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地下河的關聯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2      字數:2152
  張可農哈哈一笑,“好。東西是先放我這裏還是你拿著?”

  “你這裏有保險櫃,先放你這裏吧。拿著去別再掉井裏。”

  “行。”

  這處鎖龍井距離張可農的店鋪也不算遠,一裏多地,兩人走著就過去了。

  鎖龍井在一條街的西頭,再往西就是一個小公園的東牆,公園東牆和鎖龍井之間還有一座假山。

  吳奪遠遠就看到了兩根粗大的石柱豎立在井邊,每根石柱上都拴了一條鐵鏈。

  鐵鏈在井口以上的部分,居然刷了油漆,張可農解釋說這是鎮上的“保護措施”。

  鎖龍井還有附屬結構,是個四方形的井池,邊長約有五米,深度一米左右。井池的四個邊上,各有一處台階可以下去。

  井口位於方形井池的中央,直徑約有兩米,砌有大約兩尺高的井台。

  兩根鐵鏈是從井台底部的孔洞中穿下去的。鐵鏈也有一部分在井池橫臥。

  井台上部,還架了一個轆轤,帶著井繩和掛鉤。這一套顯然是現代的東西,張可農介紹說是鎮上為了方便居民打水安裝的。

  在井台外側,還上了一塊銅牌,上麵有字:深井危險,取水小心。

  “這口古井保護得很不錯啊!”吳奪下到井池,來到了井口邊。

  探頭往下一看,井挺深,水麵距離井口,估摸著少說也得十米的高度。

  “對,關鍵是水質好啊。”張可農應道,“家家都有自來水,但每天早晨還是有很多人來打水,現在是過了點了。”

  “不過,我看這石柱的雕刻,未必能到明代,像是清中的風格。”吳奪剛才看過石柱,石柱底部和頂部,都浮雕了一些祥瑞紋飾,中間一段則是光麵。

  “厲害!真是好眼力啊!這個我可沒跟你提。”張可農解釋,“井是明代的古井,原來也是鎖龍井,但是據說在乾隆晚期啊,換過鐵鏈;而且原先固定鐵鏈的,是兩個大石墩子,乾隆晚期卻改用了兩根石柱。”

  吳奪點點頭,又看看四下,低聲問道,“除了你撈上來過一件東西,有沒有聽說別的?”

  “這還真沒有,我這個怕也是太湊巧了。”張可農看了看吳奪,“我說小吳兄弟,你要是喜歡別抹不開麵子啊,說了搭給你就搭給你。”

  “你誤會了,我是對這井感興趣。”吳奪想了想,“那在你們鹹集鎮,還有過什麽傳說麽?”

  “這可就多了,知道為什麽叫鹹集鎮麽?因為靠著會稽山不遠啊,蘭亭序裏頭不是有‘少長鹹集群賢畢至’嘛!”張可農介紹,“名字就是從這裏來的。”

  “越州的名人掌故是不少。”吳奪點點頭,“關於戰國時期的傳說呢?”

  “這就沒聽說了,太久遠了。”

  “那這處鎖龍井在明清兩朝還有什麽傳說?”

  ······

  吳奪又問了一會兒,但也沒有什麽太有效的信息。

  “辛苦了老張,走,回去我把筆筒取了,結賬。”

  “這話說的,辛苦什麽?中午別著急走,我再安排你一頓。”

  “不是跟你客氣,我待會兒真有事兒。”

  “那行,有空聯係我。”張可農也沒繼續邀請。

  “好。你別忘了我跟你說的,抽空上報鳳紋管形器的事兒。”

  “忘不了,明後天我得空就辦。”

  吳奪和張可農回到了五金店,一手轉賬,一手取貨,完事兒便告辭了。

  張可農這店,是一邊經營著,一邊打著轉讓廣告;吳奪走後,他便留在了店裏。

  吳奪走了一段路,掏出手機給吳大誌打電話,結果他們剛到鎖龍井附近,和吳奪離開就差了那麽一會兒。

  吳奪再度返回鎖龍井。

  碰頭後,吳奪簡單對他們介紹了一番自己了解到的情況。

  剛說完,就見兩個戴紅袖箍的大媽過來了,上前盤問他們六個人是來幹嘛的,都是一臉警惕的樣子。

  沒等有人回應,一個大媽又說,鎮上的人都來這井打水,你們要是汙染了水質,責任可就大了!

  表情十分嚴肅,好像要偵破一宗井水投毒案似的。

  “我們是來越州旅遊的,聽說鹹集鎮的鎖龍井是有名的古井,所以慕名來參觀一下。”

  吳大誌非常擅長和大媽交流,簡單介紹了前因後果之後,又和兩位大媽進一步聊了一會兒,兩位大媽最後居然如導遊一般還給介紹了一番鎖龍井。

  兩位大媽是居委會“幹部”,所以她們還從科學角度說了說。根據她們的介紹,鎖龍井下方,應該有地下河;而地下河可能是地下泉水匯聚,所以水質非常好。

  她們的話啟發了吳大誌,不是地下河的啟發,這個早就知道了;而是鎖龍井下方的地下河的走向,可以請地質和水文專家來勘查研究。

  離開鎖龍井之後,吳大誌說要去小公園走走,讓大家也可以分散走走,看還能不能打聽到什麽有效信息。

  吳大誌去小公園,主要是因為看到小公園裏有一座小山,山頂還有個涼亭;他想到山頂去,看看周邊的風水。

  那件鳳紋管形器從古墓中來,古墓會不會在周邊的地下深處?

  不過很遺憾,周邊的風水,在陰宅方麵,沒什麽特別之處。

  ······

  中午六人就一起返回了,午飯之後,在別墅裏簡單開了個小會,總結了一番鎖龍井的線索。

  鎖龍井關聯地下河,地下河關聯古墓或者什麽特別的地下建築,這處“古墓“雖然未必能和揚州鼎的秘藏之地有所關聯,但大家一致認為還是有必要搞清楚。

  既然發現鳳紋管形器了,這事兒也不會白幹,起碼有可能導致一個考古發現。運氣好的話,就算沒有揚州鼎秘藏之地的線索,也可能有什麽啟發。

  吳大誌給龐統打電話之前,吳奪說了讓張可農的上交鳳紋管形器的事兒。

  這事兒,張可農的確有一定的“功勞”。吳奪建議,最後若能順利找到揚州鼎,讓特調局根據上交玉器和匯總線索的行為,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吳大誌表示讚成,“龐局應該也會同意的。而且,如此一來,等同特調局從越州相關部門得到線索,可以宣稱是根據這個線索進行的考古項目,實際進行尋鼎的秘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