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喀秋莎和娜塔莎
作者:青椒      更新:2020-10-13 07:42      字數:2385
  通常說到喀秋莎,都是特指蘇聯於二戰中生產的BM—13多管火箭炮。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被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是蘇軍領先世界的製勝法寶之一。

  如果說炮兵是戰爭之神,那喀秋莎火箭炮,簡直堪稱炮兵之神。

  喀秋莎將火箭炮平台安裝在汽車上,一共擁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僅需7~10秒,最大可發射16枚火箭彈,彈藥口徑為威力驚人的132毫米,甚至超過作為師炮兵主力的122毫米加農炮。

  喀秋莎通常編成獨立營作戰,每個標準營包含12門火箭炮,作戰時以集群火力覆蓋對方大兵團,打完就撤,車載時速高達90公裏,常常在敵軍反應過來之前,就完成任務撤出戰場。

  試想一下,當德國鬼子或者日本鬼子,發起大規模進攻時,對麵突然萬炮齊發,一個喀秋莎營,僅僅用7秒時間,就發射出192枚大威力炮彈,像鋪地毯一樣,將鬼子兵力團團覆蓋,鬼子那還不得雞飛狗跳,陳屍遍地。

  曆史上,喀秋莎屢屢出現在危急時刻,以強大火力力挽狂瀾,深受蘇軍官兵喜愛。

  但BM—13是蘇軍機密,高層非常重視,尋常戰士根本不知道這種武器叫什麽名字。

  有細心的戰士,在BM—13車身上發現了一個大寫的“K”字母,便親昵的稱呼其“喀秋莎”,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個姑娘名。

  其實字母“K”,不過是喀秋莎的生產廠家,共產國際兵工廠的俄文首寫字母罷了。

  當然,喀秋莎雖然強大,但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射擊精度較差,單獨發射一兩枚很難命中目標,隻能以集群形勢作戰效果較好。

  其次,它的彈藥補給也是個大麻煩,齊射雖然爽,但重新裝填一次差不多需要五到十分鍾,這還是在測試環境下,如果在戰場上,隨便出點變數,都可能變得更慢。

  最後,因為使用的卡車底盤,喀秋莎基本沒有近戰自保能力,一旦遇上敵軍突襲,就是淒慘下場。

  曆史上,蘇軍組建的第一個喀秋莎炮兵連,就是在莫斯科會戰前夕,突然遭遇德軍先頭部隊,而全軍覆沒的。

  當然,現在是1939年,喀秋莎的早期命運也並不順利,雖然已經進入實用測試階段,但並沒有受到高層的額外賞識。

  一直到1941年6月17日,共產國際兵工廠才有機會向蘇軍高層演示自己的強大成果,並最終獲得大量訂單,但這個時候,距離德軍入侵僅僅隻剩五天。

  不過,今晚既然讓周逸龍撞上,就萬萬沒有理由搞得那麽晚了。

  周逸龍幹脆連覺都懶的睡,將幾個內務部探員從床上拖起來,就開著小轎車直奔共

  產國際兵工廠而去。

  兵工廠的同誌們正在進行夜間最後一次測試,沒想到竟驚動了大佬,還是在裝備研發上,極具發言權的副委員同誌,頓時大感意外。

  周逸龍老規矩辦事,上來先補完BM—13的設計圖,然後是幾個衍生型號,包括BM—8和BM—30等等。

  最後,是作為重中之重的中國改進型——63式107毫米火箭炮。

  中國產63式107毫米火箭炮,使用輪式炮架,可掛載汽車牽引,擁有12個發射管,一次齊射火力相當於一個榴彈炮營。

  乍一看,中國產63式火箭炮,設計指標甚至比原版喀秋莎還要低。

  喀秋莎是16發齊射,中國63式是12發;喀秋莎是132毫米口徑彈,中國63式是107毫米;喀秋莎直接裝上汽車,中國63式還用的炮架,需要額外安排汽車牽引。

  如此改造,豈不是一種倒退?

  其實不然,中國63式火箭炮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輕便靈巧。

  之所以特意搞出107毫米火箭彈,就是考慮到人力背負的情況。

  沒錯,中國生產的這一款火箭炮,是完全可以分解到步兵攜帶的,不光是步兵,吉普車也可以上,裝甲車也可以帶,甚至找隻騾子,也可以扛著走。

  而且它不止攜帶便利,就連發射使用,也是人性化到極點。

  在緊急情況下,你甚至不需要火炮,隻要將107毫米火箭彈依次擺開在地上,直接砸開後蓋,用火點燃發射就行。

  至於瞄準,它的彈殼上就預畫有一條跟飛行方向一致的白線,專門用來提供簡易瞄準。

  這是個什麽概念?

  這意味著對於敵軍來說,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哪怕你在山區或者密林中作戰,蘇軍步兵都可以馬拉人抗的,將這種火箭彈弄上來,趁你不注意,就狠狠給你一家夥。

  在後世,正是因為它的強大實用性,63式火箭炮跟AK—47和RPG一起,並稱為遊擊戰的三大法寶。

  今天,周逸龍特意將它搞出來,就是跟喀秋莎進行互補搭配的,喀秋莎負責正麵大規模交火,而63式則可以支援步兵,以及進行各式特種作戰。

  即便是共產國際的同誌們,拿到63式設計圖後,也是大為驚歎,有一位工程師甚至當場讚歎道:

  “將一件簡單的武器,設計複雜很容易;但像63式這樣,將複雜的武器搞簡單,卻非常困難。”

  最後,周逸龍一本正經的提前為武器命名,他首先指著BM—13說道:

  “以後火箭炮需要嚴格對外保密,在外隻能稱呼綽號,BM—13就叫做喀秋莎吧!”

  喀秋莎?

  這名字不錯!

  蘇聯專家們都很滿意,又有人指著63式火箭炮的圖紙問道:

  “那這件武器的綽號呢?”

  要不叫如花,感覺有點惡俗啊!

  周逸龍摸著下巴想了想,說道:

  “就叫娜塔莎吧!”

  從今晚開始,喀秋莎和娜塔莎兩姐妹,算是徹底定型。

  圖紙搞定,接下來,自然是優先滿足一批內務部的訂單。

  …………

  沃羅涅日州的事情告一段落,第二天上午,庫茲涅佐夫來電,詢問那名意大利特務阿莫爾要如何處理,莫斯科方麵已經來電詢問此事。

  周逸龍這才想起那個家夥,現在蘇意之間尚在進行一些技術合作,莫斯科方麵肯定不希望徹底撕破臉。

  周逸龍思考片刻,覺得阿莫爾身上也問不出什麽機密,便當即回電,將其驅逐出境即可。

  周逸龍不知道的是,阿莫爾早已對其恨之入骨,即便回到意大利,也不忘時常咒罵他。

  並且,阿莫爾還發誓,一定要幫意大利設計出強大的戰艦,等找個機會,定要在戰場上,狠狠羞辱米哈依爾打造的海軍一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