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環環相扣的基礎工業
作者:你個小老頭子      更新:2020-12-30 20:28      字數:2237
  隻不過,相比遷移百姓駐紮補給基地,用衛所充填要省去不少的錢財,但為了保證衛所的前世生活需要,多少也是需要一些花費的。

  這筆錢,無論如何也是不能節省的。

  還有一點就是,那些衛所遷移海外之後,所有消耗都要依靠中原的補給,或者依靠過往船隻的以物換物。

  這樣,就對補給船隻,有著嚴格的要求。

  否則就會像通吃島上的明教弟子一般,可能幾個月都得不到補給,餓的隻能直接下海捕魚吃。

  從前受到季風的影響,一年中可能有大半年的時間,不適合出海,不過隻要蒸汽輪船正式下海之後,這個問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表麵上,看似一切條件都已經成熟,可以實行這個計劃了。

  但李天也知道,蒸汽輪船現如今還處在實驗階段,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完善,想要正式投入使用之中,可能還需要大量的時間。

  再加上,蒸汽輪船所需的數量巨大,單憑陳記一個冶煉工坊,根本無法供應,所以想要大規模的建設蒸汽輪船,擴建冶鐵坊也是勢在必行。

  基礎工業從來都是一個係統,其中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行。

  從前,李天的攤子還很小,看不出來稀缺的部分。

  可現如今不同了,蒸汽輪船的缺口,粗略估計也在上千條之上。

  就以每條船,需要消耗五千斤以上的精鋼來說,那也消耗五百萬斤的精鋼。

  這麽多精鋼,單憑陳記估計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

  李天可絕對等不了這麽長時間的。

  再加上今後修路,架橋、開墾,采礦,冶煉,都需要蒸汽機的強大動力,所以需要的鋼鐵數量,必然又會上升一個巨大的台階。

  今天之前,李天還以為自己還有時間,慢慢來就可以。

  但現在一看,說是迫在眉睫,其實也不為過。

  朱高燧的紡織工坊已經選址完成,就要開始大規模建設了。

  或許不用到來年的五六月份,第一批新式棉布就可以開賣,若是那時候後沿海的匪患還不能解決的話,那造成的影響,可能就不止虧損那麽簡單了。

  一方麵是幾百萬兩的海關稅收,一方麵是上千萬兩的棉布生意。

  這讓李天如何肯輕易的放棄。

  但事實擺在眼前,李天就是想要加快腳步,也是做不了的。

  想來想去,李天也清楚,前期單靠自己張羅各種事情,顯然是行不通的。

  唯有發動廣大的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才能尋求一個完美的破局之道。

  幸好,偉大的無產階級先烈,給李天做出了榜樣。

  後世的中國從一窮二白,最後經過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就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中無數的百姓可是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現如今唯一困擾大明開辟安全航路的也不過是衛所的補給問題而已。

  既然蒸汽輪船暫時指望不上,那就隻好發布任務,讓民間組織人手,來幫助朝廷搞定衛所日常所需的補給之物。

  隻要有錢賺,有的人連拋家舍業的海盜都願意做,若是有正經生意,大家還不搶著做。

  再加上現如今,交易所已經完美的運轉了一段時間了,朝廷的發布的消息是越來越被人重視。

  兩相相加,隻要李天出得起錢,那一切都將不是問題。

  雖然在不是季風的季節出海,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但隻要前期控製好,補給站的數量與位置,那危險的係數將會大大的降低。

  調配好補給航線,保證近海航道的安全,還是沒什麽問題的。

  將一切融匯貫通之後,李天當即開始著手,布局海外補給基地的建設。

  用鄭和手中的精確度極高的海圖,配合李天憑記憶畫出的東海海圖,在鄭和的指導之下,一條條安全航道,就被他在海圖上勾畫了出來。

  然後他又經過反複的計算之後,與鄭和商議出了最佳的補給站點的位置。

  出海的第一站,不出預料的落在了通吃島之上。

  按照,莊少遊和陳洪等人發回來的消息看。

  島上已經有幾百人的原住民在島上安家,還有明教的二三百人常年駐紮。

  有這些人在,這裏甚至不需要,派遣衛所就可以運轉下去。

  到時候,隻需要弄些人去島上修建一個能暫時停靠的小港口,和儲存基本物資的倉庫,第一個補給站就能完美的遠轉起來。

  海上問題的問題算是暫時解決,可開設口岸的,和口岸的選址問題,則是難住了李天。

  即便鄭和此時也是沒辦法給出具體的建議。

  雖然李天的腦海中記著,後世沿海的幾個著名的口岸。

  可現如今的情況和後世有很大的不同。

  比方說,後世最繁華的口岸城市香港和澳門兩個地方,此時還隻是一個人口隻有幾百人的小漁村。

  即便是那些走私的商船也是不願意在這種地方停靠的。

  所以按照後世的記憶,來給現在的大明當做參考,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到底哪裏是商船經常停靠的地方,哪裏又是水紋適合的天然良港,這些還需要經過實地考察之後才能調查清楚。

  暫時陷入僵局,李天也隻好放棄。

  不過李天也不算是全無收獲。

  在整理相關港口城市的記憶時,李天想起了好幾個今後適合建設鋼鐵廠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佛山。

  那裏不僅儲存著大量的鐵礦石,和冶鐵所需的煤炭,而且佛山附近水路發到,運輸條件可謂完美。

  是極其適合建立大型冶鐵工坊的地點之一。

  第二就是海南島,現在的稱呼應該是瓊州府。

  第三就是後世聞名天下的寶山。

  隻不過,除了佛山之外,後麵兩個明顯此時還不適合。

  眾所周知,海南島上擁有,中國最大的露天鐵礦,開采十分便捷。

  但在蒸汽輪船還沒有大規模下海之前,距離就成了天然的阻隔,暫時可以放棄。

  而寶山在後世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的鋼鐵生產基地,主要是由於,它擁有一個良港。

  而且,中國當時的鐵礦石大多數都是從澳大利亞等地進口,所以就地建設一個鋼鐵廠也就成了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