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解放前的造車史
作者:無人車來也      更新:2020-02-29 21:07      字數:2712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

  沈笑夫看了看電腦屏幕,說:

  “還早呢!我再看一會兒。你先睡吧,小朋友!”

  沈玉玲小嘴一撅,腦袋一歪,氣衝衝地說:“哼!誰是小朋友?”

  說完,小家夥走進臥室,摔門的聲音霹靂吧啦。

  沈笑夫看著被摔得震天響的房門,搖搖頭,笑了,自言自語道:“這個小家夥!”

  網上衝浪,是一件很過癮的事情。忽然,沈笑夫在網上看到了一篇原載於1999年10期《汽車維修》雜誌的文章

  《半個世紀圓一夢華國汽車工業創建曆程回顧》(作者:曹麟、王蘇陽)

  “汽車以其獨有的魅力,把現代文明帶入落後閉塞的華國,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

  隨著公路網的延伸,縮短著城市和鄉村,沿海與內陸的距離。由此引發了一批有識之士萌生製造汽車,創辦民族汽車工業的願望。

  最早提出在華國創辦汽車工業的,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zhongshan先生。

  1920年,孫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把創建汽車工業列為實業建國的一項重大舉措,並對造車、用車、公路、燃料的發展作了周密而全麵的設想和描繪。

  最早將造車願望付諸實施的,應推當時統轄東北三省的張學良將軍。1929年張學良撥款80萬元,責成遼寧迫擊炮廠所屬民生工廠試製汽車。

  民生工廠聘請米國人邁爾斯為總工程師,引進米國瑞雪牌汽車為樣車。

  1931年5月,我國製造的第一輛汽車在奉天(現為沈陽)迫擊炮廠附屬的民生工廠誕生。這是一輛2.5t載貨汽車,定名為民生牌75型汽車。

  該車666種零件中,除汽油機、後橋、輪胎和電器元件進口外,有464種零件均為國內製造,國產化率高達70%。

  1931年9月,民生牌汽車送往滬上展出,為國人所矚目。

  展出期間,‘九一八’事變發生,各界同胞紛紛聲討日國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

  麵對展覽館這輛有家不能歸的民生牌國產汽車,人們睹物思情,在車頭上蒙上黑紗,以寄國土淪亡之哀思。

  ‘九一八"事變後,遼寧迫擊炮廠落入侵華日軍之手,全部在製的民生牌汽車為日軍所掠奪,這一曆史性的造車創舉隨之夭折。

  盡管第一次造車行動毀於日寇的錚錚鐵蹄之下,但是國人自己造車的決心並未動搖。

  1932年,晉省軍閥閻錫山指令晉省汽車修理廠廠長薑壽亭製造汽車。以米國費特爾牌汽車為樣車試製出1.5t汽油載貨車,定名山西牌。

  1931年,中.央重工業實驗所試製出一輛三輪微型汽車。

  1936年,湘省機械廠在黃綸工程師的主持下,試製成衡嶽牌25座客車。售給湘省公路局用於長沙衡陽之間的客運。

  1936年,滬上仲明機器股份公司總工程師湯仲明設計試製成煤氣汽車一輛,裝載質量為2.5t,定名仲明國產燃炭汽車。

  1937年,滬上新中工程公司在工程師陸曼雲的主持下,以德國曼公司發動機為樣機製成41.2kw柴油發動機和柴油汽車。

  華國早期各地製造汽車的活動,都以試製幾輛樣車而告終。

  盡管這批汽車工業的拓荒者壯誌未酬,但是他們為創建民族汽車工業而不懈努力、艱苦奮鬥的精神,實在可敬可嘉。

  到30年代後期,軍閥混戰暫告停息,政局趨於穩定,經濟有所複蘇。

  於是,有少數華國官員以官方名義,發起創建華國汽車工業的嚐試。

  1936年秋,以官方為主籌建華國汽車製造公司,籌建處設在滬上。由華國銀行提供預籌資金600萬元,與德國奔馳汽車公司合作,購買其全部圖紙、設備、並聘請德國專家來華指導。

  計劃頭兩年先從德國每月進口100輛零部件組裝汽車,以後逐步擴大國產化,五年內過渡到全部自製。

  公司推曾養甫、宋子文等19人為董事,張學良等人為監察。

  1937年2月動工興建,先後在滬上、香港、株洲等地建廠。

  華國汽車公司自1937年至1939年建廠期間,共裝配柴油汽車2000多輛。

  後終因日軍侵華和太平洋戰爭的影響,切斷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渠道,迫使工廠停建直至倒閉。

  1936年9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奉命與航空委員會籌備飛機製造廠、生產飛機和汽車,名為中央機器廠。

  1938年4月,在昆明建廠,並買下行將破產的米國斯圖爾特汽車廠的全部設備,製造中型貨車。

  1940年5月,位於昆明的中央機器廠廠房建築已臨近竣工,等待安裝機器。不料日軍侵人北越,迫使越法當局關閉滇越鐵路,封鎖中越邊境。

  中央機器廠通過米商轉運的大部分進口設備無法人境,並落人日寇之手。

  搶運出的設備因滇紹公路運輸緊張,加之有些設備無法通過限重10t的鐵索吊橋,未能運達昆明。隻好在龍陵縣建簡易廠房安裝,稱龍陵分廠。

  到1941年初,建廠工作基本完成,並裝成資源牌貨車兩輛。

  1942年5月,龍陵縣淪陷,工廠又落在日軍手中。

  抗戰勝利以後,資源委員會仍有籌建汽車廠的想法,曾派人去米國與道奇、福特等工廠洽談合作事宜,均無結果。

  後又委托禮和汽車公司做工廠設計,寫了五本說明書,並購買了倒閉的米國斯特林公司的汽車圖紙。

  直到1947年資源委員會與國防、交通二部派員會商,擬訂了初步計劃,上報後杳無音訊。

  解放前最後一次生產汽車的嚐試,是津天汽車製配廠小批試製飛鷹牌三輪汽車。

  津天汽車製配廠隸屬交通部公路總局,是一家裝備比較齊全、技術力量較強的工廠。

  廠長李宗海、設計室主任黃植於1946年2月開始研製汽車。同年6月底完成試製並裝出第一輛三輪汽車,定名飛鷹牌。

  經初步路試、改進,當年10月又製出10輛。

  國內各大報刊和米國《華僑日報》相繼發表消息,為我國汽車工業出現一線曙光而歡呼。

  津天汽車製配廠決心要大批量生產。

  為求得當局支持,廠領導先後通過各種關係找到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監察院長於右任、交通部部長俞大維等均無結果。

  最後,獲得行政院長宋子文的同情,接見了工廠領導成員,收下了該廠生產300輛飛鷹車的計劃預算書。

  為了敷衍應付輿論,宋子文親批國庫撥款50億元法幣,作為生產獎金。

  1947年,國黨統治區已陷人極度通貨膨脹之中,等到這批錢到達工廠,僅夠全廠發兩個月的工資。最後靠全廠職工的全力支撐,總算以生產60輛三輪汽車而告終。

  自從汽車於1901年在我國街道首次出現,到1949年解放前,我國使用汽車的曆史己有半個世紀。

  這期間,不少有識之士對汽車情有獨鍾,為創建民族汽車工業而苦心籌劃,慘淡經營。

  終因或資金匾乏,或人事變遷,或戰爭破壞、時局動蕩等多種因素,致使好夢難圓,建立民族汽車工業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看完這篇文章,沈笑夫心情就就難以平靜!

  曆史總是如此多彩多姿!曆史總是如此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