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官職改革
作者:你個小老頭子      更新:2020-12-30 20:28      字數:2239
  麵對這種情況,李天非但沒有阻止,反而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寬容。

  隨著天工院和戶改局,交易所的逐步擴大,需求的人手也是越來越多。

  周鎮和劉保和已經不止一次的和李天訴苦說,人手不夠了。

  而李天又計劃在年後,開設教育署,基建署,司農署,船舶司,等幾個新衙門。

  所需要的人手,更是一個比一個多。

  要是過上幾年,大明開始在海外構建殖民地。

  到時候需要的人手更是成倍成倍的增加。

  單靠,現如今的三年一次的科舉,每次才錄用二三百人的規模是完全不夠用的。

  就算開設了工舉,多錄用了幾百人,也是被水車薪而已。

  麵對官員不夠用的窘迫狀況,李天不止一次的和楊士奇等人商談此事。

  但他們給出的意見,除了多錄用一點士子之外,並沒有什麽新的靠譜的建議。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倒是讓李天找到了幾條有用的辦法。

  其中的一條就是,精簡朝廷現有的官職人數。

  根據史料記載,大明在洪武朝的時候,官員基本維持在兩萬七八千之間。

  這個數量,和漢朝、唐朝時期三萬人左右,相差不大。

  但在永樂朝之後,大明的官員係統就開始變得臃腫。

  僅是文官就有兩萬,武將大概在五六萬之間。

  這種狀況在正德萬曆年間達到頂峰,而且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都沒什麽變化。

  這還隻是文武官員的總和,還沒算上宦官的人數。

  眾所周知,明朝是任用宦官人數最多的一朝,據不完全統計,不算南北二京,但是放到全國各地的太監總數,就有上萬人。

  全國加起來,有品級的太監,足有兩三萬人。

  文武官員加上宦官,就將近小十萬了。

  現如今,數量雖然還沒達到最頂峰,但也足有七八萬人了。

  就算以從九品,月奉五石算,一年僅是給這些人發俸祿,就要將近五百萬石。

  而正一品的朝廷大員和皇親國戚們月奉可是上百石的。

  平均換算下來,一年就是給他們發俸祿就要占大明所有財政收入的五六成。

  在加上將近兩百萬大軍的消耗,一年下來朝廷能剩下的可用餘財,可能連稅負的一成都不到。

  都說大明窮,窮也是有原因的。

  養著這麽多的官,能不窮都怪了。

  所以李天的第一步就打算清理朝中的冗官雜官,將官員係統,精簡到從前的兩三萬人的程度。

  這樣一來,每年少說能為朝廷省下兩成左右的稅負,這可是一筆不菲的結餘。

  當然,這些裁撤的官員,李天也沒打算直接將他們打回原形、放棄不用。

  此時正是朝廷的用人之際,李天還舍不得放這些有經驗、又識字的人離開呢。

  但這幫人之中一定是有不少蛀蟲沒什麽才能的人存在的。

  所以,為了審核這幫人到底是有真才實學還是沒用的廢物。

  李天準備在來年,會試之後,對大明的所有公務員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考核,

  凡是不達標的人,一律清理出去。

  成績中等,還能用的人,一律貶低成最為低等的公務員,讓他們從頭從基礎職位做起。

  成績最好的人,酌情進行提拔和任用。

  在這天的早朝上,李天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構想。

  雖然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強烈反對,可在楊士奇等內閣大臣的一致同意之下,這項提議也算是暫時通過了。

  但對於,公務員的考核內容是什麽,他們還有待商榷。

  對於這點,李天也早有考量。

  在先前他與眾人談及,地方小吏晉升通道的時候,他其實就開始思考公務員考試這件事。

  他打算趁這個考核的機會,讓這兩件事同時進行。

  若是這次公務員考試能如願以償。

  李天不僅能一下子清理出去很多的沒用官員,還能順帶提拔一大批,幾層幹部,為將來的深入改革提供有力的幫助。

  算是一舉多得好事。

  楊士奇等人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同意了李天的這個決定。

  早朝之後,楊士奇等人和李天來到內閣商議具體的細節。

  這次不僅幾個內閣大臣到場了,其他的幾個六部的尚書,也悉數到場。

  這次的決定,看此輕描淡寫,但影響可是非常深遠的。

  內閣眾人自然是舉雙手讚成李天的這個決定的,可是六部的尚書們卻是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按常理來說,那個部門的人員比較多,就說明那個部門更重要,也就是說那個尚書的權利更大。

  他們可是誰也不願意,自己的部門一下在裁撤太多的人。

  正式議題還沒開始,他們就爭著搶著和李天說,自己的部門有多麽多麽的重要,是一個多餘的人也沒有的。

  聽著他們七嘴八舌的爭論,李天心頭冷笑不止。

  在他預想中,將來的大明,可不止六部這麽點,要是今後的教育署,基建署全都成長起來,恐怕任何一個都不比現在的六部差的。

  到時候他們也會單獨畫出一部來。

  那時,朝廷之中恐怕就不止六部,而是九部十部,十四五部了。

  他們此時爭論這些,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

  看他們越吵越激烈,李天知道要是自己不說點什麽,恐怕他們爭論一天都有可能的,那今天就什麽都不用做了,光聽他們吵架就可以了。

  “好了,你們別爭了,誰是多餘的不是你們說了算,最終還是要看通過考試的人數多寡來算。

  你們與其在這裏爭論這些沒用的事,倒不如想想,到底該怎麽編撰考核的題目,給朝廷留下更多的有用的人才。”

  李天的一句話頓時說的他們雅雀無聲,一個個都沉默了下來。

  以往編撰考題的事情,都是國子監和那幫大儒們的事,他們中雖然偶爾也有人參與其中,可也至多是掛名而已。

  真要讓他們拿出真格來,編撰一套考題出來,對他們來說,可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唯一感覺比較輕鬆的,可能也就是刑部尚書了。

  他們考核的東西很簡單,隻要熟讀大明律,就可以了,可是比其他的幾部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