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更新:2022-03-29 00:41      字數:4034
  皇帝這些年沒少耳濡目染一些不是很新的、被劉鈺從先秦故紙堆裏翻出來胡謅曲改斷章取義後的道理。

  對資本的逐利性這個概念,有了一個簡單的類似於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理解。

  針對這個問題,皇帝的擔憂,是絕對有道理的。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中外都總會麵臨一個問題:國家放水發錢,希望錢流向的地方,然而錢總不往那邊流。

  大順這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劉鈺希望錢往工商業上流,但現實往往是錢往土地上流。

  皇帝擔心的就是一年五六百萬兩的白銀,明明預想是開發南洋,解決糧食和人地矛盾。

  結果呢,這些熱錢,全都囤地,反倒使得人地矛盾更加嚴重。

  劉鈺設想過,逼著小農破產,逼著百姓下南洋。

  但那說的是閩、粵地區,最多加上個鬆江府。

  而真正需要下南洋的百姓,最難的一步,反而是怎麽活著走到有船、有人收購人口下南洋的地方。

  不管是南洋,還是南半球的新苦兀,大順要麵臨的問題始終都是:有錢的不肯去、沒錢的去不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有錢的認為那裏能賺到錢,於是花錢讓沒錢的去給他們賺錢”。

  所以,劉鈺對南半球新苦兀的希望,寄托在金礦上,而不是寄托在那些可以開墾的上好土地上。這裏麵的邏輯也很簡單,土地再好,糧食賣不了錢,隻對窮人有吸引力。

  賣不了錢的糧食隻是糧食,對吃飽的富人而言毫無吸引力,除非這些糧食能換成錢。而南半球大洲能讓糧食換成錢的唯一方法,就是當地的金礦需要礦工,礦工需要吃飯,種糧食是為了挖金子。

  而對南洋的希望,寄托在豪商開發買賣奴工上,而不是自發移民去當自耕農上。

  短期內刺激南洋開發最好的方法,就是國家從南洋收糧食。而能讓國家層麵收糧食的方向,也就隻有京城和駐軍所需的漕米。

  大順是個假的大政府,混到一年收入3000萬兩的程度,根本沒太多的能力搞國家調控。漕米糧食算是為數不多能調控的東西。

  但皇帝對現實有些了解,就不得不懷疑這麽搞真的能如人所願嗎?

  自從開阡陌、破井田之後,土地製度就是標準的私有製。土地是可以買賣的。

  不想讓錢流入到土地買賣上,就倆辦法。

  要麽,土地不能買賣。

  要麽,土地收益率降低、其餘行業收益率增加。

  土地不能買賣,是不可能的。就大順而言,做不到。

  雖然北派大儒一直想要恢複井田,但他們給出的那辦法,純粹扯淡。而且他們是以井田為目的的井田,純粹的反動。

  劉鈺不是不支持那些古儒一派提出的變種井田製,但他理解的變種井田製,不是為了井田而井田,而是為了防止小農在時代浪潮中破產無以為生導致出現天下大亂、全麵反動。

  變種井田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工商業,等到工商業發展到足以容納每年百萬級別的破產人口的時候,再把井田一腳踢開。

  這就是純粹的道路分歧。

  以儒學的意識形態而言,井田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就像是一條奔流的大河,儒學的意識形態,就像是“三代之治說,河不對,應該是一片大湖”,於是築壩堵水,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而劉鈺所接受的意識形態,則是認為,把下遊好好疏浚一下,讓河奔流入海。但是,如同母親河一樣,大順的特殊性,使得這條河太狂躁了,水流太大,不先把它築壩堵起來,下麵沒法疏浚。所以築壩是手段,目的是疏浚下遊,確保下遊能容納足夠的洪水之後,再把壩拆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麽這種意識形態傳入之後,華夏被儒學浸潤導致很多人本能地親近、出自文化本能地理解。但在完成築壩那一步同路之後,原來的同路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這不是一個人能辦成的,需要一群人、數百萬擁有類似意識形態的人組成群體,並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長遠的規劃。

  現在肯定是不現實的。

  既然不現實,那劉鈺寧可發洪水,也絕對反對築壩,搞反動。

  皇帝的擔心,是從大順王朝的穩定性考慮的。

  小農經濟越穩定,王朝也就越穩定。

  對皇帝而言,對外擴張,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搞錢。搞錢,是為了讓王朝更穩定。

  但劉鈺骨子裏就對王朝穩定沒有絲毫興趣,尤其是以小農經濟穩固為基石的王朝穩定性,不但沒興趣,其實一直在挖墳來埋大順。

  但這個墳地,不是這麽好挖的。

  而且皇帝現在擔心的這個問題,看似隻是擔心具體細節,實則本質上還是對工商業發展的隱憂在作祟。

  這種隱憂的根源,源於土地的私有買賣合法。

  商人越富、越有錢、賺錢越快,皇帝就越擔心,大量的工商業的錢用來買地,使得土地兼並問題加劇。

  而大量的資本用來買地的擔憂,又源於土地收益率太高。

  大順的地價奇葩的低、地租奇葩的高,都導致了買地的收益率實在是太高了。

  既然商人逐利,那麽,明顯的,錢會往買地上流動。不隻是皇帝擔心的這一年幾百萬漕米的買撲錢,還包括任何工商業從業者。

  皇帝不是站在古典的“大家都是做生意了誰來種地”的角度考慮的,而是純粹站在“商人這麽有錢買地兼並怎麽辦”的角度考慮的。

  除非,土地不能買賣,使得錢除了流向工商業之外,沒有別的錢生錢的途徑。否則,這種事是很難禁止的。

  去和商人講道理:哎呀,不要囤地造成兼並,應該把錢投入工業,隻有發展工商業才能讓國家富強。

  商人看看土地的收益率和風險性、再看看工商業的收益率和風險性,心道我可去你嗎的吧。

  靠情懷和道理,解決不了問題。

  現在皇帝擔心這個,劉鈺也隻能實話實說。

  “陛下聖明,所慮極是。”

  “此事既是因為治水而起,臣也請以治水喻之。”

  “錢流動起來,可稱資本,資本就如流動的水。”

  “流到此地,便要分叉。”

  “一邊是天朝內的土地。”

  “一邊是工商與南洋荒地。”

  “古來治水,無非一堵一疏。”

  “這事也是如此。”

  “堵者,或抑兼並、或行手段使買地收益降低……亦或驚天動地,拚著天下大亂,均田不得買賣。”

  “疏者,便讓工商南洋之利,高於在國朝買地的收益。商人逐利,自然會去。”

  “這一堵一疏,皆關乎國家大政,非一州一府所能為也。”

  “加稅、減攤派力役,這是堵。臣對天朝內部的事,所知不多,亦不曾為政地方,非臣之所能。”

  “但在工商一事上,臣自信還有一些手段,能保證這些錢流向南洋。亦可保證這些錢,有一部分是以安置流民災民的方式花掉的。”

  “陛下所慮,其實是天大的事。商人固然囤地買地,那麽各地士紳鄉紳地主就不買地囤地了嗎?這件事要解決,恐非人力所能。”

  “既非人力所能,臣以為,何不另辟蹊徑?買地囤地,是因為人們愛土地嗎?不,隻是愛錢。”

  “既如此,想辦法讓他們有更好的賺錢的路,這才是治標之上策。至於治本,除非古儒一派複井田之議,否則無解。

  “百姓是因為沒有地而活不下去嗎?對也不對,但更準確來說,是他們除了土地之外,再無其餘可行的謀生手段。若是另有手段,或做工、或從軍,或出海,便無土地,他們也餓不死。”

  “既如此,便給百姓找一條擁有自己的小地之外的謀生手段,亦是可行之法。”

  “南洋廣闊,土地肥沃,一年多熟。”

  “既不可井田,有些事是早晚的。但,疏通至南洋,亦可延期。”

  “臣既有手段,讓他們把錢投入到西洋貿易上;便有手段,讓他們把錢投入到南洋。”

  “至於說,錢越賺越多,將來利潤大的都賺完了,又來考慮土地……臣以為,既不能治本,那就不如在默認必然如此的情況下,想辦法控製在沿海幾州幾府的範圍內。”

  “即便兼並,百姓亦可去南洋求活,沿海方便。或者,亦可救濟。”

  “與其假裝能夠解決,假裝賣力去做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麽用。實在不如不要諱疾忌醫,便認了這件事解決不了,想辦法控製在可控範圍之內。”

  “對此,臣已有一些想法,或可控製在沿海或江南幾州幾府之內。但尚需細思。”

  皇帝眼前一亮,心道既有辦法,那就好說。若隻是控製在江南或者沿海各地,確實好解決。怕就怕這些商賈賺的錢,跑到河南山東京畿湖北陝西等地囤地買地,以至於百姓無可活、又沒法下南洋,那就隻能造反了。

  福建廣東各地既能下南洋、闖台灣,這些地方造反的就少。而且即便造反,多半也成不得事。倒是河南陝西安徽等地,若真兼並過重,必出大事。

  劉鈺隻說這想法尚需細思,皇帝也就沒有再問。

  心裏權衡了一下各方的利弊,本就有傾向性的想法,最終敲定。

  於是將廖寒輝召到身前,語重心長。

  “卿也聽到了。”

  “治水一事,關乎海軍、貿易、南洋、漕運,乃至土地、井田、賦稅……凡此種種,哪一個都是社稷大事。”

  “無海軍,不可海運。”

  “無海運,不可廢河。”

  “不廢河,不可治水。”

  “無錢,不可治水。”

  “無穩固的漕米來源,不可治水。”

  “不能安置漕工,不可治水。”

  “不能處置廢運河後的貧苦百姓,不可治水。”

  “治淮,非是馴服黃河這般的曠古功績。但其背後,亦是牽扯甚廣。”

  “說是舉天下廿年之力,也非虛言。”

  “朕非不愛惜兩淮百姓。之前或不可為,如今既可為,自要為兩淮百姓行仁善大政。”

  “卿切記,治淮一事背後到底擔負了多少、牽扯了多少。萬勿辜負朕的苦心!”

  “從昔年建海軍開始,朕就在等這一天。如今這件事交在你身上了,但願朕沒有看錯人。”

  劉鈺聞言,心道毛線,建海軍的時候你壓根就沒想這麽遠。

  然而看破不說破,皇帝這番話,已經讓廖寒輝淚眼婆娑,跪在了地上。

  “來人,取筆墨!”

  呼喝一聲,皇帝禦筆親提了一句話。

  微禹,吾其魚乎!己亥月十三。

  潑墨寫完這幾個字,皇帝隻淡淡道:“朕給你留著,若真治成了,卿也當得起這句話。”

  “興國公昔日複唐時一別千年的西域,因功封爵。你若能複宋時一別六百年的富庶兩淮,封爵何難?”

  “曆朝曆代,未有因治水而封爵的。朕願愛卿敢為曆代先!”

  隻是隨便的幾個《左傳》上的字,廖寒輝並沒有惶恐地表示自己當不起之類,而是感情迸發伏地大哭道:“臣,定盡全力!”

  一旁的劉鈺見狀,心想皇帝這是準備賭一把大的啊。聽這意思,漕運改革還要加稅改,就要靠治淮成功來壓。若成,威望衝天,事事皆成;若敗,上天預警,事事皆廢。

  大順可不差會畫流民圖的。

  如今也隻能默默祈禱,但願老天爺給兩淮百姓一條活路,要是修的途中就發特大洪水,這天人感應、上天預警的大帽子一扣,估計皇帝再也不敢搞什麽敢為曆代先的事了。

  劉鈺暗暗祝禱道:“老天爺啊老天爺,這也算是你和耶穌打架的關鍵時候。你可得給點力啊。人能謀劃的都謀劃了,成不成還得看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