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信王朱由檢
作者:趙子龍的兄弟      更新:2020-07-29 02:57      字數:2280
  拍賣會落幕。

  李家莊的各式工廠,也是開足了馬力,商人們帶著一車車的貨物,心滿意足的離開。

  這一忙碌,四月就這樣走到了尾聲。

  李文正的老爹李源,經過兩次的名落孫山,這次終於揚眉吐氣!

  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

  大明朝的殿試是分三甲錄取的。

  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世人都記一甲,二三甲老百姓是不關心的。

  李源這成績要在李文正前世也是個省狀元了。

  一家人自是一番歡天喜地的慶祝。家裏丫鬟小斯,人人有賞,月錢翻倍!

  看著娘親喜笑顏開,李文正打趣道:“不知道父親何時能給娘爭個誥命夫人回來。”

  不過李文正有些事沒告知母親。

  李源竟然沒有進入朝堂,而是被他的老師通過關係,介紹到了信王府。

  李文正看到書信,露出一副不敢置信的樣子,東林黨人竟,,然這會就和未來的崇禎有聯係了?

  細思極恐。

  從萬曆末,天啟初年的“三大案”,皇宮裏就有了東林黨的身影。那麽天啟皇帝年紀輕輕的就病死,究竟有沒有貓膩,李文正無從知曉。

  不管李文正有多難以置信,李源此刻就在信王府麵見朱由檢。

  天啟三年。

  朱由檢還是個十二歲的少年郎。

  不過帝王家的孩子,十二歲已然懂得不少。

  “臣李源,拜見信王殿下。”李源跪地行禮。

  “李卿平身,本王也聽過愛卿的才名!來本王府裏但是委屈你了!”崇禎小大人一樣說到。

  “臣不敢,王爺繆讚,能在王府做事,已是小臣的幸運。”李源連忙出聲道。

  “如今的天下,內有大旱天災,百姓困苦,外有蠻夷寇邊,禍亂遼東。”朱由檢一臉憂思的道:“國庫日益空虛,本王也替我皇帝哥哥擔憂,不知愛卿有何見解?”

  “回王爺的話,我大明要想改變朝堂混亂的局麵,就必須政事歸於六部,公論付之言官。”

  李源想了想又說到:“不應該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他們隻會瘋狂掠奪、橫征暴斂。”

  “朝廷應給重視農業,重視工商業,隻要能夠做到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這幾點,那我大明百姓自會富裕起來。”

  “微臣覺得對內科舉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對外加強在遼東的軍隊實力,積極防禦蠻夷的進攻。”

  李源一口氣說了

  出多年的想法,看他眼前的信王。

  信王朱由檢聽完陷入了沉思。

  許久,信王才對著李源說道:“愛卿之才,我甚愛之,以後當為本王的良師益友也!”

  李源連稱不敢:“微臣以後自是為王爺分憂。”

  一大一小,一君一臣,有交談良久。

  李文正當然不知道,未來的崇禎把他老爹視為良臣。

  李文正覺得李源現在不在朝堂也好,這樣或許不用辭官就能躲過魏忠賢的殺戒。

  隻要報著信王朱由檢的大腿,過個幾年,自是富貴榮華。

  李文正寫信給父親,提醒他在信王府要和太監王承恩交好,讓他不要看不起太監,王承恩的人品還是很不錯的。

  不提李源在京城的是是非非,李文正要送別佳人了。

  柳清菡要回去,蘇州府的父親來信,家裏的生意要打理。

  兩人依依惜別,情竇初開的柳清菡,哪裏舍得離開喜歡的郎君。

  李文正雖然沒說要娶她的話,但是彼此的情意誰都能感覺到,此刻眼眶都蒙上了一層水霧。

  李文正看著眼前的佳人,輕聲說道:“我在李家莊等你,你要是不回來,我就去蘇州府找你!”

  柳清菡聞言,雙眸注視著李文正:“記得你說的。”

  梨花帶雨的模樣,李文正差點把持不住,親了上去。

  柳清菡單車匹馬的過來,回去時大車小車幾十輛。

  都是李家莊工坊的貨物,柳清菡每樣都帶了幾車,為自家在蘇州府的綢緞鋪子打開局麵。

  李文正不放心,派了一隊正字營護送。

  對於李文正的心意,柳清菡沒有拒絕,心裏頗有些甜蜜,她可是知道正字營就是李文正的絕對底線,除了父母家人,誰也別想打正字營的主意。

  望著佳人遠去的背影,李文正收拾好心情。

  帶上護衛,一行人來到了聞名已久的範公堤。

  他想尋找一個合適造船的地方,建個船塢。

  都說堅船利炮,大炮在生產改良,怎能少的了大船。

  想想千條戰艦跨海而來,黝黑的炮口對準著某個島國,多帶感!

  範公堤當然就是範仲淹修建的,就是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相公。

  宋仁宗天聖元年,範仲淹監西溪鹽倉時,目睹了沿海地區屢受大海肆虐,洶湧澎湃的海潮衝沒田地和房屋,毀壞亭灶,淹沒人畜。

  為阻擋海潮,發運通、泰、楚、海4萬多民工興修海堤,並於天聖六年築成。

  老百姓感念其恩德,就將海堤叫做“範公堤”。

  李文正此刻登上海堤,眺目遠望

  :

  範公堤似一條巨龍橫臥在那大海之濱,雄偉壯觀。

  拒萬頃洶濤於大堤之外,護千頃良田,保萬戶人家。

  堤上楊柳依依,軟碧嫣青,與串場河粼粼清波交相輝映,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堤外有煙墩七十餘座,遠近相接,如有兵變匪警,即在墩上點火示警(戚繼光那會防倭寇用的)。

  還有潮墩103座,漲潮時,趕海人爬上潮墩避難。

  煙墩、潮墩星羅棋布,海霧飄忽,茫茫蒼蒼,別是一番風光。

  李文正四處查探一番,根據係統裏的說法,找到了一處適合建造船塢的好地方。

  又細細打量了海堤,李文正覺得還是用水泥加固一下比較好。

  防患於未然,要是來次大洪水,前期的辛苦就化作泡影!

  說幹就幹。

  李文正取了拜帖,就去了縣裏的衙門。

  要說現任的縣尊大人,李文正還沒好好的打過交道,送銀子的事都是爺爺李忠在打點。

  衙役遠遠的看到李文正一行人,連忙迎了上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