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回京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0-11-24 21:13      字數:4551
  中平四年的景象已經比中平元年好了不止一倍。

  全國各地民亂少了許多,在對外戰爭當中,漢朝也是接連獲勝。

  中平四年六月,並州北部的中部鮮卑與休屠匈奴人南下劫掠百姓,想要攫取他們今年過冬的糧食。

  此時的並州刺史並不是丁原,而是張懿,率領兵馬與鮮卑休屠作戰,大獲全勝。

  由於九原人呂布作戰勇猛,率領數十勇士衝陣,殺數百人,打得數千鮮卑人潰不成軍,張懿舉薦他為九原縣尉。

  中平四年八月,曆經四個月,張溫率領大軍總算是在金城郡擊敗了韓遂,韓遂王國兵敗逃走,叛官李相如和黃衍被孫堅生擒,押赴洛陽受審。

  劉備公孫瓚鄒靖這邊雖然還沒有拿下丘力居,但大軍已經平定了漁陽、右北平以及遼西三郡,丘力居隻剩下遼東郡苦苦支撐,情況不妙,平定這場叛亂是遲早的事情。

  不得不說,陳暮一計平天下,倚靠著全國各地的地主豪強大放血,穩住了江山。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至少最近十年之內天下應該太平,沒有什麽太大變故。

  當然。

  這隻是眼下。

  豪強地主們都不是傻子。

  已經被漢靈帝割了兩輪韭菜,到今年第三輪割的時候,肯定也會警覺,察覺到漢靈帝的陰謀。

  為此朝堂上已經有官員在上奏,要求漢靈帝恢複以前的製度,不再大肆收田稅。

  漢朝有一點比較好的地方就在於沒有什麽所謂士大夫免稅的說法,人人都要交稅,哪怕你是地主豪強官僚士紳,也得交。

  但壞處就是田稅太低,人口稅太高。

  一旦土地兼並,豪強不僅擁有大量土地,還擁有無數隱戶,那麽隻需要交少量田地稅,就能侵吞大量本應該上交給國家的資產。

  並且,這樣一來普通的自耕農百姓不僅要負擔大量的苛捐雜稅,還得替這些豪強承擔各種義務。

  如此一來,朝廷和百姓越來越窮,地方豪強越來越富。

  一旦災荒年月,百姓沒有飯吃,就會造朝廷的反,朝廷沒有錢糧剿滅叛亂,自然天下大亂,秩序崩潰,形成一個王朝末年,如此循環。

  縱觀曆朝曆代,除了宋朝以外,很多王朝都是這樣覆滅。而且宋朝的土地兼並也嚴重,隻是商業發達,掩蓋了這個問題而已。

  而那些地主豪強們無所謂,無非就是換一個主子,他們照樣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最終受苦的,依舊是無數百姓。

  如今,陳暮一計分化之策,讓天下豪強交稅。

  原本那些豪強們以為隻是那麽一兩次,忍痛也就交了。

  沒想到漢靈帝似乎隱隱有徹底取消人口稅,大量提升田稅的意圖。

  這還讓豪強們如何忍得住,紛紛鼓動他們上麵的官員,要求天子更改政策,不要再繼續收田稅。

  到今年秋後十月,當漢靈帝要求青、涼、幽、並、交五州交稅的時候,整個朝堂都開始沸騰,上書的奏折如雪片一樣飛到尚書台,要求漢靈帝停止這樣的薅羊毛行為。

  麵對這個情況,漢靈帝雖然沒有理會,但也覺得有點不對勁。

  因為這跟當初陳暮說的不一樣,陳暮明明說三州三州地分散收稅,此乃分化之計也,他們不可能聯合起來,為什麽現在反而如此空前團結了呢?

  然而漢靈帝不知道,這一切也早就在陳暮的預料之中。

  畢竟已經被割過一輪韭菜,故技重施的話,天下聰明人那麽多,肯定能看穿這個計謀,又怎麽可能會繼續中計?

  因此這個計策實施時間,頂多三年。

  這也意味著,今年最後一輪收稅之後,明年如果漢靈帝還想著從益州荊州揚州三地重新割一輪,必然要遭受全天下豪強的反對。

  如果漢靈帝一意孤行,到時候的局勢必然動蕩,那麽這次造反就不再是黃巾之亂那些平民了,而是那些豪強地主們。

  他們的破壞力和影響力可遠比平民們大得多,比如七國之亂中,就是天下最富有的七個大地主造反。

  隻是漢靈帝還不清楚這麽做的後果,因此雖然感覺不對勁,但依舊沒有改變政令,嚴詞勒令各地太守把稅交上去。

  這次司馬直倒是沒有自殺,甚至還是漢靈帝這個政策的擁護者。

  畢竟以前的漢靈帝是在割天下普通百姓的韭菜,司馬直是個正直的官員,自然不願意。而現在漢靈帝是在割豪強地主的韭菜,他當然擁護。

  可惜的是像他這樣的官員實在太少,更多的官員碌碌無為,不僅是能力不夠,還是豪強們的保護傘。

  在漢靈帝的政令下達後,不僅朝廷官員上書,連高地太守也紛紛上書請求天子收回詔令。

  這種情況下,漢靈帝也感受到了一些壓力,原本是打算今年年末才把陳暮召回來,現在不得不在十月份下達詔書,讓他盡快趕回洛陽想對策。

  陳暮收到詔書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動身,而是又回了一封奏折回洛陽,奏折當中說新式水稻大豐收,產量驚人,可養活無數百姓。又有頒布無數惠民政策,才剛剛實施不久,不好離開。

  如果天子一定要召他回去的話,他怕下一任繼任者破壞他的政策,因此請求漢靈帝任命沮授為青州刺史。

  沮授是光和二年時候的茂才,又幹過幾次縣令,現在是濟南長史,年齡也到了30多歲,論起資曆肯定是夠當刺史。

  漢靈帝看到這份奏折,又看了沮授的履曆之後,沒有任何猶豫,同意了這封舉薦信,隻請陳暮早點回來。

  等到洛陽公文抵達青州的時候,已經是接近十一月份。

  “尊天子詔書。”

  濟南刺史府中,陳暮接過了這份詔令。

  傳旨的已經不是王鈞,畢竟王鈞現在是中常侍,不可能會過來,所以張讓派了個親近的小黃門。

  那小黃門露著諂媚的笑容道:“陳刺哦不,陳尚書,天子掛念,還得盡早啟程才是。”

  如今陳暮已經頂替了梁鵠,當上了尚書令,千石高官,權勢極重。

  “我知道了。”

  陳暮點點頭:“等我與新任青州刺史交接之後,即刻出發,你先在外麵等一下。”

  “好,那請尚書令快些。”

  小黃門倒退著出去。

  “子歸,恭喜高升。”

  沮授在一旁笑嗬嗬地祝福。

  劉關張現在還擱東北打張純張舉呢,估計今年年末才能搞定,青州隻剩下沮授典韋簡雍侯栩。

  當然,還有其他人,如氏儀孫邵華歆孫乾王脩等人。

  隻是這批人畢竟是到了青州才來投靠,肯定不如太史慈典韋沮授簡雍侯栩這批早期班底,論起親密程度就不一樣。

  陳暮點點頭:“原本來青州就隻想著做六件事,現在完成了五件,也差不多了。”

  沮授想了想道:“第六件事是所謂的謀士掃盲班吧,我到現在還好奇這到底是什麽呢。”

  “嗬嗬。”

  陳暮笑道:“倒也不是什麽大事,隻是現在還不能透露,過兩年再說。”

  “神神秘秘的。”

  沮授雖然好奇,但也不是耐不住性子的人,隻是笑道:“行了,那就過兩年再說。”

  陳暮看著沮授,認真說道:“公與兄,我走之後,青州那些豪強可能會不安分,你該下雷霆手段就下雷霆手段,萬不要仁慈。”

  “還有侯栩,他掌握軍情司,權力極重,不能讓他獨攬軍情司大權,你得注意點,他的家人已經遷到青州,要隨時警惕。”

  “我頒布的各項政策法令,莫要更改,若是有什麽困難或者變動不好處置,可書信洛陽,找我商量一番。”

  “如今已經開通了數條渠水,挖了兩處湖泊水庫,還是太少。多種植樹木,多修建水利,這才是萬年不變的長久之道。”

  “好了,大抵也就這幾條,我不囉嗦了,青州就拜托給你了,務必不能讓那些豪強死灰複燃,侵占百姓田地。”

  說完這一切,陳暮最後把自己的青州刺史官印取下來,鄭重交給沮授。

  沮授接過官印,同樣鄭重地點點頭:“放心,一切交給吾。”

  “走吧。”

  安排妥當之後,陳暮從廳堂裏出來。

  屋外備好了馬匹,數百護衛環繞,小黃門與典韋都在等待。

  “子歸,都在等你呢。”

  典韋牽著馬走過來。

  陳暮點點頭,翻身上馬,回頭看了眼待了兩年的刺史府,駕駛著馬匹也不多做留戀,一夾馬腹,正式出發。

  早在上次詔書來的時候,交接的事情就已經處理好。衣服什麽的也收拾好,都在馬車裏。

  現在第二次詔書過來,都不需要再臨時忙碌,直接可以走。

  比較奇怪的是,今天往日車水馬龍的街麵上人卻很少,幾乎沒有行人。

  隊伍走到北門,剛出了城門,陳暮就嚇了一跳。

  就看到在齊國國相吳匡的帶領下,臨淄大小官員,全城豪強,大量百姓烏泱泱一片,人頭攢動,全都站在城外的亭下等他。

  “諸位這是?”

  陳暮連忙下馬,快步迎過去。

  他提前把事情處理好,把東西收拾好,就是想雷厲風行一些,快點離開青州。

  萬一吳匡孫昭等人纏著說要吃個送別飯什麽的也麻煩。

  沒想到還是沒有躲掉。

  “百姓們深受子歸恩德,自願出城相送,我也阻攔不得,隻能聽之任之。”

  吳匡撫恤微笑,他想起兩年前自己被陳暮威逼,那時自己還十分不樂意被一個小年輕奪了自己的權力。

  但短短兩年,齊國不僅一掃當初的貧困,變得十分富裕,連困擾多年的匪患都一並解決。這讓吳匡慢慢放下心結,心甘情願服從陳暮。

  “是啊,我等深受刺史之恩,刺史升遷中央,我等自然要相送。”

  “我本是無家可歸之人,是刺史贈與我田地生存,予我糧食過冬,若非刺史,早就埋屍荒野,此等大恩,沒齒難忘。”

  “當初我的田地被豪強占了,無奈從賊,跟著黃巾打仗,僥幸不死回鄉之後,是刺史不計前嫌沒有治我的罪,還從豪強手裏把我的田地奪回來,讓我養活一家老小,小人甘願做牛做馬,報效刺史。”

  “刺史剿滅叛亂,安撫百姓,讓我等有棲家之所,有耕種之地。此乃聖人之功,神人之德呀。”

  百姓們紛紛呼喊,甚至已經有人跪下磕頭,表達對陳暮的敬意。

  其實陳暮到青州後,做得並沒有像劉備那樣。

  劉備是怎麽做的?

  他是直接融入進百姓裏,自己就像是一個百姓,允許百姓隨便來他家吃飯晃悠,四處傾聽民願,給予他們幫助,時不時自己掏錢救濟窮人,甚至帶著關張親自下地,幫助百姓幹活。

  而陳暮則隻是常規操作,打壓豪強,給予百姓土地,稅照收,兵照征,徭役也是正常地進行,因為他需要挖渠通水,大興水利。

  雖然出台了許多相關惠民政策,但也是為了促進地方經濟和發展,並沒有特意去照顧百姓。

  但漢朝的百姓是淳樸的,原本青州官場黑暗,各地火熱水深,一片民不聊生。

  百姓沒有田地,要麽餓死,要麽隻能造反。

  陳暮來了之後,安撫地方,剿滅叛亂,給予百姓田地,贈與他們過冬的糧食,讓他們有個安居樂業的場所。

  僅僅隻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是天下官員都應當做的事情,卻已經讓他們銘記於心,感恩戴德。

  這讓陳暮十分感歎。

  這就是百姓啊。

  即便是無能的平庸官吏,雖然能力不足,但隻要不禍害百姓,都算是正常官員。

  稍微有點才幹的,可以處理自己分內之事,就是好官。

  由此可見,那些勾結地方豪強,欺壓百姓,侵占百姓田土的貪官汙吏到底有多可恨。

  恐怕這些人當中,也隻有孫昭等地方豪表麵沉痛,內心在歡欣鼓舞吧。

  “諸位,多謝相送。”

  陳暮向百姓們鞠躬行禮,大聲道:“暮,隻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之事,比之聖人還差得遠,今日天冷,諸位早些回去吧,莫再相送了。”

  “行了,都走吧,王命難違,我要出發了。”

  陳暮翻身上馬,大聲道別。

  “恭送刺史!”

  百姓們紛紛喊道。

  人們讓開一條道路,他騎著馬每過一處,百姓都低頭彎腰行禮。

  老人壯年孩子,紛紛向他敬禮,祝賀他高升。

  甚至年輕的女子大膽地向他招手,若是他回應含笑看一眼,頓時引起一陣騷亂。

  陳暮的車隊緩緩出了城外,回頭眺望,百姓還在風中相送。

  中平四年十一月,凜冬來襲,朔風呼嘯。

  陳暮騎著白馬踏上了回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