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少年與書院
作者:趙子龍的兄弟      更新:2020-07-29 02:57      字數:2275
  二十一世紀,什麽最貴?

  人才!

  對於身在大明的李文正來說,也是如此。

  他現在太需要一批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了。

  大明億萬人口,有人才嗎?

  有,而且很多!

  但是那些人都不是李文正想要的,或者說真正需要的人。

  穿越者都是孤獨的。

  想要尋找誌同道合的人才,隻能自己培養了,教出千千萬萬個自己出來!

  對於培養的對象,李文正也是深思熟慮的!

  在大明,讀書是一件神聖的事。

  沒什麽?

  因為百姓窮苦,讀不起書,進不了私塾,所以對於知識,對於讀書人有一種天生的敬畏。

  所以鹽民灶戶們聽到李文正要免費給他們孩子讀書識字的機會,哪能不激動。

  選擇他們的孩子,李文正也是有理由的。

  因為他不打算教八股文章,應試科舉這一套。

  鹽民灶戶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選擇!

  少年郎對於李文正來說,就是希望,就是將來。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梁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李文正甚是喜愛。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每次讀完,都覺得精神為之一振。

  華夏民族的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在李文正的構思中,書院前期就是一所少年軍校,實行軍事化管理。

  鹽場裏因為李文正的一番話,像是一塊大石頭扔進了平靜的湖麵,引起層層漣漪。

  大人們打量著自家的孩子,想著:“現在的孩子真是有造化,正少爺真是老天爺派下來幫他們這些苦難的鹽民的。”

  鹽民老曹今年快30歲的人了,十多歲隨著父親在鹽場煮鹽,因為家裏窮困,到了20歲才娶了妻子,現在兒子剛8歲。

  本想著兒子這輩子會和自己一樣,過個幾年隨自己下鹽田幹活。

  老曹很不甘心,自己這樣的生活,兒子還要重頭走一遍,可是有能有什麽辦法。

  直到正少爺來了,老曹才覺得生活有了盼頭,正少爺竟然要他們家的小娃娃讀書識字的機會。

  老曹捏緊了雙手,感覺胸口有一團火焰在燃燒,他的孩子不用再向他一樣,不用再重複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的生活。

  清晨。

  老曹起了個大早,和媳婦把自家的小娃娃收拾的幹幹淨淨,還翻出了新年才穿的衣裳。

  老曹滿意的看著自家的兒子,說道:“小兔崽子收拾利索了,果然不一樣,是老子的種。”

  媳婦白

  了他一眼,“正少爺的書院今日就去報名了,把兒子送過去,可不能耽誤了。”

  老曹點點頭,笑到:“現在的小崽子就是好運到,要是老子有這機會,說不得現在就是城裏哪家鋪子的大掌櫃的了!”

  鹽場裏家家戶戶都是這般。

  按照李文正的要求:鹽場裏七歲至十二歲的少年郎,都可以來書院上學。

  老曹帶著兒子,和鹽場熟悉的人家,說說笑笑的向李家莊走去。

  總是聽說李家莊怎麽繁華,怎麽富貴。

  老曹還是被震撼了!

  看著眼前車水馬龍的氣象,老曹心裏想著:自家兒子要是爭氣點,跟著正少爺好好幹,以後肯定能活出個人樣子出來!

  老曹正在胡思亂想的時候,一個管事模樣的人來到他們麵前:“幾位可是廟灣場,今日帶孩子過來的?”

  老曹聽了直點頭,有些局促的說到:“是,是,我們是廟灣過來的。”

  管事的也不廢話,帶上他們向建好的書院走去。

  李文正今天也早早的在書院等著。

  管事陸陸續續的領著人進來,等到時候差不多了,走了出去。

  眾人見到李文正,都忙不迭的施禮問好,李文正笑著招呼道:“都是父老鄉親,大家夥不必多禮。”

  老曹看著一臉笑容的李文正,他是打心眼尊敬這位年紀不大的正少爺。

  李文正打量著眼前的少年郎們,看的出來,都是收拾利索的。

  雖說有些衣裳破舊,但都是幹幹淨淨。

  態度,鹽民們端正的態度讓李文正很滿意。

  眼前的少年郎好象初升的朝陽,他們朝氣蓬勃好象初生的虎狼。

  李文正目光注視著他們說到:“在場的少年郎,你們今天來到李家莊,不管是自己的想法,還是父母家人的要求,我都要告誡你們。”

  “鹽民灶戶,生活困苦,你們祖祖輩輩都被釘在了鹽場裏,想要改變這種苦難的生活,就是你們這群少年郎的責任。”

  “隻要你們讀書識字,那麽你的家以後就有世代智慧;隻要你們富有,那麽你的家就富有。”

  “小老虎在山穀吼叫,各種野獸無不震驚惶恐;雄鷹展翅試飛,掀起狂風,飛沙走石。你們就是那幼虎,雛鷹,少年郎,寶劍隻有在磨刀石上不停的打磨,才能發著耀眼的光芒。”

  “你們頭上頂著青天,腳下踏著黃土大地,隻要用心學習,你們的前途就象大海一樣寬廣,未來的歲月很長,我李文正希望各位少年郎都能不負眾望!”

  李文正說了一番心裏話,也算給少年們訂個目標,至少得改變家庭,讓家人活的有滋有味。

  書院報名在鹽民灶戶千恩萬謝中結束了,離去時,少年郎的父母家人都給李文正磕了頭,都是三十左

  右的漢子,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彎曲膝蓋,可見他們有多重視這次機會。

  書院一共招收了300名學生,李文正按照年紀分了班級。

  七歲至十二歲,6個班級。

  每個年齡段學的當然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大字不識一個。

  教材是李文正從係統裏整理出來的,和現在小學生學的差不多。

  語文,數學,自然科學。

  前期打基礎的就是這些,太超前的李文正都刪除了。

  至於教書的老師,都是李文正通過李源的關係,找來的秀才,當然他們隻負責教授基礎的識字就好了。

  至於剩下的,隻能李文正自己來了。

  李文正有了做幾年教書匠的心理準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