有設備,就能夠完美地啟動一個工業基地。

  因此這一次的工業建設中,馬鞍山基地很快就形成了一大批的工廠。

  一座座鋼鐵廠,機械製造廠拔地而起,這在安徽馬鞍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風景線,也是這個民族將來崛起的脊梁。

  而馬鞍山也由原先一個偏僻的小縣城,變成了一座初具現代規模的工業化城市。

  馬鞍山鋼鐵廠,在劉海的期盼中,於1893年中期正式投產。

  這座鋼鐵廠在現代來說簡直就是三小企業,但是對於清朝位麵,她卻是全世界最為先進的鋼鐵廠。

  就目前來說,一期工程建設完畢,馬鞍山可以達到年產鋼鐵80萬噸的規模。

  如果第2期工程完成,馬鞍山可以達到年產鋼鐵200萬噸。

  這其中還包括許多特種的鋼材,這些剛才在當今世界上可以說是最先進的,就連許多西方列強也無法生產。

  比如說鞍山鋼鐵廠生產的裝甲鋼,是以二戰時日本戰列艦大和號裝甲綱為藍本研發而成,他的學名是表麵硬化裝甲vh。

  就憑這種裝甲鋼,如果建造戰列艦的時候,在同樣的厚度上,劉海建造的戰列艦就比當今世界上最強的戰列艦,防護程度都高了一倍都不止。

  就是未來的無畏級戰艦所裝備的裝甲鋼,和這種裝甲鋼相比也差了70以上。

  而劉海首先將這種裝甲鋼,應用在了上海造船廠建造的三艘輕型巡洋艦上。

  這使得這三艘2000多噸的巡洋艦,在防護能力上足以達到4000噸以上巡洋艦的標準。

  而且劉海為了提高自己戰艦的生存能力,還把南洋水師所屬戰艦全部改裝了一遍。

  所有戰艦外所掛的裝甲,全部換成了新式裝甲鋼,這使得劉海的南洋水師各戰艦的防護能力提高了一個檔次。

  而就在劉海大規模的更新自己的海軍裝備的時候,在清朝內部又發生了一些動蕩。

  原來慈禧太後雖然表麵上已經還政給了光緒皇帝,但是她實際上仍然控製著整個清庭。

  軍機處的那些軍機們,除了慈禧太後,誰也調動不了,而這些人也完全以慈禧太後之命是從,光緒皇帝現在仍然是一個傀儡。

  作為一個有誌向的皇帝,光緒當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於是光緒皇帝聯係自己的老師翁同龢,開始拉攏朝廷上的大臣。

  慈禧太後執掌朝廷這麽多年,對於光緒皇帝的這些老把戲,早就是洞若觀火。

  不過由於現在皇室內部對於慈禧強烈的幹預,使得她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隻能由著光緒皇帝,慢慢的擴充實力。

  不過慈禧太後也不是白給的,她把京城附近的軍權,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並且交好李鴻章,使其成為自己的臂膀。

  這樣一來就是光緒皇帝把整個朝廷的大臣全拉了過去,也不能夠顛覆慈禧對大清國的控製。

  而光緒皇帝在經過一番折騰之後,發現他拉攏的那些臣子都是沒什麽實權的楞頭青。

  而真正的實權人物都是老奸巨猾,他們早就看出了慈禧和光緒皇帝的實力的對比,自然不肯站在光緒的這一邊。

  光緒皇帝也是個腦子靈活的,既然京城中這些大員們不肯站在我這一邊,那我就把目光投向京城之外。

  首先被光緒皇帝納入眼簾的,就是兩江總督劉海。

  前一段時間劉海可視和朝廷鬧得不可開交,光緒皇帝為什麽首先想到劉海呢?

  其實這也不怪光緒皇帝,前一段時間劉海之所以和朝廷對的幹,主要是因為慈禧太後不能夠容忍一個地方強權派的崛起。

  因此她對劉海進行了全方位的打壓,和各種的陰謀詭計。

  而劉海竟然能夠在這樣的圍攻打壓下,平安的存在下來,並且更進一步,這讓光緒皇帝刮目相看。

  雖然光緒皇帝在當時隻是一個傀儡,根本就參與不了這種大型的政治活動之中。

  但是光緒皇帝也從中看出了劉海的能量。

  而且不是有那麽一句話嗎?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即然劉海和慈禧太後不對付,那麽自然就是光緒皇帝拉攏的對象。

  於是光緒皇帝接連幾次下旨,表揚劉海在兩江作出的貢獻,特別是馬鞍山工業基地,使得大清國在鋼產量上有望超過了日本。

  而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做的更絕,他直接就向光緒皇帝上了奏折,要求減少北洋水師的軍費,以補償這些年來南洋水師的軍費不足。

  翁同龢上的奏折,自然被李鴻章強烈反對,本來這些年北洋水師就沒有采購什麽新式軍艦,這幾年還想著向英國進口一批速射炮,改換水師艦船上的老式火炮,如果讓翁同龢這麽一搞,那麽事情不就砸了嗎?

  因此李鴻章當即就向光緒皇帝上奏折,承明其中的厲害。

  但是李鴻章的反駁,讓光緒皇帝給駁了回去,而且光緒皇帝的理由十分的充分。

  第一就是,這十幾年來,北洋水師一直是挪用南洋水師的經費,本來南洋水師每年也有200萬兩水師經費的,但是都撥給了北洋水師,而且現在北洋水師的賬上還存著500多萬兩白銀,有了這些錢,北洋水師應該能夠支撐幾年。

  李鴻章看了光緒皇帝的批複之後,也有些弄巧成拙,他可是知道北洋中貪汙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北洋賬麵上的那500萬的白銀,真正能用到水師上的恐怕隻有一半。

  一直以來,北洋水師由於貪汙嚴重,軍艦一直用不上優質燃煤,就連炮彈恐怕也因為自己生產的而無法使用,隻能從英國德國的進口的,如果讓光緒皇帝知道了,北洋財務一片混亂,那麽他們北洋就等著大清洗吧。

  因此李鴻章隻能是忍下了這口氣,其實李鴻章也不是弄不到錢,光他自己的身家,要想維持北洋的運轉一兩年,還是十分容易的。

  但是李鴻章也是善財難舍,哪裏舍得把自己養老錢,送到北洋這個無底窟窿去。

  於是北洋便出現了經費短缺,如果說海軍還能夠進行一些海上的貿易,能夠勉強維持的話,那麽北洋得陸軍可就倒了大黴了。

  許多本來商量好進口的槍支彈藥,全部停止進口,而所有士兵的糧餉全部減半發放。

  再加上各級軍官的克扣,落到這些士兵手中的糧餉就更加少了,而且北洋還有一個最為讓人詬病的問題,那就是士兵的夥食費都得自己出,這樣一來士兵們所得到的糧餉都不夠養自己的家人了。

  士兵們連飯都吃不飽,家人也養不活,你還能指望這些人賣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