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神奇的戰術(下)
作者:青椒      更新:2020-10-13 07:42      字數:2316
  三三製,是中國軍隊經曆多年戰爭洗禮後,用鮮血與生命總結出的偉大成果。

  它起源於抗日戰爭,完善於解放戰爭,並在抗美援朝中得到大量應用,使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麵對裝備落後的誌願軍也隻能被打得節節後退,其威力之強大可見一斑。

  這套優秀的戰術,一直被我軍沿用了數十年之久,直到時代發生變化,信息化戰爭出現,才被徹底淘汰出軍隊。

  當然,因為裝備缺乏,八路軍最早的三三製,可沒有周逸龍的這麽豪華,擁有這麽多自動火器和輕機槍配置。

  八路軍的三三製,是標準的9—10人步槍小組,至於輕機槍,即便是八路主力,通常也隻下放到連排級單位,步兵班是想都不用想了。

  另外,三三製隻是當年“六大戰術原則”的其中之一,其餘還包括:一點兩麵,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

  周逸龍接下來便指揮部隊,為霍津少將一一演示。

  一點兩麵:

  進攻時主攻一點,包圍兩麵,敞開另外一麵,造成優勢突破的同時,還容易讓敵軍潰退。

  至於“麵”的配置,可以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一點一麵”也可以,“一點多麵”照樣行。

  四快一慢:

  指抓住敵人後,準備要快,前進要快,擴張戰果要快,敵軍潰散後追擊要快。

  一慢是指總攻開始時機要慢,“慢”的時間,是用來偵察敵情,布置兵力火力,進行戰前動員和休息,一定有準備再打。

  三猛:

  猛打,猛衝,猛追。

  戰鬥一旦發起,不能有任何思想動搖,必須拚命打,隻管拚命打,第一梯隊打不動,就換第二梯隊打,第二梯隊打不動就換第三梯隊打,按照戰前計劃狠狠的打,絕不退縮。

  追擊潰退之敵時,不能怕亂,要以亂對亂,發揚冒險精神死追、硬追、窮追,直到將敵軍徹底消滅。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一種是敵人處於有準備的防守中,要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再攻擊。

  一種是敵人要退不退,先纏住他,圍住他,拖住他,等準備就緒再打。

  最後一種是敵人想跑,那就要猛衝猛追,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隊少,奮勇直追就是。

  四組一隊:

  通常指以連為單位,設“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合起來為“一隊”——即突擊隊。

  這是專門為了對付攻城戰和巷戰的,具體布置時,四個小組可以靈活調配,不用限製死。

  等這些具體戰術,在教導營的老兵展示下,一一演化開時,簡直是千變萬化,奧妙無窮,看得霍津少將是連連點頭,交口稱

  讚。

  雖然蘇軍在大兵團戰術上頗有優越,比如著名的“大縱深”便無人能及,但要是論及具體戰鬥中的步兵戰術,還真沒有哪一家敢說,比打了幾十年仗的中國軍隊強!

  要知道,即便是後世以美國為首的十八國聯軍,都照樣在朝鮮戰場上被中國誌願軍給打得體無完膚,叫苦不迭。

  周逸龍今天將這套優秀的戰法係統拿出來,就是希望汲取所長,蘇軍機械化兵團本就不弱,要是數量龐大的步兵能再提升一下,就真的戰力可觀了。

  霍津看得雖然興奮,但他到底是專業行家,看了一會兒,便敏銳的意識到一個問題:

  “演習場上的這支部隊,都是由老兵和精銳士官組成?”

  周逸龍點頭表示承認。

  霍津少將隨即分析道:

  “這些戰法的確很優秀,但根據我的觀察推測,想要熟練使用它們,對部隊的要求非常高。沒有經驗豐富的中下級軍官,根據戰場形勢靈活指揮部隊,是很難達到教導營這個效果的!”

  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後世中國軍隊之所以能在朝鮮戰場上勢不可擋,正是依賴有這樣一支經驗豐富的部隊。

  中國軍隊經曆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又經曆三年解放戰爭,部隊長期分散成連排營級單位,進行完全自主式的遊擊戰爭。

  在這個過程中,廣大中下級軍官得到了充分鍛煉,培養出獨當一麵的戰爭經驗,其戰場主動性和積極性,是任何其他國家軍隊不可比擬的。

  試想,就算美軍再強,他們的連排營長們,有機會單獨帶兵,決斷戰場嗎?

  所以,每當中美雙方的小股部隊在朝鮮戰場上遭遇時,幾乎全部以誌願軍的壓倒性勝利告終,而美軍隻能在大兵團行動中,依賴火力取得一些局部優勢。

  霍津少將正是看出了問題的關鍵,此時的蘇聯軍隊本就極度缺乏骨幹人才,這兩年感受到戰爭迫近,又在不斷擴招新軍,進一步加重了這個問題。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蘇軍整體素質,基本下滑到了建國後的最低點。

  即便周逸龍的戰術再優秀,沒有相應素質的軍隊,也是白搭!

  就好比,你看巴西足球隊用3—4—3陣型踢球很厲害,你讓國足也去踢3—4—3陣型試試,照樣還是輸!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即便後來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研究出了一些誌願軍的戰術戰法,可照樣學不會!

  沒有金剛鑽,就攬不了瓷器活!

  這個道理,周逸龍自然也明白,事實上,在即將爆發的蘇德戰爭中,他最擔心的也不是裝備問題,而恰恰是軍隊素質。

  裝備不行,這兩年還可以抓緊造一批,但經驗

  豐富的精銳部隊,可不是一兩年時間,就能批量生產的。

  要是能給他個三五年時間,還有辦法訓練出一批精銳骨幹,可現在離二戰爆發,隻有不到兩年,隻能說抓緊時間,有多少訓多少了。

  曆史上,蘇軍在二戰中傷亡巨大,就是因為遭到德軍突襲,在戰爭初期損失了絕大部分正規軍,導致後期蘇軍一直在戰爭中不斷征募新兵,不斷添堵缺口,有經驗的部隊總是傷亡殆盡。

  一直到戰爭結束,蘇軍都嚴重缺乏訓練有素的中下級軍官。不過到戰爭後期,傷亡同樣巨大的德軍,也麵臨了一樣的問題,蘇軍才逐漸在傷亡比率上超越德軍。

  周逸龍抓起霍津少將的手,緊緊握住道:

  “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隻有你們!隻要伏龍芝院校願意帶頭做出表率,擴大招生數量,我相信,其他各大院校必會積極響應。

  隻有你們,才能為軍隊培養出優秀的棟梁之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