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征途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03-23 12:33      字數:2931
  巍巍青山,鬱鬱蔥蔥,陡峭山路上,大隊人馬正在行進,春風沿著山穀吹來,吹在李笠背上,帶來些許涼爽。

  李笠和梁森,此刻正在奮力推車,車為馬車,因為載重頗大,所以上坡時需要有人推車,而車隊裏所有的車,都有人在車後推著。

  車上滿載著各種物資,有的車上是糧草,有的車上是布匹,也有的車上是帳篷,以及各種兵器,分量十足。

  李笠和梁森推著的車,車上放著行囊,躺著自家郎主,即那位彪形大漢,及其家中次子‘二郎君’。

  又有一人趕著馬車,還有兩人跟在車旁,協助推車。

  二主五仆,隻是大隊人馬之中的小小單位,他們沿著山路、迎著北風向北行進,舉目望去,隊伍旌旗招展,許多人身著黑色戎服。

  李笠不時打量四周,想要看看有無刻著字的石碑或者‘地標’,以此分辨自己到底在哪裏,卻看不到。

  馬車沉重,他和梁森奮力推著,幾乎要把吃奶的力氣都用上,才勉強推得馬車緩緩前行。

  看著前後一眼望不到頭的隊伍,看著蜿蜒山路,李笠隻覺疲憊不堪。

  這場長途跋涉,已經持續了五日,李笠和梁森的主人家,作為一位大官的部曲,要隨著郎主參戰,至於具體情況,李笠就不知道了。

  反正出發以來一直往北前進,所以可以肯定不是和梁國作戰,而且,他們也不是在東魏,實際在西魏。

  李笠已經打聽清楚,他和梁森是被人販賣到西魏的南郢州地區,這個南郢州位於西魏和梁國交界處。

  大概在梁國邊防重鎮雍州的東北麵,隔著漢水。

  按照後世所用地理名詞,南郢州位於南陽盆地的東南端,而南陽盆地如今為西魏控製,這個時代有一個稱呼,是為“山南。

  山南中的“山,大概是後世秦嶺山脈的諸山。

  現在這北上的隊伍,從‘山南’的南郢州出發,向北穿過南陽盆地,抵達盆地北部的“盆沿,即一片群山。

  沿著年代久遠的道路翻過群山之後,北麵,是什麽地方?

  李笠仔細想了想,按照自己的地理知識判斷,認為這麽走下去,就會抵達洛陽盆地。

  洛陽盆地的核心是古來名城洛陽,魏國之前還未分裂時,國都就在洛陽。

  李笠不知道洛陽如今歸哪個魏國管轄,隻知道要打仗了,他和梁森因為‘兩個能頂四個用’,便跟著郎主出征,平日裏伺候郎主。

  而郎主的郎主,是一名西魏官員,應該是一名奉命出征的將領。

  自古以來,圍繞洛陽爆發的戰爭,規模都不會小。

  思來想去,李笠大概理出個眉目,不由得有些擔心:他和梁森,都是沒有武藝的平民,上了戰場,基本就是後世所稱炮灰。

  當然,按說他們是‘非作戰人員’,上戰場輪不到他們,可萬一打起仗來,己方輸了,敵軍追殺過來,人家隻認人頭,可不認你是兵是民。

  天上,烏雲蔽日,天色變暗,李笠抬頭看著烏雲密布的北方,眉頭擰起來。

  。。。。。。

  南北走向的伊水河穀,伊水河畔,數支軍隊依次紮營,無數帳篷宛若起起伏伏的丘陵,而眾多旗幟就像是丘陵間的樹木般繁盛。

  零零星星的士兵和青壯,在河邊打水,又有大量馬匹在河邊草地悠閑走著,吃草喝水。

  長長的河岸,散布著許多捕魚的士兵和青壯,他們手拿抄網,在河邊不斷走動,竭盡所能捕魚。

  還有人用棍子、繩子做了釣竿,挖來蚯蚓,在河邊釣魚。

  釣魚的人也不少,而一處河岸邊,許多士兵聚集在一起,看著兩個少年釣魚,這兩個少年身邊的木桶裏,已經裝滿了魚。

  釣魚的人正是李笠和梁森,他倆作為‘專業人士’,釣魚的水平比起別人不知高了多少倍,不僅能釣鯉魚、鯽魚,還能釣烏鱧。

  過冬的烏鱧,和其他魚兒一樣饑腸轆轆,所以胃口很好,而李笠不用活餌,隻是用自製的魚鰾假青蛙,就能釣起烏鱧來。

  圍觀的士兵、青壯越來越多,以至於許多出來遛馬的將領見了,也來了興趣,帶著隨從過來圍觀。

  見著李笠居然能用假餌釣魚,一名年輕將領趁他釣上一尾魚的間隙,問:“小兄弟,你這本事從哪學來的?

  對方說話口音很重,卻很親切,李笠可不敢托大,趕緊回答:“小的不值將軍稱‘兄弟’,這是小人自己琢磨出來的。

  “喔,這本事可了不得,佩服,佩服。那年輕將領說完,笑眯眯的拍拍李笠肩膀:“不知小兄弟如何稱呼?

  “小的姓李,名笠。

  那將領聽了,看看左右,笑道:“謔,這麽巧,我也姓李,說不定許多年前,是一家人呢。

  旁人附和著笑起來,李笠尷尬的笑笑,如今身份有別,人家是帶兵的將領,他是小小僮仆,所以這種場麵話聽聽也就算了。

  看對方年紀,大概是哪個將領的子侄,人家和他客氣,他心裏得有數,不能真把對方當兄弟。

  那姓李的將領看了一會,也許是看膩了,轉身離開,而李笠和梁森釣了一上午的魚,也差不多了。

  夥夫在河邊挖灶生火做飯、煮魚,他倆席地而坐,休息休息。

  李笠看著向北流淌的伊水,目光投向北方。

  再走數十裏,就是洛陽南部的天然大門伊闕,之所以有“伊闕的稱呼,是因為那個位置的伊水兩岸有兩座高山,宛若門闕一般。

  那裏,也是後世著名的龍門石窟旅遊景點所在地。

  那一世,他以遊客的身份去過龍門石窟,但現在是以炮灰的身份路過,接下來,就要打仗了。

  現在,聚集在這裏的軍隊,屬於不同將領,李笠跟隨的隊伍屬於客軍,來自山南諸州,而率部於此紮營的將領,許多都是闕南地區豪強出身。

  闕南即‘伊闕以南’,作為一個地理名詞,指代洛陽盆地南部、西南部山區,其中包括了伊水、洛水的中上遊流域。

  而這些豪族將領及其麾下軍隊,作為西魏釘在洛陽盆地邊緣的‘釘子戶’,憑借闕南地區的山林,和盤踞洛陽的‘東賊’交鋒了六七年。

  大概是七年前,魏國如傀儡的皇帝和權相決裂,西逃進入關中,權相隨後扶持另一個傀儡皇帝,遷都鄴城。

  於是,魏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相互間罵對方是賊(東賊、西賊),洛陽地區成了對峙線。

  洛陽周邊平原地區各城池,基本為東魏控製,丘陵、山區,多為西魏控製。

  當時,闕南豪強出身的官員、將領,因為“大義在長安,所以和‘東賊’勢不兩立,認長安朝廷為正朔。

  他們以闕南山林中的塢堡、山寨為依托,和東魏軍隊周旋,還經常襲擊洛陽周邊,讓東賊防不勝防。

  此次,王師主力東出潼關,進攻洛陽,闕南的‘釘子戶’們,在山南諸州的支援下,也要殺出伊闕,逼近洛陽,牽製東賊的一部分兵力。

  山南援軍及闕南諸軍,聚集在伊水、洛水河穀,即將進入戰場。

  “打起仗來,也不知道哪邊贏。李笠低聲說,眼睛看著前方,梁森亦是如此,一副漫不經心聊天模樣。

  “無論如何,打仗了,到處亂成一團,就是我們逃跑的機會。

  “寸鯇,我們要如何逃?

  “我們從哪裏來,就往哪裏回去,原路跑回去,路我都記著,不怕迷路...李笠依舊看著前方,仿佛是和梁森在說著風景。

  “打仗就會死人,還會有無主的戰馬亂跑,到時候,我們就扒了戎服穿上,騎上馬,扮做士兵,往山南去,路上遇到盤查的,就說有急報送去南郢州。

  梁森有些擔心:“寸鯇,我們不會騎馬呀。

  “現學唄,想回家,哪會那麽容易?

  李笠主意已定,一定要逃回家,至於這場即將爆發的戰爭,看規模不會小,畢竟圍繞名城洛陽爆發的戰爭,很多都是戰略決戰級別的。

  也許史書上對這場大戰有記載,但他不知道是什麽戰役,不知道誰勝誰負,也無所謂勝負。

  兩個魏國打仗,哪邊贏了、輸了,和他倆又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