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開封偽書,蘇州做舊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2      字數:2182
  這件行草書法立軸,若是康裏巎巎的真跡,價值上肯定不低。雖然同標準真跡找不到準確的參照,但是吳奪琢磨著,如果上大拍,過百萬起碼沒問題。

  但如果是高仿,雖然很精到,但實際價值撐死了幾千塊,這還得有人願意買。

  除非是名人仿名人。比如張大千仿石濤的畫,同樣很值錢。

  但是這幅書法,就算能斷定為高仿,卻也難斷定到底是誰仿的。

  吳奪或許能“聽”出來,但隻有他自己知道沒用,想倒手一樣沒市場。

  吳奪實際上是挺喜歡這幅字的。

  首先這首詩的作者是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能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王安石並駕齊驅的人物。

  再者這首詩是《寄孫正之》,是誇人的,誇得還挺高端:“能舉丘山惟筆力,可摩雲日是風標”。這個掛著看,還是挺舒心的。

  最後吳奪打定主意,就算這幅作品不是康裏巎巎的真跡,如果能滿足兩個條件,就拿下。

  一個條件是聽到的仿寫之人有點兒名氣,另一個條件是價錢合適。

  不過,這是吳奪心裏盤算的條件,還有一個現實條件是,得這位老者不買,吳奪才有上手的機會。

  結果,這位老者此時開口對攤主說道,“這麽多人圍觀,不合適談價,要不咱們找個安靜的地方?”

  攤主的態度依然很謙恭很和善,但是嘴裏的話卻是另外一個意思,“老先生,這樣的好東西,我也是費了大力氣得來的,不怕人多,不怕鑒賞,來路更是沒問題。”

  老者想了想,“人多未必都是真想買的,看熱鬧的多。”

  攤主應道,“沒事兒老先生,就這裏談吧。”

  吳奪暗忖,攤主不想和老者私下談,應該是因為現在正是交易的“早高峰”,想這時候在市場裏多曝光一會兒;而這幅書法,可能是他今天攤子上的東西裏的重頭。

  如果和老者私下去談,那就得暫時收起來,萬一老者磨磨嘰嘰浪費半天時間不買,過了“早高峰”,真正的買主都走了,剩下一些逛燈的,那就不上算了。

  一個人堅決不堅決,不能隻看態度;怒聲粗氣不一定堅持己見,謙恭和善也未必輕易改變主意。這個攤主,現在是鐵定不和老者私談了。

  老者也看明白了,“行,那就請個價兒?”

  攤主抬抬手,伸出了一個巴掌。

  “五千?”老者笑嗬嗬。

  “怎麽可能這麽低?”

  “五萬?”

  “您老和我開玩笑了。”攤主就是不直接說。

  本來笑嗬嗬的老者變成了大笑,話風卻轉,“哎呀,是我膚淺了,這麽好的東西,怕是五百萬也不會賣啊!”

  說罷抬手示意,“我要撤手了,你收好。”

  這是放棄了。

  看了半天,肯定是有想買的意思,結果卻因為談價問題,先後兩個讓他極不舒服的疙瘩,導致了放棄。

  說走就走。

  “哎,老先生,古玩行裏,談價總得有幾個來回吧?”攤主還喊了一聲,老者卻不帶回頭的。

  吳奪在圍觀眾人還愣神的時候,就接手了,“再勞煩你一會兒,我也看看。”

  攤主便就點點頭,和吳奪兩人一起又拉開了卷軸。

  寧霜他們三個也一直沒走,見吳奪上手了,便又圍到了吳奪身邊。

  吳奪剛才跟著老者已經看得七七八八了,這會兒上手,主要就是聽。

  結果,雖然沒有聽到是出自何人之手,但是基本內容卻也了然了。

  這幅書法本身,是明代後期仿寫的。

  在明代後期,書畫作偽已經到了一個非常繁榮的境地。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喜歡收藏書畫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以不乏錢財的商賈為代表。

  在這種條件下,作偽名人書畫來牟取暴利,便逐漸形成了一個產業。

  著名的“蘇州片”,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

  而且在明代後期,書畫作偽也不止於蘇州。

  元代距離明代比較近,“樣本”相對較多。所以在當時,僅僅是作偽元代名家書畫的大大小小的作坊,也僅僅是在江浙地區,就多達數百家!

  而這幅書法的仿寫之人,卻是出自開封。

  “蘇州片”之中,畫比書法多;而明代後期的開封,也出現了一批人,主要偽造唐宋元時期的名家書法。

  什麽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宋代的蘇黃米蔡······而元代被高仿最多的書法家,主要就是趙孟頫、鮮於樞、康裏巎巎這三個人。

  開封的這一批人,其中有一部分書法造詣不低,而且模仿能力極強;既然能形成一個產業,也可見一斑。

  而“開封書”與“蘇州片”相比,最大的差距並不是書法本身,而是做舊水平。

  根據一些記載,開封地區偽造名家書法,筆墨形神兼備的並不鮮見;但做舊卻不太自然,技術含量相對偏低,容易被識別。

  但是呢,這一幅高仿康裏巎巎的書法,卻又有一些“波折”。

  當時偽造出來之後,並不是在開封當地做舊的,而後又經過了蘇州欽家的做舊!

  蘇州專諸巷欽家,在“蘇州片”的作偽大軍中,名聲極響,號稱“欽家樣”。當然了,這肯定是惡名。

  欽家父子兄弟全部上陣,分工協作,偽造宋元以來的名家書畫,涉及的名家多達數十人,而且巨幅長卷、短幅小條,等等形式都有。

  這幅康裏巎巎的書法偽作,出自開封之人;但是裝裱和做舊,卻又經過了蘇州欽家。

  至於為什麽會有如此經曆,吳奪沒有聽到,不過大致推斷一下;有可能是有人“訂製”,對仿寫書法很滿意,又怕開封裝裱和做舊水平不行,便送到了蘇州欽家“二次加工”。

  其實,即便當時就是開封做舊,這個“不太自然”的問題如今也不會存在了,因為從明代後期到現在,又過去了幾百年,已經靠時間來解決了。

  所以,這幅作品的真偽鑒定難度確實很大。

  這幅書法作品的裝裱,吳奪也聽全了,共有三次。

  第一次裝裱,便是仿寫之後,裝裱和做舊是送到了蘇州欽家一並進行的。

  而第二次裝裱,是在清中期。

  第三次裝裱,則是在民國初期,也就是現在的裝裱。

  後兩次裝裱,吳奪隻聽到了時間,原因和地點都沒有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