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銅鏡八字,雙鼎乍現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9-05 23:21      字數:2178
  大家此時都不由回身,先看向獬豸消失之處,而後延伸打量。

  偌大的“石林”空間中,哪裏還有什麽獬豸的影子?

  “這個幻象也太特麽牛逼了!”梅小梅不由自主叫了一聲,而後不由咧了咧嘴,這句話好像有點兒粗。

  吳大誌笑了笑,拿起了落在青銅台上的東西。

  這東西是一麵銅鏡。

  圓的。

  不大,直徑在十二厘米左右。鏡麵光滑,依然可以照人,而且還挺清晰,吳大誌的黑白混雜的胡茬根根可見。

  背麵有鈕,也有紋飾。

  鏡鈕,正是立體的獬豸形象。

  仿若剛才獬豸幻象的微縮雕塑版。

  紋飾,則是戰國時期常見的雲紋。

  而在雲紋之中,還環繞狀鑄有八個字。

  大家隨後便圍在了青銅台邊,一起看這麵銅鏡。

  吳大誌盯著這八個字,也費了一會兒工夫。

  因為除了認字,還得確定首字以及讀取順序。

  最終確定,這八個字應該這麽讀:麵之無赧,其下一尺。

  認出了字,厘清了這是一句話,意思就不難理解了:如果麵對突然出現的獬豸,沒有羞愧惶恐之意,那麽就去關注獬豸下方一尺的地方吧!

  獬豸代表了公平正義,這句話多少有點兒潛在的含義:你們來取鼎,應該捫心自問,能不能當得起取鼎之任,取鼎之後會不會以之謀私?

  兩個“小分隊”合二為一,花活兒是多;都到這一步了,還玩一把3D投影,拷問下後來人的良心。

  實事求是,行動組是為國取鼎,肯定無赧。

  “其下一尺······”吳奪扭頭看向石室,“剛才獬豸出現在石室中間,豈不是還要挖地?”

  而正在此時,化肥也站在了石室中間,用一隻前爪做了個下挖的動作。

  不過這貨隻是做動作,爪尖輕輕觸碰到了地麵,出工不出力。

  吳大誌抬抬手,“走吧,先進去看看。”

  之前因為獬豸幻象,大家都沒有進入石室,而且這其實是三間石室合一、門卻隻有一處,所以大家對石室內的情況還沒看清楚呢。

  進入石室之後,果然是三間的麵積。作長方形,長約十八米,寬約七米。

  地麵、四壁,室頂,都很平整。

  隻是偌大的石室內空空如也。

  眾人又分頭細看了一番,確實也沒發現什麽。

  看來,唯有挖地。

  石室內的地麵也是土石混雜的結構,挖起來是有點兒費勁的。

  好在隻是“其下一尺”。

  戰國時期的“尺”,全國並沒有統一,不過一尺基本上都在二十多厘米,比現在的三十三厘米要短不少。

  這活兒還是吳奪和葛亮這兩個壯勞力幹的。

  他們先圈定了半米見方的區域下挖。

  果然,下挖二十多厘米之後,露出了一塊石板。

  不過隻是露出了石板的一部分,這石板的大小不止半米見方。

  擴大。

  石板全部露了出來,隻是比原先的半米見方略大,邊長大概有個八十厘米。

  石板不厚,很快被掀開了。

  石板的下方,居然又出現了灰色粉末!

  灰色粉末盛放在一個喇叭口的青銅容器中。

  確切地說,這不是一個青銅容器,就是一個露出地麵的喇叭口,喇叭口插在地下,四周也是平整的。

  灰色的粉末高高堆起,在喇叭口上如同一個小山丘。

  這就是石板之下的全部。

  “還要點火?”吳奪有點兒哭笑不得的感覺了,“這兩個小分隊的頭兒,是不是都是‘火藥’發燒友啊?”

  這是句玩笑話,這裏的灰色粉末並不是火藥,而且戰國時期也沒有真正的火藥,多是煉丹之人的“誤爆”。不過這種灰色粉末也確實能讓人聯想到火藥。

  而且曆經兩千年,居然還能夠點燃!

  “應該是要點的。”吳大誌想了想,“危險是不會有了,點吧,靜觀其變。”

  喇叭口裏的灰色粉末,比之前的四種灰色粉末顏色都要更深,配比應該不一樣。

  而在點燃之後,和之前的四種灰色粉末的效果也不一樣,這次竟然爆出了星星點點的火花。

  火花隨著灰色粉末的燃燒下落,最後消失不見了。

  眾人站在石室中,靜待變化出現。

  足足過了十分鍾,石室之中還是沒有任何動靜。

  “難不是藏在這間石室裏?”吳奪輕輕嘟囔了一句。

  話音剛落,眾人便聽到了一陣細碎的聲音響起。

  聲音來自最裏側的那麵長長的牆壁,長約十八米的整麵牆壁,好像都在響。

  聲音越來越大,但是並不清脆。

  又過了好一陣兒,隨著類似流沙的聲音響起,牆壁仿佛變形了······

  接著,整麵牆壁垮了,竟如同沙子一般開始向後滑落!

  牆壁變成了“沙子”向後滑落,最後成了厚厚的一層,鋪在了地上。

  牆壁之後的空間露了出來。

  又是一個和眼下三間合一的石室差不多大小的石室出現!

  也是長方形,有四根石柱支撐。

  而在石室左、中、右的位置,各有一座石台!

  石台作梯形,底邊約有兩米,頂邊約有一米半,高約一米。

  左邊的石台和右邊的石台最引人注目,因為上麵各有一隻鼎!

  雙鼎!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你就這樣出現······

  兩隻鼎的大小和基本形製一致,高度都在一米五左右,腹徑在一米二左右,都是三足,都是雙耳。

  區別在於鼎腹的紋飾不同,更明顯的是皮殼和鏽色的不同。

  左側的一隻鼎,鼎身帶著一層均勻的紅色鏽跡,並不厚,也影響不了觀察紋飾,但是顏色紅豔似火,仿佛這隻鼎都要燃燒起來一般,鼎腹的紋飾也由此顯得格外靈動。

  右側的一隻鼎,鼎身卻是一層黑漆古皮殼,黑而勻,閃閃亮,好似剛刷了黑油漆一般,甚至有一種玉質感,給人簇新的感覺。這使得鼎腹的紋飾如同浮雕,清晰細膩。

  很顯然,左側的,應該是陽火荊州鼎;右側的,應該是陽水兗州鼎。

  “太美了!”吳奪忍不住嘖嘖讚歎。

  實則九鼎都很美,但是這兩隻鼎,是目前所見之鼎中最具視覺衝擊力的。當然,這也和雙鼎同時並放一處有關係。

  眾人的感覺和吳奪差不多,一時之間沉醉其中。

  注意力自動忽略了中間的那座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