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北元太師阿魯台
作者:你個小老頭子      更新:2020-10-20 22:51      字數:2210
  楊士奇的兒子楊道私開茶馬交易所的事情,在一個來月前,其實已經落到李天的桌案之上。

  當時李天看在楊士奇忠心耿耿的份上,並沒有深究此事。

  為了給他打掩護,李天甚至將準備利用這件事打擊楊士奇的保定候孟賢英,打發到鳳陽去守皇陵去了。

  如果僅是利用茶馬交易賺點錢,在李天看來無傷大雅。

  楊道一個人搞得交易會,居然比三個朝廷組織的交易會都不差多少,可見他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這其中如果摻雜了通敵賣國之事,那事情就非要嚴肅處理不可了。

  其實原本的曆史之上,楊士奇就是由於兒子楊道操縱茶馬交易的事情被人檢舉才引咎辭官的,並且由於這件事鬱鬱寡歡,辭官每兩年,就病逝了。

  楊士奇,楊榮,與還是現在還隻是個大學士並未入閣的楊浦,並稱三楊,是明朝初期非常出色的大臣。

  三人均經曆了,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個朝,是明朝初期,非常重要的幾個重臣,甚至一度成為閣臣輔政的模範。

  尤其是楊士奇,不僅文才出眾,更是台閣體詩文的創造者,踐行者,發揚者之一。

  是當時大明文壇的定鼎人物之一。

  這樣一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將自己的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大明的朝廷,輔佐了四代帝王,為老朱家的王朝能夠延續二百多年,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就是這樣一個功臣,最後卻倒在了,自己的兒子操縱茶馬交易上。

  若是以功績論成敗的話,楊士奇的一生算是成功的、幸運的。

  可若是以名節論英雄的話,他卻是失敗的,悲慘的。

  辛勞一生奮鬥一生的名譽,卻毀在兒子的一時貪念之上。

  李天雖然不清楚三楊的最後的功績,也不知道原本曆史上楊士奇的結局。

  可是他對楊士奇的能力和開明的眼光都是非常欣賞的,對他擔任首輔也是非常信任的。

  可以說他當皇帝能當得這麽輕鬆,每天能有大把的時間,去研究東西,去處理其他的事情。

  楊士奇等人的輔助是至關重要的。

  若楊道操縱茶馬交易,僅僅是賺點小錢享受享受,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做不知道,就算了。

  可是他要是真的在賺錢的同時,還幫助異族的人員潛入中原竊取情報,那就算是李天想要饒了他都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他才在劉綱將這件事講出來之前就打斷了他的話。

  劉綱突然被李天粗暴的打斷了自己的話,並沒感到意外,隻不過讓他不解的事情是。

  一般皇帝在聽說臣子居然通敵賣國的事情之後,都是震驚加憤怒,可是李天卻並不是這服表情。

  他表現出的隻是糾結和惋惜。

  劉綱腦子極快的轉動,不到片刻就猜出了其中緣由,曆史上也不乏,皇帝器重某個大臣,即便知道他貪腐成性依然嬌寵放縱之事。

  就比如清朝乾隆年紀的和珅。

  說乾隆不知道和珅貪財嗎,以乾隆那麽聰明,一輩子寫四萬多首詩的腦袋瓜,怎麽可能不知道。

  就是因為和珅是個能臣,是個能幫他分憂解難的人,所以乾隆才一直放縱他,臨死都沒將他怎麽樣。

  劉綱也很快理解了李天此時的心情,但他此時已經離死不遠了,根本就沒什麽好怕的了。

  詭異的嗬嗬一笑之後,接著說到,

  “陛下,您難道真的不想知道,阿古拉等人進入中原到底是為了什麽嗎,他們又是受到了什麽人的指派嗎!”

  草原之事,在李天看來隻不過癬疥之疾,不足為慮,待新軍一成,整個天下都將再無大明敵手,即便草原此時有所異動,隻要中原穩定,大局就不會動搖。

  見劉綱依然不停嘴,李天剛想讓人將他拉下去。

  但他卻突然想到了一個新的可能,頓時有了新主意。

  半閉著雙目,淡定的說到,

  “嗯,朕突然來了興趣,你不妨說說看!”

  李天這突然的轉變,讓劉綱有點猝不及防,心裏不斷的盤算著李天的打算,口中卻如實說到,

  “陛下應當知道,先帝五次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什麽吧!”

  “朕當然知曉,不過就是清淨邊關,剿滅北元殘餘勢力而已。”

  “嗬嗬,陛下既然知曉此事,可否知道,先帝雖然五次北伐幾乎都可以稱之為大獲全勝,每次都能斬殺不少的北元殘部。

  可大明真正的敵人並未被殺死,甚至現在還活的好好的。”

  聽到他這麽說,李天頓時來了興趣,挺直了身子直言道,

  “你是指,阿魯台這個家夥”

  劉綱點了點頭道,

  “沒錯,就是他!陛下可能知道,阿魯台本是阿蘇特部人。

  可陛下是否知道阿蘇特部其實並不是原生蒙古人,而是擁有波斯血統的蒙古人!”

  聽到這裏,李天更加的感興趣了,他先前在了解蒙古諸部落的時候也曾了解過阿魯台這個人。

  但也隻是從阿魯台的做過的是事件從側麵了解過一點,對他這個人的性格出身等方麵的了解其實並不多。

  這也並不怪,明朝的記錄不完整,而是這個時代的局限性就是如此。

  但劉綱不同,錦衣衛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情報機構,他身為錦衣衛的指揮使一把手,也算得上是一個搞情報的老祖宗級別的人物了。

  他了解一個人,是不會局限於這個人做過什麽,即將要做什麽的,而是連他的祖宗八輩都要查的一清二楚。

  在他被朝廷通緝,他也不是沒想到,要去漠北投靠阿魯台。

  以他掌握大明錦衣衛這麽多年,搜集了無數大明朝廷重臣的隱秘,如實用這些來幫助蒙古,一定會受到阿魯台的重用的。

  隻不過,他已經習慣了中原的錦衣玉食,不可能忍受了每天風餐露宿的生活,所以這件事也就淡了下來。

  但他在先前搜集情報的時候,還是收集到了不少有關阿魯台的消息。

  “嗬嗬,這個消息倒是新鮮,一個波斯後裔,居然然成了北元的太師,統領北元這麽多年,這些蒙古人也真是夠淳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