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襄陽城下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2-04-28 16:33      字數:4865
  襄陽城內,一片大亂。

  朝廷兵馬收納張繡,大敗文聘,席卷了整個南陽。

  在小長安聚之戰後,陳暮重新整頓了一下兵馬,於數日後繼續南下,兵鋒直指襄陽。

  襄陽城區位於漢水南岸,此時整個襄陽都十分恐懼,因為城內兵馬很少。

  之前說過,劉表的總兵力雖然多達十二萬之眾,但水師幾乎占了一半,陸軍隻有五六萬左右,並不算多。

  其中水師分為襄陽水師,江夏水師以及長江水師,江夏水師占據了水師當中大半,兵馬數量達四萬,而襄陽水師的兵力很少,不足一萬。

  陸軍還需要留守各處,五六萬人其中至少有一到兩萬需要分散各地關隘,如巫縣秭歸、上庸房陵等益州進攻荊州的道路。

  因此襄陽城實際可用兵馬陸軍不到五萬,除開文聘率領的兩萬人北上之外,長沙張羨叛亂之後,劉表派了外甥張允前往江陵平叛,也帶了兩萬人馬前去。

  結果就導致整個襄陽城目前隻有數千陸軍以及七八千水師,總兵力隻有一萬多人,可以說眼下的襄陽,兵力非常空虛,防守力量嚴重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劉表又急又氣,連忙叫蒯家兄弟和蔡瑁等人前來商議,眾人商議了之後,最終定下計策,隻能叫來黃祖回援。

  雖然這意味著荊州將徹底失去對揚州的窺伺,但現在連老家都沒有了,就別想著得隴望蜀了,先保住自己再說。

  於是在數天前,得知文聘大敗之後,劉表就已派人去江夏找黃祖回來,令他順著漢水北上回襄陽。

  黃祖接到這條命令之後也犯難。

  難的不是回不回去的問題,而是怎麽回去的問題。

  長江江麵有多寬,最寬處能達七八公裏,最窄處也有一裏來地。

  荊州水師在長江上大型樓船隨便跑,多少噸都沒問題。

  可漢水呢?

  最寬處不過三百多米,最窄處隻有八十米,水深也遠不及長江。

  江夏水師的樓船可不是陳暮在洛陽造的那種千人級小樓船,而是能載三千人以上的大樓船。

  當年陳暮灌粘水淇水加上洹水三條河流的水流量,隻能派三艘載千人的樓船在江麵上航行,水深是夠,但江麵不夠寬敞,因此三艘小樓船已經是極限。

  而江夏水師根據記載,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

  意思是船隻數量有幾千艘,想讓這幾千艘船大規模北上,以漢水的寬度根本不夠。

  除非黃祖放棄超大型樓船,隻用艨艟鬥艦等中小型運兵船逆水劃上去,而且還得分批次,不能一次全去。

  猶豫再三,黃祖隻能這樣選擇,四萬人的軍隊留下一萬人防守沙羨,其餘水軍放棄大型樓船,用中小型運兵船分批次北上。

  漢代運兵船小到先登、走舸、露橈,每次隻能運兵二十到三十人。

  中等船隻則是艨艟鬥艦,可以運兵三四百人。

  但逆水而上,且還是手動劃槳,運兵過多會導致船隻航行緩慢,因此每艘船又得減掉一半人數來減輕負擔,加快航行速度。

  如此一來,小型運兵船每次大概隻能運十多人,中型運兵船隻能運一百多人。

  想把三萬人一次性運回去得,小船得一千多艘,中型船一百多艘,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更重要的是,漢江不夠寬敞,船隻太多會導致擁堵。

  所以黃祖被迫分了三批,利用中小型運兵船,每次一萬人,計劃五天之內把三萬人全部送回襄陽。

  結果就是這幾日漢江江麵上倒是頗為壯觀,每天都有數百艘先登、走舸、露橈等小船,以及數十艘艨艟鬥艦浩浩蕩蕩北上。

  江上千帆競技,密密麻麻的黑點塞滿了整個江麵,簡直是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竟發的境界。

  最糟糕的是,偶爾還因為船隻過多,江麵太窄而發生擁堵事件,甚至還出現了幾起撞船,船毀人亡,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損失了十多名士兵,弄得江夏水軍一陣雞飛狗跳。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江夏水師磕磕絆絆,好歹是回援了三萬人馬到了襄陽。

  而此時陳暮也已經整頓好了兵馬,近六萬大軍揮師南下。

  襄陽城北麵是漢水,南麵是峴山以一條小河叫做襄水,因為位於襄水北岸,所以才稱之為襄陽。

  後世襄陽城分為南岸和北岸,南岸是襄城區,北岸則是樊城區。

  但在漢代,江北不止隻有一座樊城,還有一座鄧城,位置是在樊城的西北方向約十裏左右,離漢水距離約二十裏,周圍草木旺盛,田野無數,而曆史上諸葛亮所耕作的地方,就在鄧縣轄區。

  之前劉表是派文聘駐紮鄧縣防禦江北,但如今這種情況,隻能全麵龜縮進襄陽和樊城,把主力全調回來。

  隻不過樊城離襄陽更近,且從清河取水,環繞整座城池,在擁有約六七長寬的護城河保護下,劉表才派人在樊城駐軍防守。

  因為即便樊城被攻破,城裏的人也可以坐船從清河跑去對岸的魚梁洲。

  如果沒有護城河,他是萬萬不敢派人防禦。

  如今整個南陽除了隨縣以外,幾乎都落進了朝廷手中,包括隨縣也已經岌岌可危。

  雖說隨縣地處大洪山山脈和桐柏山山脈之間,乃是戰略要地,但奈何它不是一個山穀,兩座山脈之間相距一兩百公裏,根本不是什麽險要的關隘。

  所以除非在隨縣派重兵把守,否則光靠隨縣的地形,不足以抵擋朝廷大軍。

  然而現在襄陽和樊城都危在旦夕,更別說隨縣。因此隻要陳暮願意,把隨縣奪取,隱隱威逼江夏,也是遲早的事情。

  不過襄陽的地形還是非常厲害,東麵是大洪山山脈,西麵是秦嶺,中間地形十分狹窄,又有漢水經過,城池橫在中間,想要南下攻打荊州,必須奪取襄陽。

  可看了地形就知道,此地可謂是易守難攻,堪稱天險,難怪蒙古在襄陽打了六年,確實固若金湯。

  陳暮上一世就來過襄陽,當時的襄陽高樓大廈林立,是一片繁華熱鬧的景象,而此時的襄陽卻是一片勃勃生機的世界,森林環繞,高山聳立,大河波濤不絕,與後世城市鋼鐵叢林沒有一點相似程度。

  朝廷大軍奪取了鄧縣之後,陳暮就親領人馬前來漢水北岸觀望地形。

  他的身邊有趙雲、武安國、文謖、馮楷、張繡、賈詡、諸葛亮、陳群、姚博、孔儉、黃琦等人陪同,觀望地形的位置有一大片沙洲。

  陳暮知道這裏,後世叫做月亮灣公園,對麵有三座島嶼,分別為桃花島、長豐洲、鷂子洲。

  而在此地東麵,與襄陽古城隔江而望的正是樊城。

  樊城距離他們現在的位置大概有那麽幾公裏距離,隻能隱約看到一個城頭,倒是河對岸的襄陽古城卻是清晰可見。

  用望遠鏡看的話,就看到城高約三丈,也就是將近七米,城牆垣長連綿一兩公裏有餘。

  這還隻是城北長度,若是全城總長加起來,怕是超過四五公裏。

  而在後世陳暮參觀襄陽古城的時候,城高有八米多,總長是7.6公裏,這是因為明代進行過擴建。

  此時正值晌午,漢水波濤流轉,江麵上無數船隻來回遊弋,水鳥紛飛,落在遠處一片沙洲上,洲中雲霧嫋嫋,群山若隱若現。

  更遠的地方,有一大片起伏青翠的山林,位於襄陽城的後方,像是學校後山一樣將襄陽籠罩。

  那是襄陽城南的峴山,山勢陡峭,傳聞多有荊州隱世居住其中。

  對於後市的襄陽陳暮倒是有些了解,他早年讀的國內名校,在出過留學讀研之前,曾經利用寒暑假到處旅遊。

  他的老家在湖南湘中一帶,如今屬於荊南四郡中長沙郡的屬地,於是就近原則先去了湖北。

  武當山、神農架、襄陽市,包括諸葛亮曾經隱居的隆中山臥龍鎮,他都去過。

  不過當初陳暮去看諸葛亮故居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隆中山的地理位置在襄陽的西麵十三公裏處,地點卻在漢水南岸,屬於襄陽治下。

  而根據諸葛亮《出師表》當中的記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說明他應該是在南陽郡耕地才對。

  可當時的襄陽,卻是屬於荊州南郡的屬地,如果他真的在隆中山,應該寫“躬耕於南郡”而不是“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肯定不會犯這個錯誤,那麽哪裏出了問題呢?

  後世有人說,襄陽城西麵的隆中山並不屬於襄陽,而是屬於漢水河對麵的鄧縣。

  也就是說,南陽郡的鄧縣在南郡的襄陽城西麵還有一塊隔江相望的飛地。

  這個說法顯然有些離譜,完全沒有曆史根據。

  也因為這個問題,後世南陽襄陽兩市還鬧出了一個搶奪名人故居的疑案。

  南陽市的臥龍崗,襄陽市的隆中山,都宣稱他們那才是諸葛亮的隱居之地,為此鬧得不可開交。

  陳暮到了鄧縣之後,由於好奇曆史上這樁疑案,便差人打聽了一下。這才得知,一百多年後襄陽本地人習鑿齒的考據沒錯,隆中確實在襄陽城西二十裏。

  但他沒有記載清楚的是,隆中山在當時根本不叫隆中山,而是叫阿頭山,阿頭山以北,有個叫隆中聚的地方,是後世的臥龍鎮一帶,而且不僅此地叫隆中聚,江對岸也叫隆中聚。

  這兩個村子本就一衣帶水,名字一模一樣,都是一個村落的人。當地村民居住在漢江兩岸,依靠種田打漁為生,位置是在後世臥龍鎮的漢水對麵,牛首鎮以東的興隆村一帶,江麵上還有個島嶼,上麵住了不少漁民。

  諸葛亮就住在江北,因此按照行政劃分來說,確實屬於南陽鄧城境內。

  雖然與後世的臥龍鎮以及隆中山僅有一水之隔,但由於此地漢水南北岸都叫隆中,且地理位置都是在襄陽城區西麵二十裏,因此才出現了襄陽城西二十裏,南陽鄧縣隆中的情況。

  所以諸葛亮沒錯,習鑿齒也沒錯。錯的是漢朝的地理記載不夠清楚,不能完全地表達村落的具體位置。

  解決了這樁千古奇案,也算是滿足了陳暮的一點好奇心。

  不過陳暮也隻是找了當地人隨口問問,倒沒有什麽特別的意思,他親自領軍來到漢江江岸邊,主要還是來查看敵情,觀察一下地形以及敵人的部署分布。

  在望遠鏡觀望了許久襄陽市的地理之後,他發現除了峴山、魚梁洲以及江心那些島嶼的分布與後世沒什麽差別以外,其它地方完全是兩個樣子。

  這倒也正常,後世的襄陽市有兩萬公裏城區麵積,此時到處都是深山老林,周圍山中還有大量豺狼虎豹出沒,完全是一片原始莽林。

  可到了後世,這裏已經變成了一片坦途,到處都是車水馬龍,高樓大廈,跨江大橋。

  一個是原始世界,一個是現代社會,自然是天壤之別。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襄陽城還不如後世的萬分之一大,隻有不到2平方公裏,要到明代擴建後,才有2.5平方公裏。

  所以單憑外麵來看,除了隻能用肉眼大概測量城池的高度以及夯土結構的城樓上建造的一些塔樓、床弩等防禦設施以外,什麽都看不出來。

  隻是光看這這得天獨厚的條件,確實令人感覺此城難以用一般手段奪取。

  別的不說,單說城外的護城河寬度,就達三十丈距離,差不多七十多米,而到了宋代這個寬度會更加長,能有一百八十多米。

  雖然現在的護城河沒有宋代那麽誇張,但這寬度已經跟一條中型河流沒什麽區別,如果沒有大型船隊的話,光穿過護城河到襄陽城下都費勁。

  僅僅隻是見到這條護城河,陳暮就打消了強攻的念頭。

  同時也讓他羨慕起曹操來。

  曆史上曹操為了奪取荊州,在玄武池一個人工湖泊裏練水軍。

  不過他的水軍也就那樣,畢竟是在人工湖泊裏練出來的玩意兒,能練出什麽東西?

  劉琮要是反抗的話,估計就靠荊州水師就能打的曹操這點水軍找不著北,也不至於丟了老大的家業。

  結果被蔡瑁等人一勸說,立馬出城投降,讓曹操白撿了個便宜,屬實令人羨慕。

  見強攻襄陽城估計是沒戲,陳暮又把目光投向了它處。

  雖說襄陽正麵難打,但側麵就不一定了,城東就有大片陸地,位於魚梁洲的南麵,襄陽城區的東麵。

  有趣的是,這裏就是鳳雛龐統居住的區域,此時名叫南白沙,後世襄陽市在此地修建了鳳雛大道,並且把連接此地與對岸樊城的漢江六橋命名為鳳雛大橋。

  而在襄陽市市中心一帶,江心三洲之一的桃花島上方,還有一座橋叫做臥龍大橋,原名叫漢江三橋,大橋南北的道路則叫做臥龍大道。

  這個命名方式,襄陽屬實把臥龍鳳雛玩明白了。

  陳暮記憶力不錯,雖然隻去過襄陽一次,但已經勉強能夠認出南白沙就是後世襄城區東北角市郊一帶。

  而在這片市郊以北,樊城的東南方向,有一片巨大的島嶼。

  此島嶼就是魚梁洲,當初來襄陽的時候聽人說過,名士龐德公和水鏡先生司馬徽就住在魚梁洲上。

  漢江上的島嶼多達十多個,魚梁洲最大,更重要的是它連接著襄陽東北的南白沙,可以通過魚梁洲來到襄陽城外。

  並且不止魚梁洲,在漢江上遊還有長壽島、中心洲等島嶼,麵積不比魚梁洲差多少,且離江北兩岸都非常近,通過這些島嶼,也能夠過江進入阿頭山,抵達後世的臥龍鎮一帶,然後從西麵進攻襄陽。

  甚至再激進一點,直接繞過樊城,渡過清河、淯水,奪取蔡陽縣,也就是後世襄陽轄區的縣級市棗陽市,然後南下鹿門山,從鹿門山西麵的漢江渡河,進入後世的歐廟鎮一帶。

  因為這裏的漢江江麵非常窄,江心上甚至有大量的島嶼連接著,幾乎隔著幾米就有礁石和一些小島,大型船隻根本過不去,別說劃船過江,遊泳過去都沒問題。

  所以打到襄陽城外肯定是沒問題,但如何穿過那寬二三十丈的護城河,才是個老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