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作者:邈邈一黍      更新:2020-07-11 11:22      字數:4234
  不得不讓人歎一句,好相貌。

  這樣的兩幅相貌,說是母子,實在是有些違和,雖然不排除‘歹竹出好筍’的可能性,但這可能性畢竟是太低了。

  “那晚輩就先回前院了,免得大舅舅多等。”

  魏時一刻都不想多待,站在這兒,就跟個耍猴的一樣,讓人瞧、讓人看,實在是不自在。

  ——

  魏時一走,李家的廳堂裏就熱鬧了,你一句我一句,喧鬧程度跟市集沒什麽差別。

  “模樣是好模樣,可就是底子太薄了,魏家能有多少積蓄,二房分到的本來就少,魏時作為庶子,又頂多隻能分到二房的三成,咱們家姑奶奶是什麽脾氣性格,那三層能拿到一半就算是不錯的了。”

  說話的是李三夫人,庶女尚且能嫁到富貴人家,她嫡親的女兒憑什麽嫁給一個庶子。

  就算是前程好,可有那麽個姑奶奶做婆婆,日子且有的熬呢。

  再說了,李家的女兒從來都是嬌養大的,嫁給魏時,雖然可以吃喝不愁,但養尊處優的日子未必維持得下去,總不能跟那位姑奶奶似的,把嫁妝拿出來維持體麵吧。

  “我倒覺得還好,書讀得好,等日後做了官,哪還在乎那些個銀錢。”

  李六夫人持相反的意見,李家的庫房是從前朝就積累下來的,實際上,做官,尤其是往高了做官,是很難富貴的,最起碼很難像李家一樣這麽富貴。

  但是人家清貴呀,走出去都讓人高看一眼,隻要位高權重,管你富不富貴,日子照樣過得好,出去也處處得人恭維。

  不像她們李家,富貴著實是富貴了,可祖上傳下來的富貴又能維持多久呢,子孫跟散財童子似的,拿不出錢來就維持不了體麵。

  這日子她可算是過夠了,萬不能讓她女兒也過下去,還不如找個有前程的,哪怕衣食上不如往日富貴,可心裏頭是踏實的,也是有奔頭的。

  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這麽多個女人聚在一塊兒,各有各的心思,真要是搭台子唱戲了,那指定是一場大戲。

  魏時是不知道這些娘子軍們在背後議論什麽,對他來說,初來京城,是不得不到李家來拜訪一趟,但是往後,他絕對會離這地方遠點,能不來就不來。

  不過,眼下還是要用頓午膳才能走。

  到了地方,除了大舅舅之外,一塊用膳的還有大舅舅的兩個兒子,跟他年紀相仿,算是大舅舅的兩個幼子。

  李家也是書香世家,甭管男的,還是女的,打小就要讀書,這兩個人也不例外。

  隻不過同樣的年紀,魏時都已經中舉了,這倆人還是白身呢,今年參加了縣試,沒過。

  “跟你們表弟好好學學,人家都已經是解元了,你們倆還一點兒功名都沒有,丟人不丟人。”李子成近乎咬牙切齒的道。

  魏仁的兒子,都能長成這樣,他的兒子這麽多,反倒是個個都不頂用,上哪兒說理去。

  兩個人一聲不吭,盡量縮小自己的存在感,不過對著魏時,感官就複雜多了。

  既羨慕,又有些埋怨,更多的是無所適從。

  別看大家都是讀書人,可讀書人也有讀書人自己的圈子,這些圈子是不同的。

  書讀的好的,跟書讀的差的,這兩邊兒基本上就可以分成兩個圈子,各自跟各自圈子裏的人玩兒。

  這倆兄弟平時就很少能夠接觸到讀書好的同窗,尤其魏時跟他們已經不是一個階層的了,書讀得最好的同窗,如今也不過是考取了秀才而已。

  他們這個表弟,卻已經是舉人了。

  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同齡人,這兄弟倆自然是有些不能適應,不過當著父親,全都老實的跟鵪鶉一樣,再怎麽無所適從,也不敢表露一二。

  隻把自己當成木頭人,免得被教訓。

  一個心情複雜的,兩個把自己當成是木頭人的,再加上魏時,這頓飯大概四個人都沒吃出滋味來。

  魏時走出李府大門的時候,步子都肉眼可見的變得輕快了。

  往李府走了這麽一遭,他算是知道李家為什麽慢慢敗落了。

  光是他今日見的這些人,衣著光鮮亮麗,不管是做主子的,還是做下人,都好像比旁人家裏要體麵幾分。

  那滿屋子的女眷,打扮上更是各個爭奇鬥豔,不像是在家裏頭,倒像是去參加個什麽重大的宴會,非得把壓箱底兒的首飾都給帶上才成。

  李家父子呢,做父親的,態度嚴苛,用膳的時候光顧著數落了,可既沒有檢查兒子的功課,也沒有安排他們學習的時間,甚至都不曾過問。

  做兒子的,麵對父親連聲都不敢吭,脊背都是彎的。

  第38章 國慶節快樂(三更合一)

  白姨娘雖然沒有管過家,可在柳州城的時候,她自己住的那處院子,是歸她自個兒管的,也算是有些經驗了。

  再加上從柳州城那邊帶過來的下人,大多也都是她原來那處院子的,都是用熟了的人。

  如今不過是地界更大了點兒,倒是也沒有手忙腳亂。

  最起碼,魏時回來的時候,一切都井井有條,行李和人員都已經安排好了,院子早先就是已經打掃好的,如今再做打掃,也不費什麽事兒。

  “多虧了你大伯母,剛上手管家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麽,臨行前她專門囑咐過我,這才沒出什麽亂子。”白姨娘滿心歡喜的道。

  她就怕跟著兒子到京城,沒幫上什麽忙不說,反倒是添了亂子。

  好在,這最容易出岔子的頭一天,已經是穩穩當當的‘渡’過來了。

  “是要好好感謝大伯母,不過那也得是姨娘您這個學生虛心好學、聰慧靈敏、一點就透,才能把這些本事都學到,一點亂子都不出。”魏時讚道。

  其實他真覺得姨娘已經很厲害了,一手好的繡活,那麽多年都沒有放下過,而且在很多花樣上推陳出新。

  雖然不會畫畫,可圖案已經在腦子裏了,不斷的琢磨出新的花樣來,繡出更精致更美觀的繡品。

  在管家這事兒上,那就更不用說了,一開始管理自己住的小院子都有些不敢上手,但是磕磕絆絆,在大伯母的幫襯下,也把事情做好了。

  而且就像今日一樣,姨娘做事情都是盡可能的做到最好,這種追求盡善盡美的性格,固然顯得有些執拗,但是從另一方麵看,也是負責任的體現。

  總要好過父親,不管是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都負不起責任來要強。

  大概是因為有上輩子的記憶,所以魏時才能這麽冷靜克製的去評價自己的父親,有對比,才有傷害嘛。

  魏時在到京城的第二日,來不及休整,便直接帶著大伯的書信去了沈府。

  沈舟沈大人,是跟大伯同年的榜眼,如今已經是工部正三品的右侍郎了。

  升官能升得這麽快,固然有一部分家世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因為功績。

  這位沈大人,據說是在考中進士後的第四年,便進了工部,多次參與治水建堤,功績是實打實的,所以才能做到如今的位置。

  有真本事的人,總是讓人敬重的。

  魏時雖然未曾見過大伯這位舊時的好友,不過已經仰慕許久。

  沈宅跟魏時昨天去過的李宅比起來,可以說是相當簡樸,麵積也就是李宅的三分之一,裏麵的裝飾就更不用說了,李宅瞧著便讓人覺得富貴,沈宅則是讓人覺得雅致。

  要知道沈家的底蘊可一點兒都不比李家差。

  而如今,沈家仍舊是蒸蒸日上,除了有沈舟這個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之外,還有個正二品的戶部尚書。

  雖然依著年齡快要致仕了,可後邊沈舟能頂的上來,沈家子弟據說也都是好學上進之人。

  把金玉掛在衣服上,並非顯貴,真正的顯貴應該是能夠立得起來。

  魏時不是個喜歡悶聲發大財的人,不過把庫房裏頭的好東西盡可能的擺放出來,這跟大金鏈子掛滿身有什麽區別,既不好看,也拉低了自身的氣質。

  沈家的規矩是極好的,不光是比李家好出來,跟魏家比,那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這才是能夠體現底蘊的地方。

  世家大族,連下人都是從小培養的,不是從外麵買來的,也就是所謂的家生子。

  而家中的規矩,那也是經過一代一代人不斷完善定下來的,這些東西不可能外傳,頂多也就是由出嫁女帶到夫家去。

  不過很可惜,哪怕是休沐日,沈大人也沒有在家。

  “我家老爺出京去了,今兒是回不來了,他囑咐過小的,您要是來見他的話,就明天中午過來,他明天中午一定從衙門裏趕回來。”

  似乎是怕魏時誤會,這人又趕著多解釋了幾句,“您也知道,我家老爺在工部做事,他向來是喜歡親力親為,經常出去勘查工事,休沐日一般都不在家呆著。”

  得,還是個喜歡下基Ⅰ層的,魏時很是敬佩這樣的官員,不過,原本他是打算明天就去國子監報道的,這樣看來隻能是再多等一天了。

  雖然沒見到想見的人,不過魏時是也不是空著手走的,是帶了功課走的。

  這麵還沒見著呢,任務就已經先布置下了,魏時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大概沈大人是受了大伯所托吧,要在京城看顧他的功課,免得他沒人管了,會有所懈怠。

  沈大人布置的功課是一篇策問,而且是治水方麵的策問,關於黃河的治理。

  果然,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困擾大家的自然災害卻是沒有改變的。

  黃河最大的問題就是連年潰決,導致海口淤塞,漕運方麵也受到了影響,一部分良田也被河流掩埋。

  如今大靖朝國泰民安,黃河潰決影響不到整個國家,但是對兩岸的百姓來說,這影響可不是一星半點兒的了。

  本朝采用的一直都是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式來治理河道,而且已經初見成效,淮河、運河這兩條河道就已經得到了治理。

  不過黃河的治理要更困難,工程也更為浩大。

  魏時還真沒研究過治水的問題,一來是他沒有時間,二來這也並非是他亟待要解決的問題,不管是柳州城,還是燕縣,都沒有水患。

  至於上輩子,他就沒接觸過這些,家鄉沒患過水災,他所學的專業也跟治水八竿子都打不著。

  是以,他對治水的了解並不多,隻是在邸報上看到過一些而已。

  要在明天中午之前寫出一份相關的策問來,最重要的也是最花費時間的,就是查閱資料了。

  可是他剛剛到京城,從柳州城帶過來的書籍裏頭也並沒有跟治水相關的。

  原本考察他的就是治水方麵的專家,他要是腹內空空一點兒東西都沒有,那不叫人貽笑大方了。

  大伯托好友看顧他,他可不能給大伯丟這個臉。

  魏時連家都沒回,直接吩咐元寶回去多找幾個人,去全城的各個書肆問一問,看看有沒有治水方麵的書籍,統計一份名單出來,照著名單買。

  他自個兒現在就去臨近的書肆瞧瞧,總得心裏有個數才成。

  現在書肆裏頭暢銷的是什麽,四書五經、史書、詩集、遊記、話本子,治水方麵的書籍除了專業人員,誰會去看這個。

  反正魏時連跑了好幾家書肆,都沒買到想要的書。

  元寶他們那邊兒倒是還有些收獲,總共就隻買了三本相關的書籍。

  魏時拿到書的時候,都已經是中午了,他也分不清楚哪個更重要、哪個基礎性更強一點兒,隻能隨意從中間挑了一本。

  壓根就沒有精讀,隻是把每句話理順而已,就這樣,午膳、晚膳都沒吃,到了半夜子時,也方才讀完了這一本書而已,還有兩本連頁都沒翻呢。

  不過這一本書讀是讀完了,隻是囫圇吞棗,什麽味兒都沒咂摸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