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方案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1-02-19 12:38      字數:2447
  上午,小雪,軍校某教室裏,學生們圍在長長的沙盤四周,研究著戰略。

  沙盤上展示的是太上山脈形勢,其中包括各條主要山陘,連同沿途主要關隘、城池、地形,十分詳細。

  今日的研究課題,為“河東之役”。

  河東地區,顧名思義,為“黃河以東地區”,位置在黃河中遊那南北走向河段的東邊。

  大體上為漢時河東郡地界,與關中地區隔河對望,即後世的山西地區。

  而河東地區的要地並州晉陽,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現在,齊國隻剩河東地區以及北部的代、朔之地,如何將其徹底消滅、拿下晉陽,是楚國接下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卻因為地理因素,有些麻煩。

  河北之役結束已有一年多,朝廷算是初步控製了這片富饒、遼闊的地區,但是要進攻河北以西的河東地區,必須翻越太行山。

  太行山脈為南北走向,如同一堵高牆,把河東與河北分開,大軍要翻越太行山往來東西,就隻能走其中數條山陘。

  這些山陘已存在很多年,是現成的道路,但因為地勢原因,大隊兵馬作戰時施展不開。

  現在,齊軍在各條山陘都設置了重重障礙,想要突破並非易事,萬一楚軍堵在其中一截,進退不得,很容易被人攔腰截斷。

  即便最後突破其中一條或者數條山陘,進入河東地區,但軍隊後續的糧草運輸,消耗可不小,因為隻能靠人力、畜力走山路輸送糧草。

  退守河東的齊軍,已經退無可退,晉陽又是高氏霸府所在,精兵雲集之處,若翻山而來的楚軍頓兵於堅城之下,跨越太行山的糧道,負擔很大。

  且河東之役一旦開始,已經和齊國握手言和的周國,不會作壁上觀,定然全力支援齊國,與楚國開戰。

  屆時交戰的戰場,未必局限於河東。

  河東之役,關係到天下局勢,必然變成三國之間的大決戰。

  那麽,河東之役該怎麽打呢?

  雖然軍校的學生們沒有決策權,但不妨礙他們設身處地來考慮這個問題,即便現在不過是紙上談兵,也得談一談。

  前來軍校視察的李笠,和陪同將領一道,聽著學生們的討論。

  因為準備充分,學生們的發言比較精煉,擬定采取的戰略,基本上都是著眼於楚軍和齊、周聯軍交手。

  所以,總的戰略相差不大,主要是圍河東打援,即佯攻齊之河東地區,實際上對付周軍主力。

  道理和破城先打援差不多,齊軍已元氣大傷,守著河東不敢出來,如同城池守軍。

  而能夠野戰的援軍,自然是周軍,楚軍隻要擊敗周軍,齊軍沒有救援,自然就好對付了。

  具體實行起來,細節上的區別,在於打周軍主力的預設戰場在哪裏。

  方案一,預設戰場在周國洛州地區(洛陽附近)。

  先佯攻河東,迫使齊國向周國求援,如此一來,一部分周軍會入並州地區“協防”。

  此舉必然導致楚、周之間戰爭爆發,對方的洛州駐軍不太可能主動出擊,那麽,楚軍就主動進攻。

  在洛州,以及西麵的陝州,接連與周軍決戰,消耗其兵力,使其無力增援齊國。

  方案二,預設戰場在河東並州某地。

  官軍主力翻越太行山,攻入並州地區,圍困晉陽,等周軍趕來,與其決戰。

  擊敗外援,再取晉陽,全據河東之地,再揮師北上,取代、朔地區。

  周國不會幹看著,還會調集大軍反撲,那麽,再決戰即可。

  此外,又有想法不同的方案:

  官軍主力,聚集大量馬匹,出居庸關,從已經拿下的北燕州,繞到齊國恒州。

  攻入代、朔地區,自北向南進攻晉陽,而不是從東麵橫跨太行山。

  官軍在並州地區,和齊軍、周軍對峙,然後原路撤退。

  如此來,進入並州地區的周軍,會不會來個“反客為主”呢?

  這個方案有意思,目的並不是決戰,而是挑動周、齊兩國內訌,雖然兩國未必因此翻臉,但幾率還是有的。

  如果第一次不行,那就再來第二次,第三次,如同典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那樣,搞不好由此創造出機會也說不一定。

  當然,若執行這個方案,風險是有的:

  走北境入代、朔,然後南下襲擾並州,側翼甚至後路會暴露給草原方向,一旦被突厥抄後路,可不妙。

  不過,考慮到突厥去年襲擊幽州西北境時,很快就嚇跑了,或許,接下來幾年,對方都不太可能關注代、朔、恒州地區局勢,反應會遲鈍一些。

  李笠琢磨著這個方案,發現不少隱患。

  該方案的行軍路線,其實是沿著?水往上遊走。

  ?水,《水經注》有記載,按照現在的地理名詞來描述其走向,是源自朔州地區,然後往西北流,過恒州南境,入北燕州。

  北燕州在居庸關以西、太行山燕山山脈西北麓,?水過北燕州治所懷戎後,折向東南。

  穿越群山,進入幽州西北境,往東南流淌,過薊城西南,繼續往東南走,最後注入大海。

  所以,從北部進入並州地區的這個方案,行軍路線就是沿著?水河道往上遊走,沿途是有現成道路的。

  但是,?水在雨季經常發大水,越到下遊越明顯,一場急雨之後,河麵可以瞬間變寬。

  變寬的河麵,未必把道路淹沒,但許多地形狹長的路段,兵馬恐怕就施展不開。

  而且,從北燕州沿著?水西行,行進方向,與北境長城走向相同(在長城內側),所以,楚軍這一路過去,會享受沿途齊軍“不間斷烽火示警”的待遇。

  奇襲是肯定不行的,正如學生們分析的那樣,一路過來,側翼很容易受威脅,發難的或許是突厥人或許是齊國的長城駐屯軍。

  一旦前進道路受阻,孤懸在外的軍隊,後路時刻會被切斷,這對於將士們的心態,影響很大。

  但是,對齊國的震撼,也不小。

  對方丟了河北,隨後的反擊也傷亡慘重,大將折了不少,能夠野戰的軍團恐怕不多了。

  最主要的是皇帝無能,身邊還有一群小人,值此家國危急存亡之際,這少帝根本就不具備力挽狂瀾的能力。

  那麽,當楚軍忽然走北道撲來,這齊國君臣應對起來,怕不是手忙假亂,本來不該出的破綻,搞不好還真就出了。

  一旦請周軍“助戰”,相互間的提防,或許會擦碰出“火花”也說不定。

  按照後世的話來說,楚軍如此策略,就像是潑皮上門找店家收保護費,身上澆汽油,拿著打火機(可不能點著火),放話說今日要麽我拿錢走,要麽你幫我收屍。

  比的,就是誰膽大。

  李笠再次看向沙盤,看著代、朔地區,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