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節
作者:未降      更新:2020-07-06 14:27      字數:4004
  以赫子蘭為首的年輕將領主張速戰速決,他們打算沿青都以北的官道直接北上,這樣一來,大軍便能夠在七日內急行軍抵達北境戰場。這個方案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同,就連赫紹煊本人也認為這是最佳方案。

  可就在作戰方案即將要敲定的時候,人群當中卻突然出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聲音。

  身著一身青袍官服的謝照衡從人群裏飄然而出,朝赫紹煊拱手道:

  “臣不同意急行軍。如今我們尚未完全摸清北境戰場的情形,再加上北境多條要道被封鎖,消息傳播極慢。倘若貿然前進,若是在出雲川遇到伏兵,那麽大計將土崩瓦解……”

  他還沒說完,身旁有一個老將便回頭嗤笑道:

  “謝大人,您作為天子派遣來的朝廷監禮官能夠參聽軍務,已是吾王格外開恩。可現如今,您管的是不是有點太多了?出雲川地勢險要,常有激流,北境蠻族若不是得了失心瘋,怎麽會在此處涉險?你想得太多了!”

  赫紹煊沒吱聲。他一開始聽見謝照衡反對他的提議還有些猶豫,可當他仔細聽完了兩人的對話,見已經有人公然反對謝照衡的提議,便沒再理會,隻低著頭繼續與赫子蘭商討糧草供應的問題。

  誰知謝照衡卻仍然不死心,竟再三勸阻道:

  “請吾王三思…正所謂‘兵者,詭道也’。吾王與北境桀漠王夙冉交鋒多年,安不知他行事多詭譎?倘若我軍主力受損,那便將是至少三年不得大出於天下,您真的甘心嗎?”

  老將軍亦反唇相譏:

  “謝大人!兵法不是隻停留在書本上的,若您願意褪去這一身青衣朝服,拜入本將軍麾下做一無名小卒,我保你一年之內自己也能撰寫出一套像樣的兵法,哈哈哈哈…”

  武將們平日一向看不起謝照衡那副陰詭不定的做派,見狀亦紛紛仰天大笑,絲毫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

  而赫紹煊對謝照衡的戒備未減,更不可能臨危之時相信他的決策。他雖沒有跟著嘲笑謝照衡,卻也麵色肅然道:

  “謝卿,此事非你所長,還是請留在青都,替我處理好民生便罷…”

  他說完,便埋下頭去,再不理會謝照衡。

  謝照衡剛想再行諫言,卻不想恰逢此時,外麵突然傳來了一道緊急軍情,打破了翰瀾宮群臣辯論的節奏。

  隻見一個身上插著兩麵赤紅戰旗的兵士闖入殿中,渾身被雨水、泥水淋濕。有人認出他來,正是往來北境戰場與青都的斥候。

  東堯軍中斥候在執行任務時,身上往往會掛兩麵小旗,分藍、黃、紅三色。若掛藍旗,證明戰事稍鬆,不至於緊迫;若掛黃旗,便是說軍情略有緊急,需小心行事;若是掛上紅旗,那麽便是八百裏加急的軍情,途徑任何關卡也不得阻攔。

  因而群臣看見他身上的兩麵赤紅戰旗,都紛紛安靜了下來,目光緊緊地鎖在他身上,焦急地等待著他即將帶來的軍情。

  那斥候快步上前,朝赫紹煊一拱手道:

  “稟王上!前線宋將軍急報,桀漠二十六萬大軍壓境,已連破雎硯、龍川、平饒三大關隘,離重鎮昆陽已不到六十裏!昆陽守軍僅五萬,卻有十二萬民眾,實在抵擋不住大軍猛攻啊!”

  赫紹煊臉色肅然,見狀立刻抽出一支令箭命道:

  “你帶我令箭趕回昆陽,命宋世初加緊城防。告訴他,不出七日,我一定率大軍增援!隻要他守住七日!”

  斥候眼睛一熱,連忙接過羽箭,匆匆而去。

  眾人目送著他走後,赫紹煊立刻凝神在地圖上找到昆陽的位置。沉默良久之後,決心不再進行戰前推演,直接按照原定計劃北上增援昆陽。

  他又從一旁抽出令箭遞給赫子蘭:

  “先鋒大元帥赫子蘭,我命你即刻率領先鋒部隊出發,急行軍至昆陽駐守!”

  赫子蘭一聽軍令便渾身氣血上湧,立刻肅然接過令箭,語氣鏗鏘道:

  “末將領命!”

  謝照衡見他一道道軍令發下去,自己已無力回天,一早便悄然退出了翰瀾宮。他正在宮外緊鎖眉頭之時,卻偶然撞上了剛剛趕來的瓊善郡主。

  瓊善老遠便聽見翰瀾宮裏麵一派熱火朝天,可她再一看謝照衡臉上卻沒有絲毫欣喜的神情,於是便率先上前一步拱手道:

  “今日大軍出征在即,謝大人為何如此沮喪?”

  謝照衡抬頭看她一眼,淡淡一笑躬身行禮:

  “郡主有所不知,大軍北上,必至出雲川。老臣正是因為擔憂軍情,所以才麵帶沮喪。郡主來的正好,王上此時正在分派軍務,若是現在進去,興許還能爭得頭一份大功。”

  瓊善不明所以,於是凝神問道:

  “謝大人認為途徑出雲川不妥麽?”

  謝照衡搖了搖頭,自顧自地長歎一聲,嗤笑道:

  “三日之內,大軍行至出雲川,遇其天險,必遭伏兵。”

  聽見他如此一本正經地闡述了緣由,瓊善險些笑出聲來,卻到底還是忍住了。

  她望向謝照衡的眼中帶著一絲同情。她心中不自覺地感慨著,眼前這人果真是書讀的太多了,連最基本的兵家常識都沒有。

  出雲川地勢險峻,稍不留神便會墜下暗流,對方怎麽會挑在這麽差勁的位置埋伏?

  她雖如此想著,卻忽然換了一個角度快速思考片刻。瓊善目光閃爍,忽而卻又換上一個擔憂的語調道:

  “實不相瞞,我亦有此憂慮。”

  謝照衡沒注意到她這一細微的變化,猛然一聽到瓊善的回應,不由地眼睛一亮,抬頭望向她:

  “郡主相信老臣所言?”

  瓊善點了點頭,臉上憂慮未減:

  “隻是王上如今急功近利,恐怕聽不進去任何諫言。我依稀記得儀安城離出雲川不過短短二十餘裏,守將乃是鎮遠大將軍孟忌。我想,若是能得他襄助一二,我大軍自可順利通過出雲川。”

  聽了她的話,謝照衡眼中一亮。

  可是很快,那抹光芒便慢慢散去,轉瞬間恢複如常:

  “郡主說笑了。我們東堯向來與儀安素無交情,又憑什麽能請的動鎮遠大將軍出陣呢?”

  瓊善裝作低頭深思熟慮片刻,忽然抬起頭來,故作不經意道:

  “我聽聞王後娘娘與孟忌之妹私交甚好,若是能由王後娘娘親自出馬,豈不事半功倍?”

  謝照衡眼中閃爍片刻,像是在思考此事的可行性。

  不過多時,他像是下定了決心一般,隨即匆匆朝瓊善一拱手便朝朱雀宮方向去了。

  瓊善望著他的背影眼眸漸深,一揚手便將手中火紅的戰袍重新披在身上。她身邊的侍女連忙幫她穿戴齊整,卻有些摸不著頭腦地問:

  “郡主為何偏偏給他指明了路?若是王後真請的動鎮遠大將軍,立下這麽大的功勞,我們豈不是得不償失?”

  瓊善斜睨了她一眼,冷哼道:

  “謝照衡根本不通兵法,出雲川地勢險要,哪裏來的伏兵?無稽之談罷了。可若是他能請的動楚禾去儀安城求援,那到時候降臨到她頭上的,就不知道是功勞還是私通外臣的罪名了。”

  侍女恍然大悟,連連讚歎道:

  “郡主果真好計謀。”

  瓊善抬頭看了一眼煙雨中巍峨聳立的翰瀾宮,眼中忽得片刻柔軟:

  “我隻是希望王上能有一天明白,我才是這世上最懂他的人…”

  ==

  朱雀宮裏,楚禾望著跪在下麵的謝照衡,無可奈何地開口道:

  “謝大人,朱雀宮不是你該來的地方,我已再三婉拒,你為何偏要闖入?”

  謝照衡收起了他從前試探楚禾的那副花言巧語,明明白白地坦言道:

  “眼下東堯大軍出征在即,王上與麾下諸將一意孤行,臣也實在別無他法,隻能來求助於王後娘娘了。”

  楚禾腦中忽而一閃,低頭仔細盤算了一番日子,恍然道:

  “難道桀漠大軍已經攻到昆陽了?”

  謝照衡有些驚訝於她的消息敏捷,旋即點點頭應道:

  “的確如此。眼下昆陽危殆,王上與諸將急於快速抵達戰場,竟要抄近路走出雲川。殊不知出雲川地勢險要,多山丘暗渠,是極易藏兵之所。可老臣人微言輕,提此異議竟無人附和,隻好狼狽而出,來尋王後娘娘了。”

  楚禾的心不由地提了起來。依照她前世的記憶,這場戰役明明會在半個月之後才會發生,現在為何提前了這麽多?

  這場戰役她的確是知道的。前世她還未嫁入皇宮時,曾聽哥哥楚貞說過,東堯王率領的軍隊在出雲川遇到桀漠伏兵,因而受到重創,沒能保下昆陽。因此,天子赫元禎甚至降罪東堯,罰了足足兩倍的朝貢。

  東堯也因此陷入僵局,隻能龜縮杞海以南休養生息,直到三年後才複出征討桀漠。

  她忍不住看了謝照衡一眼。

  謝照衡在東堯之處一直未被赫紹煊重要,一直到三年後北上攻取桀漠時,他才逐漸成為東堯軍中的靈魂人物。她原先以為這是因為謝照衡早期並未展現出過多的才能,可她沒想到的是,原來謝照衡竟然早在此時就已經有了異於常人的敏銳度。

  想到這兒,楚禾的語氣緩和了許多,對謝照衡的印象也大為改觀:

  “謝大人來尋我,是想要我幫忙勸諫王上麽?”

  謝照衡搖了搖頭道:

  “王上年少氣盛,此時已被急功近利衝昏了頭腦,出雲川是勢必要去的了。”

  楚禾有些疑惑:

  “那謝大人覺得我應該怎麽做?”

  謝照衡朝她拜了三拜,正襟危坐道:

  “臣懇請王後娘娘親自前往儀安,請鎮遠大將軍孟忌率兵巡視出雲川。桀漠大軍將主要兵力集中在昆陽,不會分出太多兵力埋伏。但見孟忌軍旗,他們一定會以為儀安城的守軍趕來增援,因此不會妄動。這樣一來,我軍便可不費一兵一卒,暢通出雲川。”

  楚禾一滯,一麵驚歎於謝照衡的思慮之餘,一麵正色道:

  “謝大人,東堯與儀安向來互不幹涉,你如何確信孟忌一定會幫我?”

  謝照衡不卑不亢地抬起頭來,目光堅定道:

  “但憑娘娘與孟小姐的私交,臣敢肯定,孟忌一定會出兵。”

  楚禾正在思索時,卻見斂秋行色匆匆地從殿外走入,附在楚禾耳畔說了一句:

  “娘娘,王上率領大軍已自北城門而出。因為軍情緊急,來不及告別,於是遣人送了一張字條。”

  楚禾接過字條來,展開一看,隻見上麵撰寫著兩行端正的小字:

  “我走了,別擔心,回來時帶給你杞海原的第一簇梨花。”

  這兩行字與赫紹煊平常龍飛鳳舞的字跡不同,一筆一劃極為清晰,竟像是出自一個初學寫字的小兒手下。

  隻是從那有些僵硬的筆觸之中,楚禾似乎能感覺到他小心翼翼的認真。她心中微微一動,如春雪消融一般無聲無息。

  她小心地將紙條折好,隨手塞進荷包之中。她抬起頭來平靜地朝斂秋吩咐道:

  “斂秋,備馬。”

  斂秋以為自己聽錯了,連忙道:

  “娘娘要去何處?奴婢去備車可好?”

  楚禾搖了搖頭,堅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