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鐵線描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2-19 21:02      字數:2217
  接下來,他們便分頭逛了起來。

  不要說漏兒了,就這麽溜達著看,值得上手的東西都不多。

  吳奪逛了十幾分鍾,好容易看中了一件東西,但是卻因為晚了一步,有人先上手了。

  這東西是一件青花大筒瓶。

  筒瓶又叫象腿瓶,大致像個筒子,口大微撇,頸部偏直,溜肩長腹。

  這個筒瓶是康熙民窯的東西,畫片是山水,總體還是不錯的。

  可是因為大,也比較引人注目,吳奪看到的時候,有位老者正拿在手上看呢。

  最後老者還買了。

  雖然不算什麽漏兒,隻是比行價略低一點兒,但是碰上個這樣的真品,在如今的古玩市場裏,其實就挺不容易了。

  寧霜笑了笑,“我現在逛市場,都是先做好了啥都買不著的準備,一旦碰上好東西,那就是驚喜。”

  吳奪點點頭,“其實要沒有眼下的事兒,收不收東西的,逛也是一種樂趣。”

  “放輕鬆。實在不行,最後上報,咱們也算盡力了。”

  “上報也不是那麽好說的,咱總不能和盤托出吧?怎麽就能認定那裏頭有那啥呢?”吳奪說著,又擺了擺手,“在這兒,還是別提這事兒了。”

  “嗯。你說得對。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

  “我現在跟爺爺學會了,遇上難事兒,不妨先沉一沉。”

  “對了,你要是嫌那個‘馬踏飛燕’太沉,不如要二等獎的筆筒。”寧霜就此轉了話題。

  “那個筆筒是機雕的,看著雕工太死板,擺著看也不舒服啊。”

  兩人一邊聊一邊繼續往前逛。

  不久之後,吳奪倒是又發現了一件東西,而且也上手了,但最終因為價錢問題沒有拿下。

  這是一件北宋越窯的青釉粉盒,品相還是不錯的。

  別看年份久,但這東西不算稀罕,因為宋代的粉盒生產量很大。在宋代,男人也是用粉盒的。

  其實不光是宋代,曆史上很多朝代,男人都是要傅粉化妝的。而且有些朝代,男子還流行濃妝,稍微有點兒身份的人,你要是不化妝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從唐代開始,陶瓷粉盒的生產量就開始加大;到了宋代,粉盒就很普及了。像越窯這樣“大”窯口,生產的青釉粉盒那是要銷往全國各地的。而且粉盒器型小,相對易於保存,所以才說不算稀罕東西。

  綜合來看,這粉盒的市場行情,十萬左右是比較合理的估價。但是,攤主叫得太高了,一口一個北宋的,而且最低二十萬一分都不讓。

  這吳奪肯定不能買啊。

  古玩市場裏,不是沒有老東西,不是沒有真東西;但是就像這件北宋的越窯青釉粉盒,夠真夠老,一樣沒法買。

  不過,也正是在這個攤子上,粉盒沒法買,吳奪卻又看到了一件青花香爐。

  確切地說,是吳奪和寧霜幾乎同時看到的。

  這件青花香爐,不像粉盒那樣放在錦盒裏擺在攤主眼前,而是擺在一個不起眼的邊緣。

  很顯然,攤主並不重視。

  攤主是個四十歲左右的男子,長相有點兒“冷”。他這個攤子主要就是瓷器,同時他也不是一個人守攤,旁邊還有個小夥子,嘴上叫攤主叫叔。

  吳奪拿過了這個青花香爐,而後又和寧霜一起蹲在了攤子前,兩人一起看了起來。

  這是個缽式爐,圓口鼓腹,帶三足,

  爐內白釉,青花紋飾主要在爐外,枝葉花卉,畫得挺滿。

  不過,這畫片看著挺滿,花卉和枝葉,卻沒有一處平塗的情況,仔細一看,本該平塗的地方,是劃了細線來填滿的。

  這容易給人一種偷工減料的感覺。但是呢,這種細線所導致的效果,卻也有一種特殊的美感。

  這種手法,叫做鐵線描。

  最開始出現在明晚期,當時青花鈷料欠缺,就用這種辦法來節省鈷料。

  後來,居然變成了一種紋飾風格。特別是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挺喜歡,所以雍正朝的不少青花瓷器上,也用了鐵線描的手法。

  這件鐵線描青花三足爐上沒有款兒,不過吳奪和寧霜一致認為,這是明代萬曆朝的東西。

  萬曆民窯的精品。

  因為雖然用了鐵線描,但是畫工上佳;鐵線描的效果,遠看“全藍”,近看鐵線描得挺有章法,不出邊,不雜亂。

  這件青花三足爐,攤主不重視,但眼下的市場價值,其實比他很重視的越窯粉盒低不了太多,幾萬是值的。

  “老板,這件什麽價兒?”看完之後,吳奪開口問價。

  “給兩萬塊錢吧!”攤主應道。

  “這麽貴?”吳奪皺了皺眉,“老板,剛才那件越窯粉盒,我說明代的,你非說北宋的,我也不爭了。但這件青花香爐,我看是晚清仿雍正。晚清民窯,兩萬太高了吧?”

  剛才吳奪為了講價,把北宋的越窯青釉粉盒說成了明代的,但是攤主咬定就是北宋。

  確實是北宋,他咬得沒錯。

  但這件青花三足爐,攤主報這個價兒,那就肯定是看錯了。所以吳奪在砍價的時候加了點兒“技術含量”。

  攤主聽了吳奪說的,一直比較“冷”的臉上,居然有了點兒笑意,“小兄弟有眼力。剛才的粉盒,你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吧?你還別嫌我價兒高,這件粉盒,不出三年,行情就能翻一個跟頭。”

  “粉盒咱不提了,這件兩萬屬實高了。”吳奪接口道。

  “那你給個價兒吧!”

  “兩千。”吳奪也不客氣。

  “就照你說的,晚清仿雍正,這個畫工不弱,你這價兒也差著事兒呢!”

  ······

  兩人一來二去,最後成交的價格是五千塊。攤主既然沒看懂,報兩萬顯然是虛價,他又“承認”了吳奪的說法,所以吳奪最後就卡著“晚清”的行情來了。攤主還真是這麽認為的。

  幾千拿下幾萬的東西,肯定算是漏兒。

  逛了半天,就撿了這麽一個漏兒。而且在吳奪眼裏,隻能算小漏兒。

  還別小看這個小漏兒,他們四個人到最後,也就這麽一個小漏兒。

  午飯肯定得吳奪請客。當然,請客這個說法,就是個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