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王芬喜提義子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2      字數:6315
  王芬找來荀和商議要不要接納呂布的事情。

  經過那麽久,王芬也該清楚。

  黨人之中,陳逸、襄楷、周旌這些人出不了什麽大主意。

  真正能夠幫他出主意的,隻有荀和、辛評、荀諶、郭圖、審配、耿武、閔純、李曆、劉惠這些人。

  原本裏麵應該還有個荀攸,但荀爽死後,荀攸就扶著荀爽的棺槨回了潁川老家。

  因此現在荀攸並不在這裏,而荀和因為是跟王芬同一個輩的黨人,地位最高,且素有謀略,所以王芬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

  荀和走進太尉府邸正廳大殿的時候,正看到王芬家的奴仆在服侍他喝藥,前段時間偶感風寒,幾乎差點要了這個老友的命,瞧著那蒼白的臉色,確實不太健康。

  看到王芬顫顫巍巍地放下藥碗,擦了擦嘴角,荀和便不自覺摸了摸耳鬢的白發,亦有些黯然神傷。

  王芬六十多歲不假,可他自己的年紀也已經五十多歲了,從當初黨錮之禍解禁開始,結束了人不人鬼不鬼的逃亡生活,到現在已經過去九年。

  九年的時間,足夠改變很多事情。那時他四十多歲,一心隻想除掉宦官,讓朝政清明。

  可如今時光荏苒,滄海桑田,連皇帝都已經死了三個,而自己也垂垂老矣,韶華不再,卻依舊一事無成,令人傷感。

  隻不過這短暫的感懷來得快去地也快,現在冀州一片嶄新的麵貌,不僅重新建立起漢室,足以讓荀和升起新的希望,如果能輔佐新帝重鑄漢室,也未嚐不能再造一片新天。

  想到這裏,荀和振作起精神,三步兩步走入廳中,微微拱手說道:“文祖公。”

  “嗯,公舒。”

  王芬老態龍鍾,揮揮手讓奴仆端著藥碗下去,坐在位置上看著荀和道:“先坐下吧。”

  荀和坐到了旁邊的席子上,略微有些感慨地歎了口氣。

  王芬見他的樣子,便笑著說道:“剛才見公舒站在大門口似若有所思,坐下來後又唉聲歎氣,怎麽,在想什麽讓你如此苦惱?”

  荀和苦笑道:“在想時間過得真快,一晃我也已經年逾五十,頭發已經花白了,很多老友,也過世了。”

  聽到他的話,王芬也有些感慨,歎道:“是啊,當年黨禁解除之後,我們被征辟去洛陽為官。尚有數十名老友,大家為了營救呂公,聚集一堂,眾誌成城。可眼下,這些老友,卻已是寥寥無幾。”

  “仲卿、嘉景病死了,子謙死於洛陽兵亂,德高辭官歸故裏,就公節慘了點,在河內因施暴政而被民亂殺死。其餘人也都天涯一方,季皮在洛陽,孟卓在陳留,景升在荊州。”

  荀和每說一個名字,臉上的懷念追憶就多一分,跟王芬娓娓道來,像是念舊的老友,苦澀地說道:“我們這些在黨錮之下堅持到現在的人,已所剩不多矣。”

  他說的這些人,基本都是八及八廚以及其他的一些有名望的黨人。

  黨人曾經為他們所求的政治清明而奮鬥過,哪怕再受到殘酷的鎮壓,受到朝廷各種各樣的迫害,也沒有壓垮他們。

  但現在時過境遷,世上沒有人能夠敵得過歲月的摧殘,就好像新時代的世界已經再也容納不了他們這些舊時代的殘黨,曆史終究要將他們掃落進了塵埃,讓他們化為泥土。

  這個世界已經讓他們看不懂,曾經以為宦官是最大的禍害,隻要除掉了宦官,天下就能太平。

  可現在才發現,跟董卓逼起來,宦官造的孽,也許根本就不算什麽。

  權力,才是這世間最可怕的毒藥。

  王芬輕聲道:“前些日子,季皮回了消息,讓我們好自為之。”

  “不管他了。”

  “景升還沒回信。”

  “他正與袁術糾纏著,怕是沒心思管北邊的事情吧。”

  “就看孟卓能不能......”

  “文祖公。”

  “嗯?”

  “有時候,莫要寄希望於別人身上。”

  荀和認真地說道:“他們現在也有自己的一份基業,有他們自己的顧慮,我們已經再也不是當年共患難的八及八廚之友了,明白嗎?”

  王芬沉默了片刻,微微低垂著腦袋,微不可查地點點頭:“嗯,知道了。今日叫你來,還是得說點正事。”

  “何事?”

  “呂布從長安跑了出來,自並州陽關古道過了滏口陘,來了武安縣。”

  “呂布嗎?”

  荀和細細思索起來。

  雖然呂布殺丁原這事讓人對他十分反感。

  因為根據漢朝普遍存在的二重君主觀,呂布屬於丁原的門生,這種殺主的行為,非常令人不齒。

  但後來呂布殺了董卓,卻一下子讓天下士大夫為之改觀,誇讚他的勇氣。

  其實我們從當時人對呂布的評價就能看出這一點。

  漢末三國時期的各類名人談起呂布,都說他勇猛無匹,善戰無前,很少有人說他反複無常,唯利是圖。

  即便是敵對勢力,如曹操手下謀士荀攸郭嘉程昱,也得說一句“布驍猛,勇而無謀”“剛而無禮,匹夫之雄”“布之威力不及項籍”之類的話。

  至於後來風評急轉直下,是兩晉南北朝時候的事情,如陳壽說他“輕狡反複,唯利是視”,徐眾說他“反複無義,誌在逆亂”,蕭介說他“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卓而為賊”。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兩晉南北朝時期臣子對君主的叛亂實在是太多,幾乎南北朝所有開國君主,都是前任皇帝的臣子,以至於人們十分反感這樣的現狀,借呂布的事跡,來諷刺當時那些背叛君主自立為王的人。

  所以看待問題我們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看,至少對於漢末的人來說,呂布殺丁原確實令人不齒,但在殺董卓這件事情上,這就叫除“國賊”,被當時的士大夫稱快。

  不然的話,如果呂布真的在當時已經聲名狼藉,陳宮作為兗州士大夫階級,與邊讓同為兗州名士,也不會在因曹操殺邊讓之後,與張邈、張超、許汜、王楷等兗州名士一起叛變,迎呂布入兗州。

  因此聽到王芬說呂布來投靠冀州,荀和沉思片刻,點頭說道:“呂布除滅國賊董卓,立有大功。今我冀州雖兵多將廣,可大將之才太少,劉備文有陳暮沮授,武有關羽張飛,恐難以匹敵。呂布雖不如項籍之勇,卻也差不了太多,他來投靠,是一件好事。”

  “我也是這般想的,隻是他曾經殺丁原背主,有劣跡在身。”

  王芬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荀和卻笑道:“人往高處走水王低處流,這是人之常態。呂布殺丁原投靠董卓,是因為董卓能提攜他。但在長安呂布又殺董卓,這便是洗心革麵,迷途知返。且如今我冀州眾望所歸,團結一致,就算呂布想要背主,也無人會聽他的,難道他還能殺了你,自立為冀州牧不成?”

  王芬一想也是,自己從黃巾之亂後便經營冀州已有九年,在冀州根深蒂固,樹恩深厚,整個冀州上下,包括各地世家、名士、黨人,支持自己的人不計其數,這也是自己敢立新帝的底氣,呂布就算想背主,那也得看看他有沒那膽量。

  想到這裏,王芬點點頭道:“那依公舒之見,我是應該引呂布來冀州嗎?”

  “嗯。”

  荀和說道:“呂布有虢虎之勇,如今我冀州正四麵皆敵,正需要他這樣的勇猛之士助陣,不如我親自去一趟武安,與他攀談一番,若他有為冀州效力之心,我再將他帶來鄴城,引與文祖公,文祖公再將他薦於陛下,由陛下親自封賞,必然令他感激涕零。”

  “好,那一切,就拜托給公舒了。”

  王芬稍微挪動了一下身子,兩腿伸直,錘了錘大腿,年紀大了,跪坐久了,都會感覺腿腳麻木不聽使喚。

  “既然如此,我這就出發。”

  荀和也是個賣力氣的人,當下說走就走,從王芬這裏出了門之後,回到司空府,召來奴仆侍衛,親自騎上馬匹,就浩浩蕩蕩往西北去武安。

  鄴城到武安約有七十公裏,需要走兩日路程。

  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麽古代兩地距離七十公裏,那走的路程為什麽也是七十公裏。

  難道古代官道也是修的直路?

  然而在想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搞清楚,冀州可是在華北平原,去過河北的都知道,那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區是什麽概念。

  山地丘陵地帶很少的情況下,兩地之間的官道不是直路,難道還要修彎彎扭扭的道路嗎?

  而且現在大多存在的城市,在三國就已經有,各縣、郡、乃至長安洛陽這些地方,依舊保存了千年不變,很多道路,也是留存千年,是先輩們開辟出來的道路。

  所以從現代交通發達的道路網絡上,其實也是可以看到古代道路的影子,除了廣袤的山區,像秦嶺、川蜀一帶,二百公裏要走一兩個月的少數特例以外,在平原地區的移動速度,肯定是沒有山區那麽慢。

  兩日之後,晌午剛過,荀和就已經抵達了武安縣外。

  就看到在縣城數裏外,搭起了一個小軍寨,寨中散落著百餘帳篷,千餘匹戰馬散落在縣外的山澗溪流下,有士兵正在給馬匹放牧,寨外則有人把守,從武安方向還有人正在往營寨裏送糧草。

  看來是武安縣令要麽出於感激,要麽出於畏懼,供應了呂布一些軍需,讓他暫時能夠在武安安定下來。

  荀和一批人浩浩蕩蕩過來,那邊呂布軍把守的士兵很快注意到了情況,一邊派人過來交涉,一邊有人回營寨裏通報,等他們抵達寨外不遠時,呂布已經得到了消息,帶著李肅成廉魏越等大小七八個軍官迎了出來。

  “布,見過司空!”

  剛才交涉的人已經得知這是冀州天子朝廷的司空荀和,告知了呂布,呂布過來之後,看到隊伍最前麵的老頭,立即跪下拱手作揖。

  荀和見他很有禮貌,心中有了好感,連忙下馬上去攙扶,一邊把他扶起來,一邊拍著呂布的手笑道:“將軍遠道而來,便幫助我冀州擊退了黑山軍,我們卻未能相迎,是我們失禮了。”

  “哪裏的話。”

  呂布連忙道:“是布已無家可歸,前來投奔,還望司空收留。”

  “這些都是小事。”

  荀和拉著呂布的手,指了指遠處溪邊草地,說道:“此地風景不錯,奉先陪老夫散散步如何?”

  “自無不可。”

  呂布知道這是要和自己談事了,便跟李肅等人使了個眼色,讓他們離得遠一點,略帶著攙扶的舉動跟荀和一起往溪邊緩緩走。

  二人漫步來到溪邊,荀和看著涓涓溪水流淌,輕聲說道:“將軍除董卓,可謂功在社稷也。此番你能來冀州投奔,冀州上下,自然歡喜。但太尉那邊,猶有疑慮,不知將軍乃大豪傑也,為何不自己打下一份基業,占地為王,卻要來冀州甘居人下呢?”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在問呂布來冀州到底想做什麽,也是在試探呂布對冀州有沒有窺探的野心。

  但呂布高達三十的智力讓他立即猜出荀和話裏委婉的意思,屬實有點為難他,所以麵對荀和的問話,他隻能老老實實地回答道:“布隻知領軍打仗,聽命於人,上官叫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其它的事情,布不知如何去管,又怎麽能為一方之主呢?”

  發現呂布好歹有點自知之明,荀和很滿意,便又道:“既然將軍隻知聽命於人,可又為何弑殺丁原董卓呢?”

  呂布臉色微紅,立即說道:“我曾經不知道董卓為國賊,隻知道他奉命於董太後,董太後說有先帝遺詔奉陳留王為帝,而丁原卻反對先帝遺詔,因此蒙董卓誆騙,殺了丁原,以為是奉太後之詔殺賊,卻不知是計。後來多虧了王司徒點醒,才明白董卓實乃國賊也,為了國家大義,這才殺董賊於宮門。”

  “原來如此。”

  看著呂布憨厚老實的麵容,荀和拍了拍他的手背,高興地道:“原來將軍竟是如此忠義之人,看來天下人都錯怪將軍了。”

  呂布馬上問道:“司空是答應收留布了嗎?”

  荀和點點頭道:“自然,我來時便已經與太尉商議過,若奉先真心想在冀州效力,他便會引奉先覲見陛下,請陛下為奉先封賞,如今我觀之,可見奉先乃誠心誠意也。”

  “多謝司空。”

  呂布又驚又喜,自己終於能夠找一片棲身之所了。

  荀和說道:“既然奉先有誌於國家,那不如今日就隨我回鄴都,我來引薦奉先於太尉,再去皇宮叩見陛下。”

  “布願為太尉司空效犬馬之勞!”

  呂布當即又跪下了。

  “哈哈哈哈。”

  荀和得知呂布沒有野心,十分高興,大笑著又將他拉了起來,正欲說點什麽。

  就在此時,遠處忽然飛馬而來,是武安縣尉又來了。

  他人還在百米外,就大喊道:“司空,出事了,黑山軍首領白繞又來襲擾。”

  呂布立即說道:“布請命出戰,必殺白繞小兒。”

  “好。”

  荀和點點頭:“此戰若能勝,我必請奏天子,為將軍表功。”

  當下呂布一聲呼喝,率領著士兵紛紛騎上戰馬,千餘騎兵各自吆喝著,如一頭老虎帶領著一群野狼般,洶湧地向著北方而去。

  看著並州鐵騎奔湧而去的背影,荀和微微點頭。

  如今冀州兵力不弱,別看現在南麵戰場才布置了十多萬人,但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一下子拉出二十萬大軍來都是小意思。

  然而冀州也有兩個很致命的問題,一者平原地區,麵對北方公孫瓚來去如風的騎兵襲擾,實在太難抵禦。

  二者冀州地廣人多城多,卻無險可守,若被四麵圍攻,守衛力量捉襟見肘,分身乏術。

  若有了呂布的並州鐵騎,再以冀州財力進行擴充,從此時占領並州的中部鮮卑那裏購入大批戰馬,讓呂布率領,便足以保證他們手中有一支機動力量,可以隨時支援被攻擊的城市。

  而且呂布為人驍勇善戰,勇猛無匹,比之項羽也僅僅差之毫厘,有這樣的猛將在,斬將奪旗,更加能添一分勝算,則冀州的王道之路,便又更進一分。

  ......

  ......

  黑山軍占領了太行山,多次襲擾太行山山腳附近城市。

  像武安、中丘、襄國、元氏、真定,也就是常山國、趙國、魏郡乃至河內郡幾處太行山脈的郡縣,都經常遭到他們的襲擾。

  白繞軍曾經與於毒、眭固一起襲擾兗州東郡,他們都是張角的部下,張角死後,遁入太行山為黑山軍。

  在黑山之中不時進攻冀州,王芬煩不勝煩,在沿途布下重兵,防備他們的進攻。

  後來於毒、白繞、眭固三人便從河內與魏郡的交界地帶,南下襲擾兗州,結果曹操鮑信回防,加上劉備公孫瓚回師青州,順手將他們揍得鼻青臉腫,狼狽逃回太行山裏。

  白繞經過這一戰後損失比較大,便又打上了冀州的主意,多次進攻武安縣附近鄉亭,劫掠糧草人口,此時正是夏糧秋收之日,又到了他們劫掠之時。

  然而白繞萬萬沒想到,冀州居然來了一個猛人,上次他派去的兵馬莫名其妙被一些騎兵趕跑,讓他大怒不已,親自令人來進攻。

  這一戰便打了兩天。

  準確來說,呂布代表並州鐵騎,幾乎衝入陣中,就將白繞的兩萬大軍擊潰,白繞便率眾逃跑,被呂布一直追殺,一直追了兩天,才把白繞的人頭取下來,以做戰功。

  荀和在探明了呂布的想法之後,便回到了鄴城,將事情告訴王芬,王芬聽得心花怒放,非常高興。

  四日之後,鄴城北亭外。

  官道盡頭,呂布騎兵大隊浩浩蕩蕩,奔湧而來。

  王芬率領著大小官員在亭外相迎。

  呂布手中提了個布包,在亭外駐馬之後,翻身下馬,快步走來,將布包丟在地上,跪下拱手道:“布幸不辱命,已斬白繞於蘇人亭。”

  “好好好。”

  荀和撫須大笑,指著王芬說道:“來,奉先,我為你介紹,這便是太尉、冀州牧、武始侯,文祖公。”

  呂布連忙又向王芬磕頭:“布見過文祖公。”

  王芬大喜,走過去將呂布扶起來,高興地道:“我得奉先,如旱苗得甘露也。”

  “謝公收留。”

  呂布被他扶起來,喜極而泣,暗暗垂淚。

  見他落淚,王芬與荀和不解,互相對視,有些摸不著頭腦,便問道:“奉先為何落淚呀。”

  “布飄零半生,隻恨未逢明主。先遇丁原,可遭董賊欺騙,以太後詔而殺之,落了個背主的名聲。後隨董卓,哪料到董卓為國賊也,幸蒙司徒王允點醒,方才明悟,而殺董卓。”

  呂布歎息道:“可歎董卓舊部勢大,我被趕出長安,如喪家之犬,才來冀州。然今日見太尉,方才明白布之明主在何處,布因而喜極落淚。”

  “原來如此。”

  王芬十分感動,拍著他的手道:“既來冀州,便安心留下,怒(通努)力報效天子,勤以國家為念。”

  呂布淚流滿麵,又跪倒在王芬麵前,哭訴道:“公忠信慈祥,令布想起了早逝的父親,公若不棄,布願拜為義父!”

  “好好好。”

  王芬大喜道:“我得奉先,真天賜英傑也,吾兒快起,吾兒快起。”

  呂布挺起上半身,紅著眼睛,拱手認真說道:“義父在上,孩兒從此跟隨義父,不離不棄,生死與共。願襄助義父,為天子國家之大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哈哈哈哈哈。”

  王芬又把呂布扶起來,高興道:“吾有奉先,大事成矣。吾兒可跟我進城入宮,拜竭天子,從今日開始,我將從並州購入大批戰馬,勢必為吾兒打造一支勇猛善戰之騎軍,護衛我冀州之安全。”

  “多謝義父!”

  呂布又拱手彎腰一拜。

  當下,在群臣喜氣洋洋之中,王芬荀和陳逸等冀州公卿,領著呂布進入了鄴城皇宮,麵見了十歲的少年冀州天子。

  天子隻是個孩子,大事一般都由王芬等人決定,絲毫不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情,隻知道坐在那玩耍。

  等見了這個冀州皇帝之後,王芬就以天子的命令封呂布為左將軍,平陽城侯,領冀州騎兵,駐兵武安,一來是等待從並州買來的戰馬,二來是進攻掃蕩黑山軍,平定黑山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