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八大山人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0-11-26 15:25      字數:2265
  梁啟明眉頭深蹙,一時不語。

  吳奪就此滅了煙,“梁總,這裏說話不便,我也得懂點兒規矩。不好意思了,我先進去了。”

  “好,多謝。”梁啟明沒有再多問,點點頭。吳奪走後,他獨自又抽了一會兒煙。

  吳奪回到房間,走到了胡允德身邊。

  “你完事兒了?”胡允德的手裏,拿著一幅鏡心。

  “對,時間緊,我自作主張收了一幅。”

  “你辦事,我放心。已經收了那就回頭再說。”胡允德輕輕抖動了手裏的鏡心,“最後看完這個,咱們就提前收工,下午不用看了。”

  鏡心,也叫托片,是最簡單的裝裱形式,就是在畫後托裱一層宣紙即可。

  不過,這幅鏡心,稍微複雜一點兒,因為是雙挖扇麵。

  所謂雙挖,簡單來說,就是一幅裝裱,兩塊獨立作品。不過,一般采用雙挖裝裱的,兩塊作品雖然彼此獨立,但是往往“內連”,要麽是一個作者,要麽是年份題材相近。

  這幅鏡心之上,裱有兩幅扇麵。

  一幅扇麵上,是鬆芝圖。一幅扇麵上,是鷺荷圖。

  鬆芝圖扇麵上,老鬆高聳,粗幹虯枝;樹下坡石之中,靈芝聚集。風格簡練,大片留白,老鬆和靈芝的對比之間,好似別有韻味。

  鷺荷圖扇麵上,亦是大片留白,一株殘荷,一隻鷺鳥,鷺鳥縮立,白眼看天。殘荷鷺鳥,仿若都已風燭殘年,卻又有別樣的生命力。

  兩幅扇麵,落款都一樣:

  八大山人。

  印章也都一樣:

  屐形印。

  八大山人的這個屐形印,非常經典,廣為書畫藏家所知。八大山人從1683年開始、直到1705年去世,期間常用。

  但是,印文內容不太好說,於是很多人就根據像個木屐叫屐形印。

  形狀像個木屐,也像個牙齒,所以也有人叫齒形印。也不是沒有過解讀,就是沒有形成定論,張大千曾經解讀為“一山人”,吳同曾經解讀為“一仙”,王己千則認為,就是“八大山人”。

  不管是什麽,反正是八大山人的印章。

  吳奪盯著這雙挖扇麵的鏡心看了一會兒,脖子有點兒酸,不由活動了一下。

  從風格和筆墨上來看,確實是八大山人的路子。

  特別是有兩處還挺有神韻。

  一處是落款中的“八”,八大山人後期落款和前期不太一樣,八字成明顯兩點。雖然“八大山人”這個落款是他六十歲時才開始用,但他活了八十歲,還是能分出前期後期。

  一處是鷺鳥斜著看天的白眼。

  八大山人的作品中,“白眼”是很常見的,不管是鳥還是魚。

  白眼看天,充滿倔強桀驁,又好似體現出一種無處安放的孤獨靈魂。

  八大山人的名頭,實在是太大了,是極具個性的一代宗師。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朱元璋十世孫,確切地說,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實際上,朱元璋的子孫後代,都是用金木水火土命名的,所以朱耷的譜名,也不叫朱耷,叫朱統??(àn)。

  正兒八經的皇族後裔。而且,大明亡的時候,他已經成年了。明亡之後,他先是削發為僧,顛沛流離,後來居然又去當了道士。到最後,幹脆與世隔絕了。

  和尚和道士的信仰,那可差得大了去了。

  有人說他的精神就是有點兒失常,這好像是他的種種失常甚至瘋癲之舉,隻是為了保護自己,畢竟是明朝皇室後裔生活在滿清的統治下。

  不管是什麽情況,他的藝術成就,終究是在華夏書畫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濃重一筆。

  他的作品實在是太貴了。

  十年前有的作品就拍出過上億的高價,幾千萬的作品,也是比較常見的。

  這一幅鏡心雙挖扇麵,如果都是真品,就算再往少了估價,怎麽也得是千萬以上的東西。

  所以這一幅,有的人掃到八大山人之後,看都不帶細看的。

  若是八大山人的真品,那還會在這樣的地方、用這樣的方式交易?

  也有人會看上一看,但最終還是放下了。

  胡允德也是最初看過之後,放下了,但是最後無人再看之時,又拿了起來。

  以吳奪在書畫上的眼力,眼下也是判定不了。不過,這兩幅扇麵的紙墨倒是感覺很老。

  這種東西,吳奪還是要靠聽的。不過在聽之前,他問了胡允德一句,“德叔,您怎麽看?”

  “怎麽說呢,感覺有八大山人的味道,但是······”胡允德頓了頓,“這裏頭,有很關鍵的一點。”

  “您說。”

  “這兩幅扇麵,我總感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噢?要是照您的意思,那至少有一幅扇麵不真了?”

  “但我的感覺不一定對啊。”胡允德苦笑著將扇麵遞給吳奪,“反正不看別的了,你拿著好好參詳參詳。”

  吳奪順勢接過,聽了起來。

  這一次,聽的時間比較長。

  聽完之後,吳奪不由又看了看價簽。

  價簽的標價是299萬。

  若是八大山人的真跡,不要說兩幅扇麵,一幅那也是個漏兒。

  但是現在,這兩幅,都不是真跡······

  而且胡允德的感覺是對的,這兩幅仿作,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可即便這種情況,也不能說這兩幅扇麵價值不大。

  因為這兩個仿作之人,和八大山人朱耷,都有密切的關係!

  鬆芝圖扇麵的作者,是塗若愚。

  塗若愚是八大山人改信道教之後的道徒,也是八大山人書畫上的弟子。

  八大山人一開始出家當了和尚,但是三十六歲時,卻又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了南昌城郊的天寧觀開始重建,更名為青雲圃,就此又成了一個道士。

  塗若愚,就是八大山人在青雲圃收的一個道徒,而且在八大山人晚年不再做青雲圃道院住持時,是塗若愚接任住持之位的。

  關於塗若愚,史料記載不多,但是很明確,他“工書善畫”。

  塗若愚為什麽要畫一幅鬆芝圖,吳奪沒有聽到,但是,這上麵的落款和鈐印,卻又是八大山人的真款真印!

  同樣,另一幅鷺荷圖上款印,也是真的。

  而且,鷺荷圖的作者,和八大山人的關係更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