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魑魅魍魎(一)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08-20 21:10      字數:3752
  漢孝康皇帝陛下去世的第七日,國喪禮儀正式開始。

  在楊彪的帶領下,洛陽百官皆身披素服,按照官員大小品級,立於嘉德門外的廣場上。

  與以往大朝議時官員會議論紛紛,來往寒暄不同,今日氣氛極為壓抑,整個廣場上第一批官員就達到數百人,鴉雀無聲,十分安靜。

  一來這次不是朝議,而是國喪,肯定不能大聲喧嘩。二來現在朝廷局勢緊張,洛陽周邊兵災不斷,令人心驚膽戰。

  諸多官員們肅穆而立,站在百官最前頭的,是三公九卿,大將軍何進稱病不出,不參與喪禮。

  隨著讚禮官一聲呐喊,嘉德門慢慢打開,百官緩緩入內,來到玉堂殿外。

  玉堂殿奏起了哀樂,鑼鼓箜篌編鍾奏響,聲音莊嚴肅穆,聞之令人涕泗橫流,黯然心傷。

  在讚禮官的指揮下,百官進入殿內,太後皇後兩位皇子以及其他皇室成員都在靈柩前等待,官員們陸續進入,按照序列排次站好。

  緊接著就是哭,由讚禮官指揮,以太後皇後為首的舉哀成員按禮儀官的指揮,百官高聲哭、踴,哭得那個叫撕心裂肺。

  這個情況要持續七天之久,等到洛陽數千官員全都哭過之後,就輪到從外地趕來的諸多官員、諸侯等。

  然後再持續七日,最後再停靈七日,足足四七二十八天,接著新皇登基,先皇下葬。

  劉辯登基之後,尊母親何皇後為皇太後,由於少帝年少,何太後臨朝稱製。宣布大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九歲的皇弟劉協為渤海王。封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同錄尚書事。

  原本劉辯登基,按道理來說朝堂應該算穩定下來。再過兩日,就要把先皇下葬,一切都歸為寧靜。

  但董太後卻十分不安,在劉辯登基後,就召見了張讓。

  “張讓,朕待你不薄吧。”

  劉宏平日住在南宮,而董太後住在北宮的永樂宮,因此被稱為永樂太後。

  張讓為常侍之首,董太後就在永樂宮召見了他。

  “太皇太後說得哪裏的話。”

  張讓匍匐於地上,恭敬地道:“往日太皇太後對待奴婢等人,恩重如山,奴婢等人亦是願以死報效。”

  董太後跪坐在席上,麵容冷厲道:“以死報效就免了,今日找你來,是有事相商。”

  “太皇太後請說。”

  “哼,何進之妹,不過是屠夫之家,始初我抬舉她,讓她能夠進宮來。今日她孩兒即皇帝位,內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權太重,對朕甚是無禮,我將如何?”

  “這......”

  聽到這句話,張讓心裏忽然一動,想起了陳暮之前說過,政治的核心,就是平衡之道。

  現在何家日益猖狂,外有大將軍何進,內有何太後,董太後地位看似高,實際上不過是被人高高架起,一無權力,二無威望,根本無法與何家抗衡。

  如今董太後不甘心就這樣在與何家的權力鬥爭中失敗,要找自己出主意,看來陳子歸果然料事如神,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張讓稍稍思索,便說道:“如今何家所倚仗者,不過是大將軍手握兵權,權威過重。太皇太後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大官,掌握軍權;重用臣等:大事可圖矣。”

  董太後大喜,可片刻後,又道:“隻是那何進為大將軍,天下兵馬都歸了他管,便是董重再加封,頂多不過是驃騎大將軍,手中兵權依舊不多,如何抗衡?”

  張讓想起了昨日王鈞的話,他隱隱記得,王鈞曾經跟他說過,那董卓手裏握有不少的兵權,於是建言道:“太皇太後聽說過董卓嗎?”

  “自然知道。”

  “我聽聞董卓為隴西臨洮人,乃是翟王董翳之後裔。董翳為良史董狐之後裔,亦是辛有之裔,與河間董氏同出一源......”

  “你是說?”

  董太後睜大了眼睛,這親戚關係還真是拐彎抹角,得往上追溯個五百年了吧。

  張讓點點頭:“不錯,太皇太後可認董卓為侄,加以封賞。”

  董太後了然於胸,欣喜道:“不錯,正該如此。”

  這個時候董卓其實已經到了黽池,駐紮於此。

  黽池在弘農郡,離洛陽不過100多裏,兩三日之內就能抵達。

  何進召他來,實際上是防禦南麵豫州叛軍,讓他前去攻打,結果董卓按兵不動,拖延時間,就是不去。

  這一日太後詔書抵達了董卓大營,董卓聽了命令之後,立即吩咐軍中手下前來議事。

  董卓帳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李蒙、王方、徐榮、段煨、胡軫、楊整修、牛輔、董越等人濟濟一堂。

  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另外兩個人,一個是閻忠,一個賈詡。

  賈詡在中平二年就加入了董卓陣營,當時西涼大亂,韓遂邊章四處搞事,為圖自保,賈詡就跟了同是武威姑臧人的牛輔,加入到了董卓軍裏。

  而閻忠則是今年加入的董卓陣營,今年涼州又亂起,韓遂又開始搞事,蓋勳等人組織力量在漢陽郡進行抵抗,結果被韓遂擊敗,滿城官員都逃跑了,跑去了雍州加入到了皇甫嵩陣營。

  當時董卓也在皇甫嵩陣營,閻忠那時收到了一封密信,於是就以老鄉的關係,加入到了董卓陣營當中,現在就跟著董卓來到了洛陽。

  曆史上,閻忠這個時候已經死了。

  很多人以為,閻忠是不願意反叛漢朝,不肯助紂為虐,憤然就死,是一個矛盾人物。

  實際上閻忠從來都不是個矛盾人物,他可是曾經勸說皇甫嵩南麵稱製的人,怎麽可能會忠心為漢,願意像荀彧那樣以死盡節?

  他隻是不想被韓遂當成造反的擋箭牌而已。

  韓遂是什麽人?

  老奸巨猾之輩也。

  當初造反的時候是被北宮伯玉脅迫,等他有實力之後,就立即殺死北宮伯玉自立。

  緊接著韓遂就推舉邊章為首領,等邊章威脅到他,再殺邊章。

  然後又推薦李文侯為首領,接著再殺李文侯。

  最後是王國。

  韓遂這人老壞蛋了,反正自己不出頭,就推舉別人當叛軍首領,實際上就是立一個傀儡做擋箭牌,要是這個擋箭牌真以為自己是老大,選擇不聽他的,他就殺掉。

  後來韓遂還曾經想推舉馬騰為首領,可馬騰也不是普通人,看穿了韓遂的計策,反正就是不同意,二人就決定推舉閻忠為首領。

  閻忠又不傻,別看他在曆史上名聲不顯,但智力也絕對是90以上的人物,自然清楚他們二人的打算。

  於是十分抵觸,打死不同意。可惜他不像馬騰那樣有軍隊,無法自保。

  大概率,就是因為不從,被韓遂給弄死了。

  不過如今在有心之人的安排下,閻忠屢次逃過劫數,先是從皇甫嵩軍營裏逃出去,又回到西涼做官,最後又逃到了董卓麾下,不至於像曆史上那麽被動。

  見麾下部曲全部到齊,董卓坐在席上,揮了揮手中的詔書,說道:“大家看看,這是太皇太後的詔書,認我為侄,封我為車騎將軍,讓我帶領兵馬,盡快入京,與驃騎大將軍董重一同議事,諸位怎麽看?”

  牛輔大喜道:“父親,太皇太後這是要以你為外戚,入京執掌朝政嗎?”

  董卓冷笑一聲,看向閻忠道:“誠漢,你怎麽看。”

  因賈詡才名不顯,閻忠一來是涼州名士,盛名在外。二來曾經在各地為官,素有才幹,因此被董卓日益看重,現在為帳下都尉。

  閻忠沉吟道:“看來大將軍與何太後已經執掌了權力,太皇太後處境不妙,不得不開始尋找外援。”

  董卓深以為然道:“我也是此般看的,誠漢認為我應當如何?”

  閻忠想了想道:“此時洛陽周邊群狼環伺,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是大禍。現在入京,則過於危險,我認為應當繼續按兵不動。”

  “若我與太皇太後及驃騎大將軍聯合起來,與大將軍對抗,勝算幾何?”

  董卓又問。

  閻忠說道:“如今洛陽大半兵馬都握在大將軍手中,如果明公加入,應當是在五五之數。”

  “那就夠了。”

  董卓大喜道:“有太皇太後之大義在,應當可圖大事。”

  閻忠忙道:“明公,莫忘了南軍。”

  “南軍?”

  董卓納悶道:“他們不是在抵禦豫州叛軍嗎?而且南軍上軍校尉為蹇碩,應當是與太皇太後一條心吧。”

  閻忠哭笑不得道:“這可不好說,至少名義上南軍現在也歸大將軍統帥。一旦太皇太後與太後之間正麵衝突,大將軍若是調南軍回京,不管南軍幫誰,豫州與冀州叛軍都無人阻攔,到時殺奔京城,洛陽頃刻間就成了人間陰冥矣。”

  東漢時佛教雖然傳入,但當時的人稱地獄不叫地獄,而是叫陰間,或者陰冥、幽冥。這一點在《管子》《後漢書》《論衡》《山海經》當中有記載。

  董卓的軍隊是精銳,真正的精銳,根據史書記載,他麾下的軍隊為隴西鐵騎,人數為五千人。

  這些兵馬雖然隻有一千人是黑甲重騎兵,可已經是董卓的全部身家。

  然而此時洛陽兵馬有多少?

  北軍在長安皇甫嵩手裏,正在與韓遂廝殺。南軍則遍布四周關隘,所以洛陽眼下隻有光祿勳所屬虎賁、羽林二營禁軍,衛尉所屬的宿衛軍,以及執金吾、城門校尉、司隸校尉等所屬軍隊。

  這些軍隊加起來大概一萬多人,其中大半都掌握在何進的手裏。

  看上去很少,問題是隨著天子駕崩,蹇碩又在皇宮裏,南軍的統兵權也逐漸落到了何進手裏。五個校尉,除了一個宦官堅定黨羽馮芳帶了兩千人回京城幫助宦官以外,其他如袁紹曹操夏牟等人,全都心懷鬼胎,各有所圖。

  因此現在對於何進來說,局勢大好,對於董太後而言,局勢非常不妙。

  聽到他的話,董卓鬱悶不已:“那照誠漢的意思,我就隻能坐以待斃?之前大將軍可是命令我將麾下士兵交予他,一旦大將軍得勢,我之處境恐怕十分不妙。”

  閻忠笑道:“非也,明公可一邊派人進京上書,為太皇太後造勢,一邊向太皇太後索要募兵詔書,然後暗中聯絡關中群雄,如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成宜、馬玩、楊秋等人,拉攏他們,吸納他們的兵馬,等軍隊壯大,再圖大事。”

  《三國演義》中,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成宜、馬玩、楊秋等人是馬超八部將,後來毛宗崗修改《三國演義》,把他們變成韓遂八部將,可實際上,他們都是河東關中地區豪強地主,過兩年叛亂,各有數千人馬。

  董卓之前做過河東太守,跟這些河東豪強都認識,前段時間他屯兵於河東,還是找的這些豪強購買的糧草,因此聽到閻忠的話,董卓大喜道:“好,那就聽誠漢之言,我即可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