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如此巧合
作者:康泓      更新:2020-07-24 15:44      字數:2236
  於是郭一劈裏啪啦敲著鍵盤這樣寫道:

  ?

  模擬電路實驗課閑來無事,做了一個能夠生成微弱模擬信號的小玩具。

  回到宿舍,徐洋無聊的時候把這個小玩具套在了胳膊上。

  “啊!這是什麽鬼東西,趕緊給我摘下來!‘戳’死我了!”徐洋突然說“戳”,我是一愣。

  怎麽會呢,這就是控製器模擬生成的一段物理脈衝信號啊,電流很微弱,人體根本感受不到的那種。就算是有什麽感覺,那也應該是“麻”,而不應該是“戳”。

  但,徐洋的的確確感受到了“被戳”的感覺。

  苦想良久,我終於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

  是不是控製器生成的信號恰巧和“戳”產生的觸覺信號近似了?

  然後又恰巧以某種方式傳遞給了末梢神經?

  恰巧這種信號能夠通過神經係統傳導最終傳向大腦?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無數次的調整,我最終確立輔助神經係統傳導基本理論的猜想。

  ?

  郭一寫的那叫一個正經。

  雖然一切都是自己通過觀察、通過推演得出來的,但這個時候郭一必須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恰巧,就是最合理的解釋,無巧不成書。

  牛頓不也是恰巧看到了蘋果落地從而提出了萬有引力的猜想嗎?

  火藥不也是煉丹恰巧的副產品嗎?

  還有,青黴素也是恰巧的產物。

  徐洋恰巧感受到了“被戳”的感覺,我猜測合適的信號恰巧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正巧傳給了神經係統和大腦。

  巧了,我這猜測是真的,這也是合理的...吧?

  不管合理不合理,也隻能這樣了。不管誰問,都隻能是巧合。

  反正你查去吧,徐洋確實“被戳”了,而且“被戳”的不輕。

  那天,鬼哭狼嚎的令人側目和遐想的聲音,宿舍樓裏的人可還都如在耳邊,曆曆在目呢。

  徐洋和白妮妮看著郭一寫的這些東西,好像是這麽回事兒。

  隻不過順序好像有些不對,不過順序什麽的應該是無傷大雅的。

  慢慢的,這倆人也從心底裏接受了郭一的這個故事。

  郭一編故事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如果他不想搞科技研究,去寫小說,興許都能吃飽飯。

  這個“恰巧”的故事就講的就合情合理,合規合矩,連當事人都認同了。

  提交完課題資料,郭一隨即開始發微信,給林欣繪聲繪色的講述起這個徐洋恰巧“被戳”的課題故事——要坐實這件事兒,那當然是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啊。

  “如果我以後出名了,這個故事一定會廣為流傳,徐洋,我告訴你,你賺大發了。

  你的‘被戳’造福了全人類啊,世界會銘記你貢獻的,你將永垂不朽,感謝我吧,少年。”

  末了,郭一很是滿意的說道,搞得徐陽頗為鬱悶。

  //

  21世紀最缺的是什麽?是人才!

  21世紀已經過去了兩個十年,迅猛發展的科技與人們更加迅猛發展的渴望與幻想之間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矛盾。

  人們渴望機器能變得更加智能,從而省下自己大部分的工作。

  人們幻想“擬真現實”能夠實現,從而豐富自己的娛樂與認知。

  人們期待能夠戰勝所有疾病,有朝一日能夠太空遨遊。甚至有人幻想能夠瞬間萬裏,能夠永世長存……

  這些有的現實,有的科幻,有的甚至有些玄幻。

  不可否認,人們日益增長的渴望與科技現實的發展不能滿足人們這種渴望之間的矛盾已經隱隱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這麽說的吧?)

  而人才,就是解決這種矛盾最稀缺的戰略資源。

  國內的科技長期被壓製甚至被打壓,各類高端科技組織一直把大陸地區排擠在外,國內的企業甚至連一台高端的光刻機都買不來。

  國內的高校甚至連一些專業設計軟件、數學分析軟件都被禁止使用。

  這個世界從來不是科技自由的世界,而是一個科技霸權的世界。

  為什麽大陸企業被限製購買光刻機,但另一種同樣高精尖的刻蝕機卻沒被限製?

  那是因為中微半導體的刻蝕機早已達到國際頂尖!

  哈工大為什麽被禁止使用Maltab?

  不還是因為國內真的就沒有一款可以真正替代的產品!如果有了,這種限製就會立即成為一個笑話。

  中華民族經曆過買辦的時代,也深深被買辦所傷害。“某良心想”曾經是很多人口中民族的驕傲,但有人從來都知道,買辦即便真的良心,也絕成不了什麽驕傲。

  從漢芯磨標到紅芯換皮,有關科技自主的學術造假層出不窮,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著人們科技強國的熱情,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著人們的期待與渴望。

  即便如此,每每有新的自主科技麵世,人們依然願意首先高歌呐喊——人們樂於相信,也願意相信——這是隱藏在心底的渴望,也是中華民族永遠拋不掉的執念。

  給他們一點時間,給他們一點空間,給他們一點支持,哪怕給他們一點呐喊……

  隻要真心實意願意投入科技研發的企業,人們總是願意給出自己最額外的寬容、最深情的祝願。

  中華民族對於知識、對於科技、對於人才的渴望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甚至瘋狂。

  林炳申教授就是這個時代,頂尖人才的典型代表,之一。

  人類大腦計劃課題組中方重要成員,參與類腦與計算科學課題的研究,開放性的物化實驗新方法的創立者,計算機前沿科學一個分支的領航者……

  無數的榮譽加身,讓他幾乎成為了科學界的圖騰——網友們親切的稱他為“林大神”。

  當這樣一位“大神”開設特別班招收學生的時候,那帶來的動靜絕對不是一般的大。

  從通知公布開始,媒體就像聞著了葷腥一樣,一直在盯著信息科技大學的動靜。

  轉發一個通知一點兒都不過癮,但胡編亂造林炳申教授的流言那是真的會犯眾怒的——正規一點兒的媒體真沒這個膽量。

  沒辦法,他們隻能一直在這裏盯著,力圖得到第一手的消息。

  終於,今天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