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離間計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1      字數:5379
  “砰!”

  長安,未央宮。

  董卓高坐堂上,徐榮段煨胡軫跪在下方,一動不敢動,瑟瑟發抖。

  “徐榮,你是得了失心瘋嗎?竟然枉顧長安不顧!”

  董卓暴怒之極,已經踢碎了殿中一處桌案,拔出刀指著徐榮怒喝道:“我看你是巴不得我死,你信不信我現在就宰了你!”

  回到長安之後,因為怨恨徐榮選擇追擊劉備,而導致長安差點淪陷,董卓無比暴躁。

  現在徐榮段煨胡珍三人的兵馬回來,他當即興師問罪,質問他們。

  徐榮也無奈,這件事情確實是自己判斷錯誤,沒有料到關東軍居然選擇分兵,鬼知道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他們會這麽做。

  但通過這段時間的判斷,讓徐榮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那就是對方不可能堅持那麽久,一定另有原因。

  什麽原因呢?

  他們哪裏來的糧草一邊進攻,還能一邊帶著百姓撤離?

  從華陰的探馬來報,第一批糧草也就是前幾日才運達,不可能憑空飛到左馮翊關東軍的營地裏,那就意味著長安有人給他們送糧食。

  再聯想起那日關東軍莫名其妙在渭河邊的行動,徐榮就已經猜個七七八八,當下麵對董卓的質問,有了準備,緩緩說道:“太師,榮也是跟隨太師出生入死多年的老人,又怎麽會犯這種錯誤,此事另有蹊蹺,還請聽榮細細道來。”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為西涼軍出過力,我為太師立過功,太師還請聽我狡辯。

  “好,那我就想聽聽你到底想說什麽!”

  董卓一屁股坐下,依舊怒氣衝衝,瞪著一對銅鈴大眼睛看著他,一旦徐榮的自辯有問題,就立即要治罪。

  不過說是治罪,董卓還是舍不得殺徐榮。

  董卓這個人對外確實無比殘暴,但縱觀史書記載,在他在世的時候,對待下屬還是相當不錯。

  包括呂布與西涼軍不和,雙方還爆發過內訌,曾經因為呂布跟胡軫兩人正麵衝突,導致雙方士兵內鬥,讓孫堅趁虛而入,大敗了二人,最後董卓也不過是和稀泥。

  從這一點上來看,治下方麵,董卓做得並不是很好。

  畢竟你做為老大,下屬內訌,就知道和稀泥,不僅沒有消除雙方的怨恨,反而讓兩邊互相都會覺得你偏袒另一方,反倒更加容易讓雙方不滿。

  這也是為什麽董卓死後,西涼軍無動於衷,直到王允準備誅殺西涼軍,才導致李傕郭汜之亂的原因。

  因此董卓思來想去,最終也隻是打算降徐榮的官職,讓他去做個校尉。

  不料徐榮卻說道:“太師,榮之所以覺得可以追擊,是因為料到關東軍糧草所剩無幾,必然不能沒有可能再打長安。可直到我追擊之後才發現,他們不僅有糧草,還能夠救濟百姓,這說明什麽?”

  “說明什麽?”

  董卓問道。

  徐榮答道:“這說明他們新得了一批糧草。”

  “不錯,根據探馬來報。關東軍的糧草前幾日才抵達華陰,他們手裏的餘糧不多,不可能堅持那麽久。”

  李儒也符合了一句。

  徐榮繼續道:“那麽他們哪裏來的糧草呢?榮懷疑,是長安有人為內應,暗中勾結關東軍。”

  這話一出,朝廷上劉虞楊彪等人頓時緊張起來,隆冬十二月,額頭微微冒出汗漬。

  董卓細細品味著這句話,狐疑的目光,也緩緩看向朝堂上的諸公。

  若有內應,似乎也就隻有這些人。

  然而就在董卓準備質問的時候,一旁的呂布,卻高傲地說道:“哼,諸多借口。明明長安空虛,你們卻妄自去追敵,我看你們分明是想陷太師於死地!”

  呂布加入董卓軍以來,除了幫董卓弄死了一個丁原以外,幾乎沒有立什麽功勞,反倒因為是董卓義子的身份,素來被西涼人瞧不起。

  現在因為及時趕回長安,立下了大功,頓時就變得趾高氣昂起來,見到西涼軍的代表犯了大錯,立即想痛打落水狗。

  徐榮含恨道:“呂布!你這是惡言誣告,你有什麽證據說我等是想陷太師於死地?不要以為你這次及時趕回長安挽救了局麵就可以恃功自傲,我等跟隨太師出生入死最少都有十多年,哪個不比你功勞更多?”

  “我恃功自傲?若非我及時趕到,長安已經被關東軍攻陷。你們卻跑到百裏外去追擊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劉備,致使長安空虛,讓關東軍幾近得逞,不是故意陷害太師是什麽?”

  呂布毫不畏懼,當即反唇相譏。

  兩人唇槍舌戰,鬧得整個朝堂上雞犬不寧,到了最後甚至差點動手。

  “夠了!”

  眼看呂布李肅等人拔出劍來,徐榮段煨等人也不甘示弱,雙方要進行全武行,董卓大怒道:“你們還有沒有把我放在眼裏?”

  眾人見他暴怒,便各自冷哼一聲,紛紛停下了幹戈。

  場上一時間安靜下來。

  片刻後李儒才咳嗽一聲,說道:“太師,現在並不是內鬥的時候。儒也覺得此事十分蹊蹺,關東軍的糧草,不可能憑空出來,怕確實是有人暗中作祟,給他們提供軍需。”

  董卓森然的目光看向數位朝廷諸公,冷冷地說道:“諸位,都聽見了。徐榮懷疑朝廷有內應,暗中派人給關東軍送糧草,我想諸位都是忠於朝廷的忠臣,不介意我派人去搜查你們的府邸吧。”

  楊彪硬著頭皮道:“太師,我等俱為三公,朝廷大員。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光憑太師手下的大將三言兩語,就要無故搜查我等府邸,恐怕於理不合。”

  其實這句話也算是他們最後的一點倔強,畢竟董卓都差點當著他們的麵把劉辯給殺了,還有什麽事情做不出來?

  但不管怎麽樣,為了自己的顏麵也好,為了藏某些東西也罷,總歸是要抗爭那麽兩句。

  若是什麽都不說,反倒更讓天下人小瞧了他們的骨氣。

  王允也站出來道:“太師,我等忠誠天地可鑒,怎麽能因為謠言惡語的中傷,而寒了朝廷諸公的心呢?若是如此,長久以往,恐怕人人自危,誰還敢忠心為太師效力?”

  “這......”

  董卓一時遲疑,楊彪的話他可以不聽,但王允從洛陽起,就一直表現得是他的忠心小弟,而且之前還曾經為他出謀劃策,他說的話,確實有幾分道理。

  就在這個時候,中堂外忽然有士兵急匆匆奔來,跑到堂下,單膝叩地道:“報太師,牛中郎君回稟,朱儁退軍了。”

  “哦?”

  董卓大喜,忙問道:“怎麽回事?”

  士兵答道:“朝廷詔書送入朱儁大營,朱儁猶豫許久,最終決定聽從詔令,解散軍隊回長安。”

  “哈哈哈哈。”

  董卓仰天大笑,看著王允道:“不錯,此解我長安之急也。王子師之策,確實有效。既然如此,便依子師之言,不搜查諸位公卿府邸了,免得寒了諸卿之心。”

  “多謝太師。”

  眾人算是鬆了一口氣,連忙拱手應禮。

  朱儁那邊確實是撤兵了。

  實際上他得了這份詔書,真的很猶豫。

  曆史上,包括他與皇甫嵩在內,實際都考慮過要不要出兵討董。

  皇甫嵩最終是屈服於詔書,董卓讓皇帝下了一道命令,就把皇甫嵩乖乖地從長安招回來。

  而朱儁則是在徐州四處募兵,想要討董,結果還沒出發,也被一道詔書招走了。

  所以這兩個人,也確實是對大漢很忠誠,不像各地諸侯那樣不聽調令。

  隻是朱儁又不傻,如果他真的解散軍隊隻身進長安,估計最終也是跟皇甫嵩一個下場,在洛陽就被處死了。

  因此想了半天,他決定還是得找關東軍做場戲,那就是表麵撤軍,實際上裝作被關東軍給扣住。

  這樣雙方都給對方一個台階下,朱儁既不會因為進逼長安,迫使董卓危害皇帝,又能保全自己的名聲,不至於有個奉旨不尊的惡名。

  反正關東軍是不在乎這個名聲的,因為關東軍師出有名呀,是奉了劉協的名義出征,自然不用在意劉辯的旨意。

  不過對於董卓來說,朱儁的撤兵,也確實緩解了他許多壓力。

  而這個策略又是王允提出,因此讓董卓就更加信任王允,既然王允站出來調和反對他搜諸位公卿的府邸,那董卓自然也給了他這個麵子,沒有撕破臉皮,做得太難看。

  朝議結束,諸多公卿回家之後,卻並沒有停止聯絡。楊彪劉虞黃琬馬日磾種拂這些人是三公九卿,董卓必然派人偷偷看緊他們。

  但私底下,有士孫瑞、楊瓚、淳於嘉、趙溫、張喜等臣子忠於漢室,秘密相連在一起共謀大事。

  幾人偷偷在士孫瑞家中相聚,不過讓他們驚訝的是,這次士孫瑞居然還帶了另外幾個人來,這些人大家都認識,有第五儁楊儒魏傑杜楷等人,但最後一人卻讓人愕然,竟是董卓的忠犬,已經高升為太中大夫的趙琳。

  “諸位不要驚慌,相衡乃大儒定祖公之徒,素有才幹,後來又仕於文饒公,為文饒公的門生故吏,之前投靠於董卓,不過是與王司徒一般,虛與委蛇,權宜之計也。相衡早年曾與劉玄德有交情,暗中有書信來往,此番前來,便是代表了關東軍。”

  士孫瑞向大家解釋了一句。

  實際上朝廷諸公的屁股並沒有坐歪,包括王允在內,私底下這些公卿都是明白他是心向漢室,並沒有真的投靠董卓。

  而士孫瑞同樣也屬於這一派,表麵投降,實際上是曲線救國,先麻痹董卓,再伺機行動。

  如今眼看關東軍兵敗,董卓再次如日中天,眾人就相聚一起,商討對策。

  聽到士孫瑞的解釋,大家這才明白趙琳居然也是臥底,鬆了一口氣的同時,紛紛向他道歉。

  因為趙琳也算是出自名門,天水趙氏,投靠董卓以後,素來讓大家不恥,經常偷偷譏諷他。現在得知真相,自然不好意思。

  “沒想到相衡也是同道中人。”

  “原來相衡亦是忍辱負重,以往多有得罪,還請海涵。”

  “相衡有大量,應當不會在意我等胡言亂語。”

  幾人紛紛致歉。

  趙琳連忙道:“諸位都是一心為朝廷效力,為天子盡忠,以往不知情,怎麽能怪罪於眾呢。”

  “好了好了,大家快坐吧。”

  士孫瑞招呼眾人坐下。

  長安反董勢力中,楊彪王允他們是首腦。

  但因為他們的位置太高,被董卓監視,反倒不方便出來私下相會。

  因此眾人算是各家的代表,暗地裏偷偷出謀劃策商量大事。

  等大家都坐好之後,士孫瑞又說道:“今日朝議之事,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了,不知道諸公覺得如何?”

  楊瓚是弘農楊氏出身,是楊彪的代表,當下立即說道:“我族兄言,呂布與西涼軍不合,今日在朝廷上差點刀兵相見,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

  士孫瑞跟王允關係極好,聽到他的話,大喜道:“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王司徒也是此般認為,覺得可以用離間之策。”

  “那該如何離間呢?”

  淳於嘉、趙溫、張喜等人詢問道。

  士孫瑞沉吟道:“王司徒暫時還沒有想出辦法來,不過他認為我們應當先結交呂布,再找機會伺機而動。”

  “暫時無法嗎?”

  眾人不由失望。

  實際上現在王允確實沒有辦法。

  曆史上王允是如何除掉董卓的?

  是因為那段時間董卓和呂布的關係很糟糕。

  首先是呂布與董卓的婢女妾室有染,他十分害怕董卓知道。

  其次是董卓脾氣很差,曾經因為一件小事就隨手用短戟攻擊呂布,導致呂布心生怨恨。

  所以王允用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董卓跟呂布已經在鬧翻的邊緣,這才可以趁虛而入,教唆呂布刺殺董卓。

  可現在呢?

  兩人正是蜜月期,呂布才剛立下大功,董卓對他滿意得不得了,不僅大筆金銀賞賜,還給呂布封了侯,關係相當融洽。

  因此包括楊彪王允等人在內,也僅僅隻是想到挑唆呂布跟西涼軍的關係,而沒法離間他們與董卓的關係。

  眼看眾人束手無策,趙琳卻嘿嘿一笑,說道:“諸位,莫灰心,琳不才,倒有一法可用。”

  “哦?”

  眾人看向他,好奇問道:“是何法。”

  趙琳笑道:“諸位可知前尚書令陳暮?”

  “自然知道。”

  眾人點點頭:“陳子歸乃天下少有的智謀之士,曾長社一把火燒了黃巾,為先帝打理青州井井有條。後來在陽城山崗怒斥董賊,又奉詔聚天下諸侯共討董卓,可謂大忠大仁大勇大義大孝之輩也。”

  陳暮要是在這裏,知道自己的名望已經這麽高,而且都是好聽的話,估計得樂死。

  但確實是這些年做的事情,已經被傳揚了出去。

  除了之前為父殺人以外,最重要的當然是在山上當著無數人的麵怒斥董卓,經過一年的宣傳發酵之後,很快傳遍了天下,讓世人都知道他的傳奇經曆,自然令人十分敬佩。

  趙琳繼續說道:“尚書令早就知道呂布與西涼軍素來不合,但也曾經明說,即便離間他們,也於事無補,因為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董卓身上。”

  “確實,如果僅僅離間呂布與西涼軍,有董卓壓著,他們也無法造成內訌。那依尚書令之言,我等又該如何做呢?”

  士孫瑞詢問說道。

  趙琳答道:“離間呂布與西涼軍,隻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想辦法離間董卓與呂布。西涼軍諸將跟著董卓多年,忠誠雖不敢保證,但絕不敢有叛逆之心,所以離間他們沒有意義。唯有呂布此人狼子野心,好勇無謀,才能讓此計成功。”

  “我們先以金銀賄賂呂布,呂布必然視我等為至交好友,感恩知己。多日交往,多送金銀,待感情深厚之日,推杯換盞之時,以摯友之心,為其鳴不平,當著他的麵,痛罵他的敵人西涼軍,則呂布必然十分高興。”

  “如此我們先挑唆呂布與西涼軍多次內訌,對於董卓來說,二者手心手背都是肉,必然都不會重罰。到那個時候,雙方都不會滿意。長久以往,呂布必然心生怨恨,再加上董卓為人殘暴,稍有不順心則非打既罵,若有朝一日,呂布也受到了董卓責罰,則大事可成矣。”

  用金銀賄賂呂布?

  眾人思索片刻,出言問道:“呂布確實貪財不假,但他與董卓誓為父子,董卓待他不薄,真的會因此而幫我們殺董卓嗎?”

  趙琳微微一笑:“呂布姓呂,董卓姓董,何來父子可言。況且呂布與丁原也曾經誓為父子,諸位難道忘了,為了一匹赤兔馬,呂布不就把丁原給殺害了嗎?對於呂布這樣的人來說,財色永遠都比所謂的父子親情更重要。”

  如果說王允跟楊彪隻是提出離間計的這個方向,那麽陳暮就已經給出了他們實際操作的辦法。

  第一步結交呂布,站在呂布陣營,與西涼軍拉對立麵。

  反正徐榮在朝堂上已經明著懷疑朝廷諸公,他們這樣做並不奇怪,反而合情合理。

  然後挑唆呂布天天跟西涼軍眾人鬧事,逼得董卓不得不站出來多次和稀泥。

  稀泥和多了,呂布會不高興,西涼軍的人也會不高興。

  等到有一日董卓跟呂布鬧翻的時候,那基本上,也就是董卓的死期了。

  想到這裏,士孫瑞也不得不佩服陳暮的深謀遠慮,點點頭道:“尚書令之言無不有理,我頗有家資,結交呂布之事,便交予我來做。”

  “那就拜托君榮兄了!”

  眾人向士孫瑞一禮,離間計的重任,就托付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