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1.166 落子無悔
作者:熏香如風      更新:2021-01-30 01:58      字數:2185
  “敢問賢姪,院中因何有二塚。”剛進院,張儉便問道。

  “隻因世間曾有二夏公。”張甯答曰。

  “如此,待老朽祭拜,再與賢姪詳談。”張儉果有名士風範。

  “張公請。”張甯已捧來祭品。

  “老朽來時,已寫好祭文。”說罷,便從袖中取出半幅白絹。絹上字黑如蚪,淚痕斑駁。足見情真意切,有感而發。亦無需誦讀。便就一盞油燈,焚與九泉。

  禮畢,張儉再拜而起。與張甯入草廬一敘。

  “賢姪先前所言,究竟何意。”賓主落座,張儉問道。

  “張公當知。我亦姓張,先父乃天師道二嗣師,張機,張安子是也……”張甯遂將前後諸情,娓娓道來。

  不等說完。饒是飽受磨難,處變不驚如張儉,亦目瞪口呆。許久,這才悠悠回神:“天下竟有此等奇人,老朽遠不及也。”

  “夏公與先父,先後辭世,葬於廬前鬆下。人不在,棋未了。此盤關乎天下興亡,百姓生死之棋局,當交由張公執(棋)子。”

  “不可,不可,萬萬不可!”張儉連連擺手:“老朽行將入土,如何能擔此大任。”

  張甯不置可否:“夏公臨終時,先父言道:子治故後,世上再無張機。”

  聞此言。張儉淚流滿麵,竟不能自已。

  張甯肅容下拜,振聾發聵:“我父今亦入土。敢問(張)公,世上還有張儉否?”

  此語直戳心窩。宛如一把利劍,穿胸洞背,將張儉連人帶魂,定在原地。

  張儉之所以首鼠兩端,顧後瞻前。端不起又放不下。正因受一世名聲所累。張甯快人快語,鋒利如刀。將張儉自縛之繭囊,切成稀碎。

  待哭罷,張儉大禮參拜:“聞賢姪一席話,老朽如獲新生。舍此殘軀,執天下棋局。上報君恩,下慰眾生;中為我輩,昭雪正名。老朽,縱百死無悔。”

  “大業未成,黃門未除,何必言死。”楊匡、郭亮、董班三人,自內室魚貫而出。與張儉對麵而拜。

  張儉既已大徹大悟,魁首鋒芒自當畢露:“諸位同黨,當如何行事。”

  郭亮早有定計:“三公四府,皆要辟黨魁為少府。位列九卿,居擁朝堂,正當其用。”

  “可是要借三宮明爭,外戚暗鬥之時勢,破局。”張儉心領神會。

  “正如黨魁所言。”三人大喜。

  “殘局究竟如何,還望諸同黨,與我細細道來。”張儉求教。

  “敢不從命。”三人齊拜。

  自三人現身,便一直冷眼旁觀的張甯,神色複雜,若有所思。黨人複起,欲報私仇。洛陽朝堂,又將卷腥風血雨。此情此景。對江山社稷,萬千子民,亦或是遠在薊國的小弟,究竟是利是弊。猶未,可知也。

  然。終歸是“張弓無有回頭箭”。“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三足烏號,自勃海回,停靠南港。車駕直入王城。詔左右國相,門下祭酒司馬徽,上庠令鄭玄,中書令趙娥等,國之重臣,入宮相見。

  “奉孝之意,諸位以為如何。”王上居高下問,心平氣和。

  “回稟主公。”右相耿雍,乃薊王少時至交好友,此時此刻,當仁不讓:“蠻夷素有‘結親解仇’之舊習。臣已問過百夷使節,此舉並非出東掾授意。乃自行為之。初時,有百餘人之多,亦是東掾減至十女。”

  劉備微微頷首:“右相之意,十夷王女,乃奉孝為孤挑選。”

  “主公明見。”耿雍竟麵色不變。

  “奉孝所欲,可是蜀身毒道。”劉備索性明言。

  “回稟主公,我等亦如此想。”右相再拜。

  “十夷王女,皆是蜀身毒道沿線要衝,大部夷帥之女。對溝通西南絲路,大有裨益。”薊都伊婁圭,斟酌答曰。

  薊王目光如炬,環視重臣:“除此之外,可還,別有深意。”

  殿內重臣,無不屏氣凝神。一時落針可聞。

  便有門下祭酒司馬徽起身奏對:“回稟主公,此乃,郭奉孝‘鳳凰於飛’之計也。”

  “鳳、凰於飛,雌、雄莫辨。陰謀陽策,交織並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先鑿蜀身毒道,再取三南之地。成天下合圍之勢。”

  “主公明見!”群臣拜服。

  劉備又道:“依諸位之見。當如何行事,方能二全齊美。”

  “老臣以為。”上庠令鄭玄,起身奏對:“和親,乃上上之選。”

  劉備不置可否,反問道:“諸位以為然否。”

  “臣等,附議。”

  “如此,便請司馬公出麵,與百夷使者,商談和親事宜。”薊王細雨和風。

  “主公英明,臣等慚愧!”

  劉備言道:“夜郎‘邑聚而居,能耕田’。滇池‘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邛都‘其土地平原,有稻田’。哀牢‘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繡,罽毲帛疊,蘭幹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汙’。產‘銅、鐵、鋁、錫、金、銀、光珠’等。‘以麥為資,而宜畜牧。有旄牛,肉重千斤,毛可為毦。出名馬’。冉人‘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明帝時,鄭純任益州西部尉,‘為政清絜,化行夷貊,君長感慕,皆獻土珍,頌德美’,因升永昌太守,又“與哀牢夷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

  見薊王如數家珍,群臣無不滿懷激蕩,壯懷激烈。

  “明帝時,便有百餘國,百三十萬戶,六百萬口。匆匆百年,時至今日。三南夷種,又有幾何?”薊王言道:“隻需孤一人,便可兵不血刃,鑿穿西南絲路。多少大漢男兒,無需戰死沙場,埋骨他鄉。亦無需空耗多少國人辛苦耕耘所得。千載難逢,種種利好。諸位何必見疑。”薊王這才道破心聲:“奉孝之功,暫記不表。隻因與孤,不直言。”

  “主公……”饒是上庠令鄭玄,亦潸然淚下。竟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