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上九下五,洞中見井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3      字數:2110
  吳大誌說話之間,收回了向上的目光,繼而走到平台邊緣,打燈探視起V形溝的溝底來。

  這個平台上是比較幹淨的,但是溝底,就不那麽幹淨了,至少有一些碎石渣子。

  而且,四邊的四條V形溝的溝底,都有碎石渣子。

  “你們看。”吳大誌接著說道,“這處風水之地,應該也是出現了問題,頂部的狀態改變過。”

  吳奪一聽,“這是崩落了?”

  “應該是。”吳大誌用手電筒的光掃了掃碎石渣子,“而且在崩落之後,這裏應該是打掃過的,不然不可能隻有這麽點兒碎石,而且隻有渣子,沒有大塊。”

  權浩然點點頭,“看來我剛才說的不對,這裏的頂部,本來應該也是一個風水勝境,但在修整完底部之後,頂部卻出現了崩落,就是不知······”

  吳大誌接口,“這裏的崩落,和小溶洞的石乳停滴,應該是同時的,就是原因尚且不明而已。”

  “不會是當年出現了地震吧?”吳奪突發奇想,“隻不過不嚴重,卻讓這兩處地方出現了改變。”

  “有可能。也可能是別的地質原因,總之這裏當年出現了地質變化,甚至環水山一帶整體都出現了變動。”吳大誌說著,又抬頭看了看頂部。

  “勾踐遷都,不會也有這方麵的原因吧?這可不是小事,可能不止讓獨山大塚被棄用。”吳奪又道。

  勾踐向北遷都,用曆史思維來看,應該是為了進一步稱霸中原。不過,為自己建造了多年的王陵,突然出現這麽重大的問題,要說對他的心理一點兒影響都沒有,似乎也不太可能。

  “或許吧。”吳大誌又抬手指了指頂部,“我想,原先這上麵的石筍,應該也是和小溶洞的石筍一樣,但是頂部出現了碎裂崩落,就崩成這個樣子了,還有那些凹坑,應該也是頂部碎裂崩落導致的。”

  這個時候,化肥也抬頭看著“石筍”,好像很失望的樣子。

  “你們看化肥。”吳奪說道,“看來,上頭原先真是那種石筍,而且也應該有石乳滴下!化肥這貨,之前怪不得直接就跑上了向上的石階,原來還是想著‘吃奶’啊!”

  眾人不禁都笑了笑。

  化肥在大家的笑聲中,又變成了蛋腚的狀態,不再抬頭上望。

  吳大誌連連點頭,又指了指V形溝,“對,為什麽要在平台四周挖溝?應該是匯集石乳用的!”

  “這裏,毀的比小溶洞更徹底,小溶洞隻是石乳停滴,這裏不僅停滴,直接碎裂崩落,連原貌都沒了。”權浩然說道。

  “但是那‘天階’,好像沒有變化,應該是原貌。”葛亮接了一句。

  大家都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一方麵,“天階”的狀態的確更為自然,沒有半分碎裂過的感覺;另一方麵,從下麵到上麵的九轉石階,應該也是為了和“天階”呼應。

  “我猜,凹坑之前的狀貌,很可能有天然的紋理裂隙,要不然不會崩落出凹坑。”葛亮又道。

  “或許所有的紋理,能暗合天象。”吳大誌緩緩點頭,“修了九轉石階,呼應天階,也有點兒登天的意思。”

  大家又都點了點頭。

  “那,這裏就沒有必要繼續待了。”吳奪看了看正在錄像和拍照的寧霜和梅小梅,“等她們拍完,咱就走?”

  “嗯。”吳大誌又唏噓了一句,“盛極必衰啊。風水寶地的改變,又何嚐不是當時越國的一個預兆呢?”

  “是啊!”權浩然也歎了一句,“越國在春秋末期稱霸,勾踐成就了越國最強盛的時期,但是在勾踐之後,越國一步步走向了衰亡。”

  ······

  眾人沿著石階下行回返,又回到了拆掉“青銅輪盤”的圓洞麵前。接下來,就要走下行台階了。

  “肥哥,往下走,沒什麽危險吧?”吳奪又先問了一句化肥。

  因為“青銅輪盤”的防護,總讓人覺得不踏實。

  “嚏!”化肥發出聲音,又是直接向前走去。

  不過這次它走到石階邊,卻又停住了。

  因為這下行的石階,比上行的石階可高多了,每階足有一尺高,它或許能勉強下去,但樣子可能會很狼狽。

  吳奪笑著上前,抱起了化肥,想想又放下了,而後將裝進了背包背著前行。這台階確實比較高,抱著化肥下行,遮擋視線,也不怎麽便利。

  下行的石階不僅每階比較高,而且一直向下很長一段,才出現了“中轉站”。

  這個“中轉站”是一間不大的石室,通道就此轉向,不過變成了沒有石階的平行通道。

  眾人過了石室,繼續前行。

  吳奪一路上默默豎著,一共經過了五處石室“中轉站”,而在“中轉”之後,有三次是平行通道,有兩次仍有下行的石階。

  上行是“九轉”,下行是“五轉”。

  乾坤相應,合數九五。

  “數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巔,具鼎盛之勢······”

  所謂九五之尊。

  而最後一道下行台階走完之後,他們來到了一個洞口前。

  洞口也是半圓形,高約三米,和下行台階之間,沒什麽溝之類的,就是一處平底,可以直接進洞。

  這是一個不太規則的石洞,仿佛隻是根據天然的樣貌簡單整修。

  洞內可比洞口要大多了。

  洞頂雖然高低不平,但是最低點離洞底也得七八米。

  而洞底的形狀有點兒像個葫蘆,最窄的“亞腰”處,也有五米多寬,葫蘆“大肚”的最大直徑,在二十米開外;“小肚”的最大直徑,也在十米左右,。

  走進洞口,先到的是“葫蘆”的“大肚”,這裏沒什麽特別之處,隻是地麵修整的比較平。

  穿過“亞腰”,在“葫蘆”的“小肚”地麵上,又出現了一口“井”!

  “又是井?”吳奪低聲嘟囔了一句,便和眾人一起圍了上去。

  這口“井”沒有井台,隻是地麵上一個直徑四米左右的圓洞,洞緣略有凸起的弧度而已。

  吳奪之所以脫口喊出“井”,是因為明顯感覺到了濕氣,也好似聽到了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