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遺跡 第三十章 流派
作者:我是那托      更新:2020-07-31 08:27      字數:2383
  我笑著說:“關於盜墓流派的事,這你得問眼鏡。”

  壇子納悶:“問他幹什麽,他一個幹考古的。”

  我說:“這你就不知道了,他可是和盜墓有著很大的關係的。”

  壇子瞪大了眼睛看向眼鏡,驚訝的問道:“眼鏡,你什麽時候加入了盜墓團夥的?”眼鏡瞪了他一眼,沒好氣道:“我什麽時候加入盜墓團夥了?我和他們不共戴天!”

  壇子嘟囔道:“那窮鬼說你”

  我笑著說:“我說眼鏡和盜墓的有關係,我也沒說他是盜墓的哎,那你知道和盜墓關係最密切的三類人,都有誰嗎?”

  “不知道。”

  我說:“第一類,賺差價的中間商——那些從盜墓手中購買文物再出去倒賣的;第二類,警察;第三類,考古的。”

  壇子說:“前兩類我懂,可是這盜墓跟考古有什麽關係?”

  我說:“盜墓賊完成地下工作後,哪一次不是考古工作人員善後的!他們與盜墓的可是針尖對麥芒、水火不容。他們之間打的可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以知己知彼還是非常重要的。你要知道,往往最了解你的人並不是你的至交好友,而是你的敵人。不過呢”

  “不過什麽?”壇子問。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句話從來都不是白說的,他們這些幹考古的每次下手都比盜墓賊要晚,這也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你永遠也別想走在群眾的前麵。”我說。

  “除此之外還說明了一個事實”壇子接口說道。

  “說明什麽?”

  “高手在民間!”

  我立刻給壇子豎起了一個大拇指:“真是一屁彈中!”

  “滾!”

  眼鏡在那裏想了半天也沒有什麽思路,於是便給我和壇子講起了他所了解的盜墓流派。

  眼鏡清了清嗓子說道:“我國版圖,幅員遼闊,南北距離約5500公裏,文化差異巨大。就是由於巨大的文化差異造成了墓葬形式的不同,從而致使盜墓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大致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盜墓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所用的工具,‘洛陽鏟’都聽過吧,那就是針對北方地區的特性發明的。北方地區土質膠黏,因此除了部分大墓以外多為土墓,而洛陽鏟正是針對這一特性製造出來的。所以北方盜墓者盜墓多數都會使用洛陽鏟進行準確定位,十分方便而有效,就連我們這些考古工作者現在也在用這個由盜墓賊發明的工具。”

  “這‘洛陽鏟’是盜墓賊發明的?”壇子問。

  “嗯!”眼鏡點頭。

  “聽這名就知道是洛陽的盜墓賊發明的。”壇子肯定得說道。

  “確實!”眼鏡笑了,“據說它是一個名叫‘李鴨子’的洛陽盜墓高手發明的。因為凡是墓葬中的回填土和那些沒有經過擾動的原土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原土中各個土層的土質是不同的,顏色也有很大差別,很容易區分的。可是墓葬裏的土大多數都是將挖開的各個土層的土混在一起後回填的,因此是一種混合土,又叫五花土。所以你要是在地下挖出了一定的五花土,那就說明這下麵是有墓葬的。”

  壇子搖頭晃腦得說:“我說高手在民間吧!群眾的智慧果然是無窮的。”

  “那南派呢?”我接著問。

  眼鏡說:“南派與北派相比,更像是技術型的,他們並不太依賴工具,而是運用先人流傳下來的技術和經驗尋找墓葬的。有人用中醫診療的步驟來形容南派的尋墓手法,那就是‘望、聞、問、切’。”

  “什麽是望、聞、問、切?”壇子不禁追問道。

  眼鏡解釋說:“望,主要就是看風水。古時候的墓葬選址都是依風水而定。古人認為那些所謂的風水寶地,必是靈氣匯聚之所,能夠蔭庇子孫,所以格外看重。而這些地方也就成了墓葬的聚集之地。聞,分為聽聲辨味兩個方麵,聽聲就是聽聲音,辨味是聞氣味,根據泥土氣味的差異來分辨是否存在墓葬。”

  “泥土?還有氣味?”壇子叫了起來,“我也聞過泥土,還不都是一個味?”

  眼鏡笑了:“聽著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可是這就是事實。不同時代的墓葬土壤中會摻有不同的東西,比如秦漢時期墓葬之中愛用水銀、朱砂,唐宋之後則摻有青膏泥,這些特殊的東西會讓土壤的氣味變得有些與眾不同。平常人也許無法察覺,可是卻逃不過那些盜墓老手的鼻子。”

  “這麽厲害,豈不是比狗鼻子還要靈?”壇子看了一眼老白說。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我記得以前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好像是有個盜墓的人通過雷聲就找到古墓,”

  眼鏡說:“是有這麽一件事,那是記載在清代徐珂編寫的《清俾類鈔》一書中。裏麵提到一個叫焦四的盜墓賊憑借著打雷時地下傳來的振動從而找到了一個古代大墓的事,而這就是聽聲的運用了。”

  “《清俾類鈔》?一聽這名就知道不是什麽好書!”壇子說。

  “怎麽了呢?”我笑著問他。

  “類鈔?顧名思義,不就是類似鈔票嘛!這明明是教人做假鈔的書嘛!”壇子說著還故意點了點頭說:“還教人盜墓?一看就不是什麽導人向善的好書!”

  “那照你這麽說《閱微草堂筆記》應該寫的是什麽啊?”眼鏡問他。

  “筆記嘛,當然是在學習、讀書時候寫下的心得啦、記錄啦什麽的,這說明啊,紀曉嵐還是蠻愛學習的嘛。”壇子胡謅八咧地說。

  “行,還知道《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寫的,至少電視劇沒白看!”我笑著說。

  眼鏡告訴壇子:“《閱微草堂筆記》其實是文言短篇誌怪,就像是《聊齋異誌》一樣,而《清俾類鈔》則是關於清代朝野遺聞的,記錄了很多社會經濟、學術、文化的事情,對於研究清代曆史也是很有幫助的,並不是你所說的什麽做假鈔的書。”

  “行啦行啦,說那麽多幹什麽,我也不打算看這什麽類鈔”壇子不耐煩得說,“那問和切呢?”

  “問,很好理解,就是向當地人詢問,查找線索,什麽曆史、傳說、古跡甚至地名等等也許都會透露出關於墓葬的蛛絲馬跡。而切,則是對地表進行深入詳細的勘察,不僅能判斷古墓的虛實,還能判斷它的年代、規模、陪葬品的情況等,這些平常人難以想象的技能在他們的手裏施展出來,真可謂是神乎其技雖然我並不想稱讚他們。”眼鏡苦笑道。

  眼鏡嘴裏說著,可手裏卻沒有閑著,他圍著那副棺木看了又看,似乎非要從中看出些端倪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