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爭權奪利謀利州
作者:流連山竹      更新:2020-10-27 14:03      字數:3724
  “臣反對,臣反對聖上此道旨意。鍾文雖說是太子少保,可聖上所封的這些官職,與著我朝當下的封賞有大出入,如聖上執意要封賞,那臣告老還鄉。”隨著李世民的話一說完沒多久後,一位文臣突然站了出來大聲反對。

  這位官員。

  從其官服的顏色之上,就能看出來。

  他的官職並不高,但也不小。

  一個六品的縣令。

  知道此人的人,都深知此人為何出聲反對。

  此人乃是新豐縣的縣令周正。

  而且,此人的背景抵靠四大世家崔家。

  有道是四大世家乃係於一根繩。

  鍾文與四大世家早已是成了仇。

  他周正哪有會不知道的。

  更何況。

  他周正常有與崔家,王家等四大家世的人員走動,更是經常受到四大世家的宴請。

  而這幾年。

  他周正可沒少想打鍾文的主意。

  隻不過當時的他還沒有做到縣令之職,連品級都還沒有五品。

  他這個縣令,還是通過不少的關係,才弄到了這個離著長安不遠的新豐縣為縣令。

  至於今日他為何能參與這次的朝議。

  說來他一個月前就已是到了長安。

  而他來長安的目的,那可是與著那幫文臣一起,想要通過他們的聯動,謀劃著想要讓太子主政。

  此時的周正突然出聲反對,可想而知,李世民的封賞一出,周正不反對,那都有問題,而且,他的目標,除了鍾文之外,還有著當今的聖上李世民。

  更何況。

  此時乃是大朝議。

  隻要他一個六品縣令之官員反對聲一出,必然會有其他人附和的。

  “臣也反對,太子太保,此乃三師之職,臣建議維持原官職。”隨著周正的話一出之後,就連魏徵也站了出來反對。

  “臣也反對。”魏徵的話一落,房玄齡也隨之站了出來。

  不到片刻之間。

  文官一係的人,有著不少人已是站了出來。

  甚至。

  連太子李承乾,以及李泰二人都站了出來。

  從此間就可以看出。

  這兩位一直明爭暗鬥的皇子,能在此時同心協力反對,那真是少見的很啊。

  魏徵反對,因為人家乃是禦史大夫。

  對於李世民的這一次僅對一兩人的封賞,覺得有違規製。

  所以魏徵這才出言反對。

  他到是沒有覺得這樣的封賞有多大的問題,更或者他習慣了反對。

  說來。

  他魏徵也不希望一個年輕人,就坐上了如此的高位。

  這與整個唐國的官場潛規則有背的。

  而且。

  魏徵一直也覺得,隻要是士族之人,他都得幫上一幫,也好化解李世民對士族的成見等等。

  再加上魏徵本就一直屬於士族一係的人,周正說來,也屬於他這一係的人。

  反觀房玄齡反對,他乃是尚書左仆射,人家可是宰相,反對也是因為李世民沒有走正常的流程。

  不過。

  這一場反對之音。

  李世民的小舅子長孫無忌,卻是老實的很。

  什麽話也沒說,隻是靜靜的站在那兒,低著腦袋,像是睡著了一般。

  反觀武將那邊。

  冒似好像誰也沒有站出來,更是沒有人說話。

  這場朝議。

  李世民說來早已是與了武將一係的人通了氣。

  而文臣這方麵的,反到是誰也不知道。

  好半天後。

  李世民見沒有人再說話。

  也沒有人再站出來反對什麽的。

  隨即站起身來,掃了掃朝堂之上的官員,而後走至太極殿大門之處,又是掃了掃外麵的官員們。

  李世民此時眼神凝厲,眉頭突然地皺,大聲喝道:“李福,記一下,今日所有請辭的官員,我準許他們辭官回家養老,收回所有朝廷所敕田地,以及辭官回家的朝廷供養。著中書省擬定未來自請辭官告老回鄉官員章程,凡如今這般的官員,一概如此處置,哼!”

  此時的李世民。

  真可謂是怒火中燒。

  自己離京沒幾個月,自己想要頒布詔令,何時成了這副模樣了。

  還有人敢拿辭官之事來威脅自己。

  那正好。

  如了他們的意了。

  而隨著李世民的話一落之後,那名叫李福的內侍趕緊拿著筆記下。

  縱觀那些反對出聲的官員們。

  那真可謂是臉是紅了又白,白了又青。

  到現在都快成綠了。

  而如魏徵房玄齡等人,卻是直愣愣的愣在了那兒。

  他們著實沒想到,當今的聖上會有著如此的決斷。

  把這朝堂視如兒戲一般。

  但他們此時也知道李世民正在火頭之上,誰也不敢再出聲。

  反到是那些說了李世民不收回成拿就要辭官回家的人,他們的心思,可謂是即痛又苦啊。

  剛才還意氣風發,轉眼之間,就成了垂頭喪氣。

  “聖上,臣等隻是想讓聖上收回成命,並無真實辭官回鄉之意,還請聖上明鑒。”

  “聖上,臣剛才失言,還請聖上罰臣失言之過。”

  “聖上,……”

  此時的人這些人,真可謂是臉得變得太快。

  可李世民卻是雙眼緊皺。

  於一邊站著的李山,冒似知道此時的李世民不悅,向著遠處的親衛們揮了揮手。

  片刻之間。

  親衛們就已是把這幾十名官員直接拖離了太極殿。

  威脅。

  對於李世民而言是不存在的。

  更何況這也隻是一些小官員罷了。

  隻要朝堂之上的這些主要官員們沒有動,動一動這些小官員又如何呢?

  就算是某個重臣,或者幾個重臣要辭官,李世民說不定也會讓其滾蛋。

  這幾個月在利州所見所得。

  與著其他的州相之比較。

  利州的那一套,才是他這個皇帝想要見到的。

  隻要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富民豐了。

  誰走誰留,李世民此時早已是不在意了。

  軍權在手,一切都有。

  隨著那幾十個官員被拖走之後,朝堂裏裏外外都安靜的有些過份。

  李世民站在大殿正中央,看著大殿外。

  他在等。

  等著這些官員們說話,等著他們想要說的話。

  可他這一等。

  就是一刻鍾過去了。

  正當李世民欲返回寶台之時,他那太子兒子李承乾卻是開口說了,“父皇,兒臣知曉父皇之意,鍾太保即然已是離任了利州刺史之職,那利州斷無不可能無刺史之人,畢竟,利州乃是我唐國一州之境,統轄七縣之職。”

  李世民回頭看了看他的這個太子兒子,又看了看大殿之中的其他人員,眼神更是在長孫無忌的身上停留了一息,“那你有何人選?”

  “稟父皇,臣有一人可為利州刺史之職,此人父皇必然是認識,他正是原中書舍人,現為給事中的許敬宗。”李承乾冒似並沒有發現自己父親的神態,更是直接向著自己父親推薦了一人。

  而此時。

  站於他身邊的魏王李泰卻也是站了出來,向著李世民建議道:“父皇,兒也有一人可擔利州刺史一職,此人乃是洛陽縣令楊武。”

  兩兄弟此時為了利州刺史之職,直接在這朝堂之上,開始爭了起來。

  這樣的明爭暗鬥。

  說來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以前是如此,現在還是如此。

  李世民也從不阻止,甚至還希望他們能爭一爭。

  隨著李世民不說話,也不點頭,看出眾官員之後。

  眾官員這才意識到,太子與魏王二人的推薦,冒似好像是回到了原來的那般了。

  隨之房玄齡也好,還是高士廉、蕭瑀等這些還建在國公們,紛紛開始上奏說推薦誰,推薦誰。

  甚至連長孫無忌、侯君集等武將也都開始紛紛推薦人。

  而這些推薦的人,還不止他們。

  其他的官員們,更是紛紛上奏說某人如何如何。

  而這一下。

  可謂是讓李世民知道了這些文官們,還是武將們到底是支持誰了。

  其實。

  朝堂當中。

  他們所推薦的人,無非就那麽幾個。

  一個乃是太子所推薦的人,一個是魏王推薦的人,另外一個乃是士族的人,還有一個,就是寒門之子了。

  最後的一個。

  自然是武將們推薦之人了。

  總計五人。

  五人各有不同,也各有歸屬。

  如放在以前。

  李世民或許會選擇寒門子弟之人。

  可當下。

  李世民可真不是想要讓人去利州任刺史之職的。

  早在李世民在龍泉觀的時候,就已是定下了,這利州誰擔任刺史都不行,隻有鍾文才有此資格。

  即便此時的鍾文被撤去了刺史之職。

  而今日。

  李世民隻是想看看,到底還有誰在惦記利州。

  放眼天下。

  哪個州能與利州相比較?

  哪怕就是長安與萬年兩個縣都無法比之利州的繁華。

  隻要派任何一係的人前往利州任刺史,都有可能把整個利州給攪動。

  而且。

  李世民深知。

  鍾文必然是不會再去管利州的事情了。

  在龍泉觀之時。

  李世民已然是聽了李道陵的話,所以他一回長安之後,才有了這麽一個打算。

  利州有無刺史並不重要。

  以前即便有鍾文這個刺史,可利州的發展,依然如沒有刺史一般,順順利利的發展,一切都運轉的很好。

  而今如果隻要他一點頭派一個刺史過去。

  李世民都能猜到未來的結果了。

  要不就是被鍾文當街給砍了,要不就是被新任的刺史把整個利州給搞得烏煙瘴氣的。

  正當李世民想要開口說話之際,不遠處的李山卻是突然走至李世民的身邊,在其腦袋邊附耳而道:“聖上,師兄曾與我說過一人,此人如利用得當,可興國。”

  “何人?”李世民一聽李山之言,隨之問道。

  “許敬宗。”李山回了三個字後,就返回到自己的位置而去。

  至於李山隻說了可興國,但卻是有不少的話未與李世民說清楚。

  當年。

  鍾文與李山聊了一些朝堂的事情,乍一聽許敬宗之名,還特意與李山隨口聊了那麽幾句。

  說許敬宗未來成就不可限量。

  所以。

  李山把此人早就記於心中。

  而此時,太子李承乾所舉薦之人,正是那許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