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三文魚(續)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03-07 12:39      字數:2690
  下午,彭蠡湖畔鄱口,無論是碼頭還是街道,依舊如往日般熱鬧,

  街道一隅,新開張的“大鯰彭”食肆生意火爆,許多過往商旅慕名而來,要嚐嚐最近興起的竹筒魚飯,還有魚丸、魚卷,然後啟程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大鯰彭”食肆和別的食肆不同,肆內沒有多少座位,夥計們在櫃台出售食物,食客們帶著食物就走,沒多少人在肆內用餐。

  門口處,畫著鯰魚咬竹筒的招幌迎風飄揚,光顧的客人熙熙攘攘;食肆後院,同樣人聲鼎沸。

  有人推著車從後門進入院子,車上木桶裏裝著魚。

  有人忙著給魚稱重,有人忙著將稱過的魚往旁邊放,院裏魚腥味、血腥味彌漫,宛若屠宰場。

  大量剛過稱的魚,被人送到旁邊殺魚的場地,幾個男子手拿尖刀殺魚,忙得滿頭大汗。

  他們都是殺魚工,伸手從桶裏拿出活蹦亂跳的魚兒,麻利的去鱗、去內髒,然後剁掉魚頭,用水清洗。

  最後將魚剖成兩半,放到一旁的木桶中。

  殺魚工剁好的半邊魚塊,被人送到房間裏,那裏放著幾台裝置,每台裝置如籮筐大小,大體上呈矩形,由一人操作,反複推拉裝置的上半截器械。

  在這之前,要將半邊魚從裝置的入口處放入,其魚尾向前。

  旁邊,站著兩個“總角”,卻是“大鯰彭”的東主彭均,還有“技術指導”李笠。

  兩人看著麵前這台裝置是如何把半邊魚“吞進肚子”,然後將魚肉和魚刺、魚皮分離。

  魚塊在這器械的“反複”刨、刮之下,漸漸變薄,魚刺(魚骨)、魚皮和肉分離,變成一堆殘骸。

  這就是李笠“發明”的“魚肉去骨(刺)器”,類似於木工刨,不過這個時代似乎還沒出現木工刨,所以是“獨創發明”。

  魚肉去骨器,原理和木工刨差不多,又類似於後世常見的瓜果刨絲刀,隻不過刨的是魚肉而不是瓜果,可以製作魚糜。

  那一世,他見過處理魚肉的魚肉去骨機,又稱“魚糜製造機”,所以將其“發明”出來。

  但手頭材料有限,製作工藝也不行,所以他發明出來的“魚肉去骨器”,其實是“直刨刀版”。

  後世商品化的魚肉去骨機,電動動力,刨刀應給是帶孔滾筒刨,處理魚肉、製作魚糜的效率很高,但目前李笠做不到。

  卻可以借助水力驅動,省去人工,能將魚糜的製作成本進一步降低,但受地形限製,所以李笠發明的“魚肉去骨器”,需要人力操作。

  但即便如此,用“魚肉去骨器”來製作魚糜,比起傳統方式要強很多倍,省事又節約成本,這才是降成本的“秘技”。

  有了魚肉去骨器,可以有效降低魚糜製作成本,這才是“大鯰彭”食攤壓製其他競爭者的“秘密武器”。

  李笠之前為彭均設計的“創業方案”,讓彭均“創業”成功,如今彭均根據李笠的建議,在鄱口開了分店,發展勢頭不錯。

  但光靠竹筒魚飯不行,所以李笠建議彭均增加食品花樣,那就是魚丸、魚卷等花樣。

  這些新花樣想要熱賣並且賺錢,售價不能高,成本要低,用價格(成本)門檻,將競爭者擋在門外。

  所以,用“先進”的魚肉去骨器來製作低成本魚糜,再製作魚丸、魚卷、魚糕,是必勝法寶。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磨合,“大鯰彭”食攤的魚丸、魚卷,成功做到了每份三文的售價下味道和分量合適,銷量不錯,還有得賺。

  這種價格門檻策略,李笠命名為“三文魚”,即:三文一份竹筒魚飯,三文一份魚丸,三文一份魚卷,將來還有三文一份的魚糕。

  正常情況下,其他食肆、食攤想要學著做竹筒魚飯並不難,魚丸、魚卷、魚糕也是如此,但難的是把每份食物的成本降到三文以下。

  同樣的成本,比不上“大鯰彭”食物的分量和味道,或者同樣的分量和味道,比“大鯰彭”的售價高。

  如此一來,價格門檻就能把絕大多數效仿者擋在門外,“大鯰彭”的生意越來越好,無論鄱陽店還是鄱口店,生意都不錯。

  而食攤,也變成了食肆,前後不到半年。

  彭均見著新開張的鄱口店生意不錯,心中對於過快開分店的擔心,也就煙消雲散了。

  此刻,李笠就向彭均打氣:“你不要擔心,鄱口人氣很旺,越早開分店,你‘大鯰彭’的名氣,才能在別人心中占下位置。”

  “在鄱口把名氣打響,過往商旅才會把你‘大鯰彭’的名字傳到南昌、湓城,才會讓大家牢牢記住‘三文魚’。”

  “隻要讓大家記住‘大鯰彭’的‘三文魚’,那麽即便在豫南昌、湓城或尋陽有人賣竹筒魚飯,卻做不到‘三文一份、好吃又便宜’,將來你的分店就有機會在那裏立足。”

  “啊,三郎,這...我沒想那麽多,開分店這種事....”彭均有些底氣不足的說著,“開分店,開在鄱口就好了,太多了,我管不過來。”

  “管不過來?你的幾個好兄弟是做什麽的?”李笠拉著彭均往外走,一個夥計經過,熱情的向他倆打招呼。

  此人姓潘名寶,十五歲年紀,荊州江陵人,自幼隨長輩寓居鄱陽,在鄱陽長大,最初跟著彭均在魚市賣魚。

  因為怕被其他少年當做外地人排擠,潘寶不向外人透露籍貫,但彭均和李笠知道。

  李笠和潘寶說了幾句,繼續往外走,等身邊隻有彭均,問:“你沒想過,讓潘寶他們做分店的掌櫃?還是隻想著自家人來做?”

  “彭郎,你要記著,你在魚市苦撐的時候,是這些兄弟跟著你,現在又跟著你做食攤,辛辛苦苦把生意做得紅火,食攤變食肆...”

  “你發達了,不想拉兄弟們一把?”

  彭均當然想拉幾個好兄弟一起發財,將來再開分店,讓兄弟們也當掌櫃,但是他有苦衷,因為阿耶覺得還是讓自家人掌管分店比較好。

  對此,彭均覺得左右為難,有些煩惱。

  李笠見著如今時候不到,不打算就這個問題多說,便轉到另一個話題:“我先前說的,你覺得如何?彭伯覺得如何?”

  彭均聽到這裏,來了興致:“嗯,這件事,等我阿耶張羅好了,過幾日,就和幾位東主詳細說說...”

  “那就好,打鐵要趁熱,做買賣吃獨食,容易遭人嫉恨,這事情得趕緊定下來...”李笠一邊說,一邊走。

  “隻要有一兩家的東主願意合作,買你的魚糜,那就是成功,因為隻要這些東主得了甜頭,其他人必然坐不住。”

  “所以,你們不要急,不要為了把買賣談好,不停的讓利,這是飲鴆止渴...”

  “李郎,飲蒸止渴是什麽?蒸是什麽湯水?”

  “呃,這是一個成語,鴆,是一種.....唉,改日再跟你細說。”

  魚肉去骨器,是提高生產效率的生產工具,可以大幅提升魚糜的產量,但魚糜產量大幅提升後,大鯰彭食肆消化不了,甚至隻能消化其中一小部分。

  若全都做成魚丸、魚卷、魚糕,當天賣不完,沒有冰櫃冷藏,隻會浪費。

  對此,李笠以魚肉去骨器為“起點”,為彭均策劃了一個“新項目”,那就是兼營食材供應:向鄱陽、鄱口的食肆、酒肆甚至大戶人家提供魚糜,做“食材供應商”。

  他要履行自己的承諾,答謝彭均的救命之恩,所以,要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