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騎兵侍從
作者:青椒      更新:2020-10-13 07:42      字數:2947
  如果說坦克是新時代的騎兵,那裝甲運兵車就是新時代的騎兵侍從。

  當騎兵舉起長槍正麵衝向敵陣時,騎兵侍從則緊跟他的步伐,清掃那些不易察覺的側翼威脅。

  曆史上,蘇軍因為缺乏裝甲運兵車,隻能采取一個簡單粗暴的做法,直接將步兵搭載上坦克。

  如果是在行軍途中,這麽做還尚且問題不大,可一旦遭遇敵軍突襲,搭載的步兵往往死傷慘重。

  退一步講,即便沒有遭遇襲擊,一路顛簸下來,步兵也很容易失去大量體力,最終影響戰鬥發揮。

  雖說開戰後,美國通過《戰爭援助法案》輸送了蘇軍一批M3裝甲車,但這種性能優異的裝甲車,美軍自己尚且缺乏,又能給蘇軍提供多少?

  據周逸龍後世看到的一份檔案顯示,整個戰爭期間,蘇軍一共才接收了大約1千輛M3,甚至都不夠武裝兩個機械化師的。

  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周逸龍決定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位於列寧格勒的174廠,除去研發輕型坦克外,正好還負責過BA-10裝甲車的研製。

  這種六輪裝甲車,周逸龍曾在諾門罕戰場上見過,戰鬥力倒是挺彪悍,即便正麵硬剛日軍坦克,也能打的有聲有色。

  它頭頂安裝有一門45毫米火炮,正麵裝甲10毫米,最大時速55公裏,配備兩挺7.62毫米機槍。

  此時的174廠正在根據BA-10裝甲車進行改裝,嚐試設計一種裝甲運兵車方案。

  這套方案在後世叫做BA-22,它去掉車頂炮塔後,改為全封閉式裝甲設計,看似還不錯的樣子,其實問題多多。

  首先是機動問題,後世軍迷都知道,大八輪才是裝甲車的王道,六輪設計無論是在越野性能上,還是車輛載重上,都有不可彌補的缺憾。

  再就是BA-22受到之前炮塔殘留設計的影響,重心過高,導致爬坡時容易側翻,跟大頭娃娃KV2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也是周逸龍非常看重的一點,它的生存能力太差,裝甲僅僅隻能防禦輕機槍直射,根本無法伴隨坦克作戰。

  當著工廠設計師的麵,周逸龍直接否定掉了還未成型的BA-22方案,一把拿出經後世改良的BA-23方案。

  這套BA-23圖紙才剛剛登場,就亮瞎了在場工程師的一眾狗眼。

  它同樣采用全封閉式設計,卻徹底摒棄了BA-22的小家子氣,一上來就加長了將近四分之一的車體,如此一來,漂亮的大八輪就順利成章的裝了上去,改裝更大的發動機也完全不在話下。

  它的正麵裝甲更是被加強到帶傾角的35毫米,對37毫米戰防炮有著絕佳

  的抵禦能力,即便麵對50毫米反坦克炮,也有一定生存能力。

  它的側麵裝甲足夠抵禦20毫米機炮的近距離射擊,車身高度有一定程度下降,在降低中彈麵積的同時,重心問題也得到完美解決。

  至於火力,周逸龍沒有選擇45毫米坦克炮,在他看來,這種小口徑坦克炮很快就會在蘇德戰場上淘汰,它既不能有效打擊德軍坦克,較慢的射速也無法很好壓製住對方步兵。

  所以,周逸龍最後給它安裝的,是一門37毫米高射炮。

  作為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運兵車來說,37毫米速射炮能夠極其猛烈的打擊對方步兵,阻止任何企圖靠近己方坦克的反坦克手。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門高射炮,它隻要揚起射界就可以充當近程對空火力,為己方機械化集群提供寶貴的防空掩護,可謂一箭雙雕。

  按理說,這應該是個很牛逼的方案,可這麽一折騰,BA-23的戰鬥力是上去了,成本卻更是如坐火箭般,嗖嗖的直往上竄。

  有細心的工程師粗略一計算,光是這一輛裝甲車的造價,都快趕上半個T-34坦克了。

  我的個乖乖,裝甲車不比坦克,可是要成千上萬的大量裝備,這麽高昂的造價,怎麽普及的開呢?

  當174廠廠長委婉的向副委員提出這個問題時,周逸龍僅僅隻是嘿嘿一笑,又隨手拋出了另外一套B-3型設計方案。

  曆史上,B-3是受到美國M3的啟發,由蘇聯自己改裝BA-10設計的本土型號,隻是蘇聯版的B-3,造型醜陋不說,性能也跟原版有一定差距。

  周逸龍拿出的這套B-3圖紙,自然是經過後世改良的,不但顏值上去了,性能甚至比美版的M3還要有所提高。

  它采用頂部敞篷設計,也可安裝臨時裝甲,正麵能夠抵禦常見輕武器射擊,車頂安裝一挺12.7毫米防空機槍。

  整個設計簡單可靠,看起來既實用,又花費不了多少成本,讓眾人為之驚歎。

  周逸龍指著這兩套圖紙解說道:

  “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形成高低搭配的局麵。

  B-23作為重型戰鬥車輛,必須伴隨坦克直接進入戰場,是裝甲師的編成主力,成本不能省,一定要保證戰鬥力。

  但B-23成本太高,我們就用低端版本的B-3型來大規模量產。B-3型號可以作為人員輸送車輛,大量進入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服役,將部隊快速運抵戰場附近後,再下車作戰即可。”

  高低搭配是一種科學作戰思路,在現代軍事上非常普及,例如我國的99A和96A坦克,就是一種典型的高低搭配。但在二戰時期,可

  謂非常前衛,猛然間給人一種茅塞頓開,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感覺。

  當然周逸龍提供的這兩種裝甲車設計,都包含八輪版本和半履帶兩個版本選擇,以應對不同情況和成本。

  搞定圖紙,周逸龍當場就要求174廠做好大量生產裝甲車的準備,人手不夠就招,設備不夠就買,反正中央現在不缺這點資金,規模至少按三倍走起,如果三倍不行,就四倍五倍的擴大,直到能夠滿足部隊需求為止。

  副委員的要求可不小,就算真的啟動,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弄完的,174廠長頓覺壓力巨大,開口向周逸龍求情道:

  “委員同誌,我們廠還擔負有研製生產輕型坦克的重任,如果大量投產裝甲車,這輕型坦克該怎麽辦呢?”

  二戰中,盡管各大參戰國都研製了不少輕型坦克,但實戰經驗表明,輕型坦克並沒有想象中的用處大,它的作用大部分都可以被性能均衡的中型坦克替代,僅僅隻是在少數極端地形下,能夠發揮出一定作用。

  美軍中流傳的一個笑話,就能很好的反應這個事情。

  開戰前,將軍們的設想是,M3輕坦負責偵查,M4中坦負責支援步兵,M10坦克殲擊車負責打坦克。

  開戰後,實際情況是,M4負責偵查,M4負責支援步兵,M4負責打坦克。

  現代社會,之所以是主戰坦克的一家天下,就因為早期中坦的萬金油屬性,幾乎什麽都能幹。

  所以,對於174廠能不能順利生產輕型坦克的問題,周逸龍根本就不關心,甚至表示可以向中央申請,暫定174廠的輕坦生產任務。

  這個表態,震懾住了在場所有的174廠同誌。

  T-50坦克是人家的心血,都搞了一大半了,怎麽能說放棄就放棄。

  更何況,T-50背後還牽扯出蘇聯另一位天才坦克設計師——約瑟夫?雅科夫列維奇?科京。

  科京與設計T-34的科什金,並稱為蘇聯坦克設計的兩大天才。

  科什金製霸了蘇聯中坦,而科京最後製霸了蘇聯重坦,大名鼎鼎的KV坦克,IS-2坦克,甚至IS-7都是他的代表作。

  而T-50坦克,正是他此時打算用來對標T-34的嘔心瀝血之作。

  作為天才,科京可是個大忙人,他同時擔任列寧格勒三大坦克製造廠的總設計師。

  周逸龍來174廠時,他剛好在另一個工廠忙活,等科京一回到174廠,就聽到裝備與訓練委員會來人,要叫停T-50項目。

  一下子,科京就感到腦門鮮血直往上湧,也不管來得是哪位大佬,“蹭蹭蹭”的,就凶猛衝向了試驗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