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重慶之戰(上)(1)
作者:貳蛋      更新:2020-03-10 07:26      字數:2223
  第828章 重慶之戰(上)(1)

  他說:“朕已經失去向大人,不想再失去你們。”

  陸秀夫等人隻是歎息不語。

  向東陽猝死任上之時逐漸在民間傳開,無數百姓自發趕到向府外,跪倒在地叩首。

  分田製度出於向大人之手,說向大人是他們天大的恩人,這都毫不為過。

  到向東陽靈柩出府安葬時,長沙城內萬人空巷。隻有主街,數萬百姓蜂擁如潮,為向東陽送行。

  天師道元真子等人走在送葬隊伍最前頭,嘴裏念念有詞。趙洞庭執靈位,以向東陽子嗣身份跟在隊伍中前行。

  朝廷上至楊淑妃、陸秀夫、張世傑,下到三品官員,基本悉數到齊,俱是跟在送葬隊伍內。

  得知消息後主動請命朝廷為向大人送葬的佛、道人事就更是多不勝數。

  嶽鵬率天魁軍披白拱衛。

  整個送葬隊伍,不算夾岸相送的百姓,也已逾萬人。

  大宋史官在史書上記載濃厚一頁,大宋景炎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太師、副國務令向東陽猝死於任,藏於嶽麓山。

  陵墓規格,以皇上親王之規格待之。

  待得趙洞庭等人下嶽麓山以後,無數百姓自發趕往嶽麓山太師墓祭拜,香火逾月未熄。

  而趙洞庭下山以後,當即便帶著陸秀夫、王文富、張世傑等肱骨去了行宮大殿。

  向東陽葬禮這三日,他痛定思痛,終究還是打定主意要將這事跟陸秀夫他們明言。

  讓太監給眾人上座後,趙洞庭便說道:“今日,朕有兩件事想要知會幾位大人。”

  陸秀夫等人都是神色微凜。

  皇上既然說是知會,那顯然這其中已經沒有什麽探討餘地。

  幾人都是抬頭看著趙洞庭。

  趙洞庭道:“向大人猝死於任上,這是大宋的損失,也是朕的損失。朕痛定思痛,決意再施新政。以後朝中取消朝會,諸位大人不必再每日早晨上殿。若有事宜,諸位可在各自府衙內召集眾臣舉行會議便是,需得朕出麵的大事,可直接進宮見朕。另外,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年歲超過六十歲者必須退離主官位置,不得再終日操勞國事。過六十五歲,便不得再朝中任職,可掛學士之職安心在家養老。五品以上官員則再低五歲,過六十歲者離官卸任,朝廷每月都發以撫恤。”

  他這番話說出來,讓得陸秀夫等人登時都是露出極為驚訝之色。

  以前朝中官吏確實也是有“退休……”這個說法,但卻沒有具體的年齡規定。

  陸秀夫沉吟過後,拱手道:“皇上,若是如此,現在朝中豈不是就得有許多官員必須卸任?”

  趙洞庭點點頭,“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先將這新政頒布下去,再給到達年限的官員兩年時間,讓他們著重培養下頭有潛力的官員,屆時朝廷酌情提升。現在國子監也已初成氣候,朕看科舉製度也可以再度施行了,仍分文武科舉,但不再像以前那樣隻考四書五經、詩文、武藝之類。”

  他這幾天心中都在想著這事,說出來也就不用再加思索,“文舉;主考修身、治國,武舉;主考修身、治軍。科舉之前,可公布朝中空缺官職,讓舉生們自行選擇衙門,如監察、提刑等省,就還得考監察、提刑等方麵知識,再如水利、農業等,則還得考這方麵專業知識。你們以為如何?”

  說著又看向接王文富班的國子監大祭酒,道:“以後國內各最高學府,分別開設這些科目,注重培養各方麵人才。”

  陸秀夫等人都是怔住。

  趙洞庭此時說的這些,這真是他們以前連想都沒有想過的。

  以前科舉,可不就是考誰更熟記聖人教誨?誰更能作出景繡文章?

  隻是現在想來,如果真依皇上的意思辦,似乎這樣提拔起來的官員,辦事能力真的會要高上許多。

  跟著趙洞庭這些年,他們的思維也逐漸跟著潛移默化開放起來,不再那般拘泥於古法。

  王文富有多年任職國子監的經曆,對這項新政益處最是能夠心領神會,率先拱手道:“皇上聖明。”

  這事,便就這麽被定下來。

  陸秀夫等人竟然沒誰提出異議,這倒反讓得趙洞庭有些驚訝了。他本來還準備費些口水說服他們的。

  僅僅就在翌日早朝,趙洞庭便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宣布了退休、文武科舉這兩項事宜。

  滿殿皆驚。

  特別是如陳江涵這般已經到退休年紀的官員,就更是心潮起伏了。

  這可是和他們切身有關的事。

  但到底還是沒有誰提出異議。畢竟這事皇上是一刀切,而不是針對哪個個人而言。

  他們都是朝中任職多年的官員,也是明白,皇上突然頒布這樣的退休製度,定然是和向大人猝死有關係。

  皇上這是怕他們中間再出現有如向大人那樣的情況。

  有到得退休年紀的官員心裏不禁很快開始掂量著,衙門下頭有誰能夠接自己的班。

  趙洞庭想要任能才治國,但也並不代表,個個官員都是這種想法。

  這其中的牽扯,說是千絲萬縷都並不為過。

  官場上人走茶涼,誰還不想培養個親近的後生,能夠讓得家族繼續鼎盛?

  這日散朝以後,眾文武官員回到各自衙門,少不得要找些下頭官員秘密談話。

  也有官員開始竭力想要將族中子弟塞到就在荊湖南路境內的嶽麓書院和石鼓書院內去。

  甚至有人知道自己怕是能量不夠,將族中子弟塞到民間頗有聲望的那些個私立學院中去。

  宋朝學府分為官立、半官立、私立,其中當然以如嶽麓書院這樣的官立學院最受朝廷青睞,但其餘半官立、私立學院,同樣也有舉薦賢能的資格。

  當然,現在皇上既然重開科舉,且言明以後不再接受任何舉薦,都以科舉成績定論,這所謂的舉薦資格自然也就沒什麽用了。

  但是不出意外那些私立學院以後也會效仿嶽麓書院開設個個專業課堂,能讓子弟進去學習,總比在家看書要好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