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交鋒
作者:蘆羽      更新:2020-09-17 13:42      字數:1983
  錦貴妃自宮宴回來,臉上再也掛不住笑意,將房中的東西摔的粉碎,明玉兒在旁邊也不敢攔,隻好幹看著。

  “又來了一個,明玉,這一個個的都那麽像王清言那個賤人,這個蘇挽荷比那個廖蘿兒可是像多了,也就更難對付了。區區一個廖蘿兒,尚且要本宮屈尊求陸成賣個麵子,向皇上吹吹的耳邊風,要不是廖蘿兒猖狂,對付她也不會如此容易。如今,又該用什麽法子來對付蘇挽荷呢?”

  錦妃鳳目圓睜,嬌媚的麵孔卻顯得凶狠,再沒往日裏冷靜自持的樣子,明玉兒見自家主子如此模樣,心知主子這回是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娘娘,您才是這個後宮的主人,當年王清言在的時候尚且能烈焰焚燒她身,如今區區幾個模樣風韻相似的女人,對娘娘而言又有何難?”明玉兒用手撫著錦妃浮動急促的背脊。

  “這個倒不是本宮十分擔憂的,本宮擔憂的是她們背後的人,她們一言一行莫不同當年的王清言,分明是經由人訓練而成。而王清言又死了多年,還是死於本宮之手,能如此了解王清言的人,除了王家,再沒別人了。他們的用意也再明顯不過了,在後宮裏打壓本宮,既能讓本宮失寵,又能緩解老六的境況,他們想的倒美,等會兒你拿了本宮的令牌,召哥哥進宮來,就說本宮有要緊事要與他商議。”

  “娘娘,皇上今晚若是來了呢?”

  “明玉兒,你當皇上今晚見了那個蘇挽荷,還有心思晚上來本宮這兒麽?”錦妃取了令牌,交予明玉兒手中,“千萬要快些,晚了宮門便宮禁了。”

  明玉兒接了令牌,心中依舊有些不平,“可是今晚按理便是皇上要往錦繡宮來的,皇上跟娘娘也好了這麽些年了,難道竟然全然不顧舊情。”

  錦妃冷笑一聲,“你又不是今日才知道皇上隻要沾了王清言的邊的事,都同入了魔一般。你沒見皇上今日看那蘇挽荷兩眼發直的模樣,隻怕這時候已經是牙床錦被,緊擁佳人了。明兒個這時候,蘇挽荷便該不是蘇挽荷了,後宮又該新添上一名妃子了。”

  第二日一早,後宮便來了一道聖旨,封蘇挽荷為婉妃,賜居翠煙宮。一時間,引得後宮側目,錦妃聽到消息時,心微沉了沉,雖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仍舊讓她不太好受。躺在貴妃榻上,閉目養神。明玉兒這時悄聲的走到了錦妃身邊,低頭輕聲道:“娘娘,婉妃娘娘前來請安了,如今正在偏殿候著,娘娘,見是不見?”

  錦妃緩緩的睜開了眼,“她既來了,本宮怎能不去見識一番呢?”明玉兒扶了錦妃起身,坐到梳妝台旁,明玉兒選了幾隻明豔的朱翠,點綴錦妃的發髻,一番梳妝下來之後,錦妃更添百媚千嬌。

  “挽荷見過錦妃姐姐。”蘇挽荷溫潤動人,柔柔的向錦妃施了一禮。錦妃忙扶了她起來,“妹妹客氣了。”一雙鳳目打量著蘇挽荷,但見她碧色墨荷對襟短襖,天青色滾邊長裙,頭發素淨,隻斜斜插了一根粉色荷花簪,清雅脫俗。倒顯得錦妃滿頭朱翠,十分俗氣了,看的錦妃麵色微僵。

  “挽荷出身卑微,亦不通宮中規矩,若有什麽過錯,還請姐姐多多的指點挽荷。”蘇挽荷眉眼低垂,仿若再嫻靜不過的閨秀。

  “妹妹說的哪裏話,本宮看妹妹通身都是知書達理的氣質,哪裏會是不知理的人。本宮倒覺得妹妹頗合本宮眼緣,是個值得交心的人。”

  兩人攜手說了許久的話,好似尋常姐妹一般,親密無間。錦妃送走了瓊妃,對著銅鏡,雙手便開始把頭上的朱翠扯了下來,頓時發髻散著披了滿肩,自己竟然第一回同婉妃見麵,打扮上便落了下乘,怎叫她不惱火。

  “奴婢清言,參見婉妃娘娘。”清言跪在地上,雙目盯著蘇挽荷的腳尖,金絲繡的飛鳳,縈繞鞋尖,彰顯著她如今身份的不同。

  蘇挽荷見清言跪著給自己請安,忙笑著起身,將清言攙了起來,“清言姑姑見外了,挽荷若是沒有姑姑悉心教導,怎會有今日?姑姑的恩德,挽荷都銘記在心的。”

  “娘娘聰慧,自然是福澤綿長的。”清言不著痕跡的將手從婉妃的手中拿出。

  蘇挽荷見她麵上淡淡的,不卑不亢的低著首站著,麵上閃了一絲怒意,素手摸了摸發髻,滿麵堆著笑,“清言姑姑,方才皇上讓陸公公送了好些東西過來,往日姑姑對挽荷最好不過的,不如姑姑選幾件稱心如意的東西,也算是挽荷的一番心意。”說罷,給簾子旁站著的宮女使了個眼色,不一會兒,便用盒子呈了許多珠寶過來。

  清言撇了一眼盒中的珠寶,默不作聲,蘇挽荷拿了盒中一個羊脂白玉的手鐲,“姑姑,這個鐲子十分不錯,姑姑戴著想必十分相襯。”玉鐲清透,微光照射下,隱隱如有流光溢彩。

  “多謝娘娘美意,清言姿色薄陋,如此好的東西,實在是配不上的。娘娘風姿卓絕,才與這個玉鐲相配。”蘇挽荷心機比較蘿兒更為深,清言不願同她有過多的交集。

  蘇挽荷見清言一副油鹽不進的模樣,心中無奈,“本宮叨擾姑姑許久,姑姑想必乏了,不如先行休息。姑姑以後便在本宮身邊伺候著罷,隻要姑姑心向著本宮,本宮必定不會虧待姑姑的。”

  清言聽了,忙跪下告退,“娘娘美意,清言是個本分人,不會有什麽旁門心思,這一點婉妃娘娘盡可放心的。隻是娘娘也該時常記著蘿兒的事,奴婢言盡於此,就此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