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無意搶功
作者:一人魂      更新:2021-06-12 13:57      字數:3761
  袁可立下令,把戰鼓擂的更響亮,將士們排成整齊的隊列,在火炮和弓弩的掩護下,緩緩的踏上戰場。

  那步伐一下接一下,仿佛敲擊在心坎上,震動著守軍的心神。一場決戰躲無可躲,守城的各處預備隊向西城門集結。

  進擊的將士突然停住了腳步,停在守軍用弓弩無法射擊到的位置。

  他們就那麽停下,依舊盔甲鮮亮,依舊刀林槍雨。那種靜止的恐懼,甚至比衝鋒時更可怕。

  一刻鍾過去,他們在等什麽?

  明軍遲遲沒有吹響進攻的號角,裏麵的守軍卻突然躁動起來。

  因為他們發現,在另一側的城門有明軍已經登上了城頭,雙方開始短兵相接。

  是的,袁可立在西門連日不停的轟擊,不隻是想在此處劈開一道缺口。

  現在可以明白無誤的看出,西門處隻是“佯攻”。袁可立知道敵軍的虛弱,強硬的攻城一定能取得勝利,卻也會犧牲很多將士的性命。

  他選擇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軍集結在西門,用火炮不停的消耗。

  與此同時,他密令孫應元率敢死隊做好準備。待明軍在西門做出進攻姿態,吸引敵方有限的守軍聚攏此處,孫應元便可以在那一側強行登城。

  戰鬥進行的很順利,孫應元已經成功了,並打開了自己那一側的城門,大量的明軍湧入城內。

  這時候,袁可立大手一揮,明軍再次啟動,“凝固”的軍隊活泛起來,帶著一股肅殺之氣,向城門不斷靠近。

  守軍已經喪失了鬥誌,他們所能依賴的隻有城牆,當明軍出現在城中以後,他們隻能選擇逃跑。

  袁可立兵不血刃的進城,立即出榜安民,命人重新修築城池,並派軍在皇太極可能返回的方向設伏。

  祖大壽再一次找過來,慷慨激昂的找袁可立提意見。我軍奪取遼陽城,理應乘勝追擊,如果能拿回沈陽,女真徹底的敗了。

  袁可立問身邊的軍師陳奇瑜,“玉較怎麽看?”

  陳奇瑜字玉鉉,此前在對陣察哈爾的時候替皇帝謀劃過,頗有幾分諸葛軍師的味道,不過有時手段過於陰損,皇帝並不太喜歡,隻是給他兵部職方司郎中的官職。

  袁可立這次赴任遼東,找皇帝要了兩個人,一個是剛剛登城有功的孫應元,另一個便是這個善於謀劃安排的陳奇瑜。

  他聽見莉遼總督問話,連忙應道:“袁督師,各位將軍,如若預計的不差,皇太極率領女真主力會很快

  折返,快的話可能隻有三兩天。我軍現在進攻沈陽城必然分兵,女真便有機會分而擊之。”

  袁可立點頭道:“玉較所言極是,為帥者知己知彼。但是這個皇太極絕非池中之物,他能如此快速的擊垮東江軍和朝鮮人,肯定還會有出乎預料的地方。我等先守住這遼陽城,待陛下親自統領的大軍趕到,合兵一處占據天時地利,到時再一較高下。”

  在袁可立的設計裏,拿下遼陽城至關重要。

  沒有遼陽城,大周便缺少大淩河以東關鍵的支點,在此處便待不長久。現在有了遼陽城,便可以駐軍於此,等皇帝的大軍抵達城外後裏外結合,隻要保障糧草供應,皇太極麵對這塊硬骨頭將難以下咽。

  祖大壽覺得袁可立說的有道理,但未免過於保守,他還是請求道:“願率本部五千人馬奔襲沈陽城,如果沈陽空虛便趁機拿下,如若不然還可率軍返回,並不會影響戰局。”

  袁可立搖頭,祖大壽的手底下是關寧鐵騎,除了兩千人入關加入京營,剩下的是關寧軍的絕對骨幹,是他們非常稀罕的騎兵力量。

  袁可立不想冒險,因為穩紮穩打足以取勝,何必多此一舉?

  祖大壽卻道:“隻要沈陽城還在女真手中,我軍便不敢說大獲全勝。遼陽城破,督師發現守軍頗有實力,這說明什麽?”

  說明皇太極非常了解袁可立,他算準了袁可立會進攻遼陽,而不是沈陽。

  因此在這裏布置大量的守軍,那沈陽的防衛便不會比這裏強,很可能隻是虛古聲勢。

  袁可立依舊不同意,少了這五千騎兵,萬一皇太極在此期間真的來了,那關寧軍將缺失對抗的資本。關寧鐵騎可以出城,但隻是滋擾地方,並不能走遠。

  在遼陽城向外的道路上,關寧軍設下埋伏,到時給長途跋涉返回的皇太極一個驚喜。

  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關寧鐵騎要趕赴戰場,否則行動不可能成功。

  祖大壽出來時氣壞了,這個袁督師隻想著自己,沒想過讓將領立功。

  奪下沈陽城,那該是多大的功勞,足夠青史留名了吧?

  這時,他看到吳襄過來,他們是實在親戚,一個是吳三桂的舅舅,一個是吳三桂的父親,兩家聯手便是大半個遼東貴族。

  皇帝遷走遼東百姓,他們便失去種田的人,也算是失去了土地,重新變成隻能靠朝廷撥付錢糧的純粹軍

  人。

  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並尋求解決辦法的時候,發現好像已經晚了。

  後來袁可立趕到,他們意識到徹底完蛋,這是個睿智的老人家,他會讓將領更加像將領。

  祖大壽有一種緊迫感,以前在遼東有兵有糧,他們是關寧貴族,借著打仗攬獲錢財是潛規則,自己種田是大地主。現在好日子到了,他們要想繼續富貴,唯有立下更大的功勞。

  祖大壽早已盯上沈陽城,在袁可立耐心轟炸遼陽城門的時候,他已經數次提出,能否派他奇襲沈陽城。

  袁可立用各種借口拒絕,讓祖大壽越來越不高興。

  關寧軍的核心是他統領的關寧鐵騎,既然有機會出城,不如就此別過,待攻下沈陽城,功勞遠大於過

  錯,相信皇帝也不會怪罪。

  吳襄作為親戚,也是與祖大壽相同背景的“軍事貴族”,他願意積極配合,他們兩家聯手,已經是一萬多的兵力,攻下沈陽城不在話下。

  皇太極返回的速度超出想象,遼陽城的伏兵布置沒多久,他已經率領三萬大軍殺到。

  伏兵打了皇太極一個措手不及,無奈後繼乏力,他們隻是起到阻礙的作用,然後便需要退回遼陽城。

  這時候,伏兵才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掩護他們撤退的關寧鐵騎不在,那種層層疊疊的攔阻根本沒有。他們陷入苦戰,最後死傷慘重,幸虧城內緊急派出大軍接應,方才有部分人退回城內。

  城裏的袁可立氣得半天沒說話,祖大壽和吳襄竟自作主古去了沈陽,負責布置埋伏的孫應元發現問題後連忙匯報,袁可立隻能緊急補救,將損失降到最低。

  這原本是占據優勢的伏擊,結果差點把肉送對方嘴裏。

  袁可立一方麵怪祖大壽和吳襄,是這兩個家夥貪功冒進造成的惡果。

  另一方麵,袁可立進一步改觀對皇太極的看法。不得不說,他是個傑出的將領,行軍速度之快完全超出想象。

  發生的已經發生,失去的也已經失去,袁可立迅速與手下將領商議,立即做出新的決策。

  首先,全部兵力收回遼陽城內,加快城牆修複,做長期守城的準備。

  其次,迅速向皇帝做出匯報,邸報由他親自來寫,告知皇帝穩步推進,遼陽城內的糧草足夠兩個月,根本不著急解圍。

  第三,派人告知祖大壽和吳襄,皇太極已經抵達遼陽,讓他們小心謹慎,相機行事。

  陳奇瑜作為主要的謀士,他認可袁可立做出的決定。尤其是針對祖大壽和吳襄,他們的行為目無軍紀,理應受到嚴懲。袁可立雖然生氣,卻不想逼反了他們,隻能好言勸慰,讓他們保住這支隊伍。

  行進中的公孫劍已經抵達大淩河畔,這裏有袁可立修好的浮橋,以及安排此處的守衛。

  公孫劍並不猶豫,命令軍隊迅速過河。

  這時候,他得到來自遼陽城的消息,前兩天還是個好像消息,明朝收複了重鎮遼陽。

  而今天便是失利,派出埋伏的軍隊受到重創,死傷三千餘人。更糟的是祖大壽和吳襄,完全不管軍紀帥令,私自帶領一萬餘人去了沈陽。

  皇太極的大軍兵臨城下,繼續向前很可能是一場惡戰。

  公孫劍並不懼怕,論人數是對方的好幾倍,裝備先進的多,這種狀態不能慫。

  袁可立在信中言辭懇切,為自己的失利表示歉意,希望朝廷能降旨處罰。同時,他反複提到女真騎兵在野戰中的優勢,希望皇帝能穩步推進,立足於不敗之地。

  公孫劍不會處罰,他發出第一道旨意,表揚袁可立及屬下攻下遼陽的壯舉,參與此戰的將士統統都有獎賞。在旨意中,他同樣勸袁可立小心,準確判斷好形勢,不要被女真人誘惑出城。

  接著,公孫劍派人帶旨意尋找吳襄和祖大壽,表示不遵帥令的行為必須處罰,但是給他們戴罪立功的機會,不管是沈陽、赫圖阿拉,還是什麽城市,利用關寧鐵騎靈動快速的特點,能打的打,不能打的就算,主要目標是攪亂女真的後方,最重要的是阻截皇太極主力的後勤供給。

  安排完這些,公孫劍要考慮向前進軍的事。

  最近這段日子,公孫劍腦海中多次浮現皇太極的影子。他沒有見過皇太極,但是看過錦衣衛畫回來的圖像。

  他應該身材高大,腰很粗,肩很寬,挺長的一古臉,眼神特犀利。

  這個對手不得了,在開戰之前,公孫劍認定對方不會有作為。

  哪知道皇太極的表現讓人驚豔,麵對東側的毛文龍和朝鮮軍,他幾乎是兵不血刃,利用自己埋好的伏筆,極短的時間完成戰略任務。

  所以當皇太極順利回師的時候,像袁可立這樣的老狐狸感覺不可思議,他怎麽這麽快?

  還不止是快,最牛的是幾乎毫發無損,把毛文龍打成那樣,朝鮮國的城池一個接一個丟,女真居然不怎麽死人,反而是擄掠不少的糧食、奴仆和牲畜,還有尚可喜等一幫漢奸投降。

  也就是說,如果皇太極全部兵馬返回的話,這是一支比出征前更強大的軍隊。

  至少從前半段戰事來看,皇太極的表現幾乎滿分。

  公孫劍麵對如此強大的皇太極,他怎敢不小心翼翼。

  他問過大臣一個問題,大周的優勢在哪裏,劣勢又在哪裏。

  大臣們回答的很踴躍,但幾乎都是誇讚大周朝,吹噓皇帝,並沒有清醒的認識自己的缺點。

  公孫劍最後做了總結,大周朝的優勢很多,但關鍵的有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