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信心(續)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07-15 12:36      字數:2966
  盛夏,烈日當空,酷熱難耐,汗流浹背的李笠,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稻田,看著田裏似黃非黃、似青非青的禾苗,有些擔心。

  自入夏以來,雨沒下多少,經常大晴天,亦或是多雲天氣,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眼見著旱情嚴峻,李笠哪裏還坐得住。

  再這麽下去,河水水位大幅下降,各地缺水灌溉的農田,必然有大量禾苗枯死,到了秋天,收獲的隻有絕望,而不是糧食。

  種地的農民沒了收成,日子過不下去,要麽餓死,要麽逃亡。

  若旱情嚴重,災區就會出現大量流民,屆時遍地幹柴,隻需一個火星就能點燃。

  李笠可不想自己治下發生這種事,於是一直在郡內巡察,看看各地的抗旱情況如何。

  巡察的結果,總體而言是‘暫無大礙’。

  因為去年一年,郡內各地興修水利設施,加上南北鄱水流域水量充裕,所以各地現有或者剛建好的堰壩都多多少少蓄了水。

  南北鄱水上新建的各級堰壩,也正好將河流變成‘階梯水庫’,現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但是,光有‘出’沒有‘入’,遲早會見底,李笠不清楚這旱情會持續多久,所以十分擔心。

  因為農民是看天吃飯,一年忙到頭,如果秋天收成不好,收入低於成本,當年就會負債累累。

  許多農民春天時要先借錢,才能買種子耕種,期間日常生活之中急需用錢,又得借錢。

  到了秋天,收入要拿來還債,扣去各種成本,剩下的糧食才是自己的。

  所以,一旦旱情明顯影響收成,年底,會有很多農民破產,土地被債主(一般是地主)收走,進而導致官府的‘稅基’流失。

  李笠自己吃過苦,所以不希望看到百姓流離失所,但下不下雨他說了不算,隻能看天。

  臨時從附近村落叫來的幾個農民,局促不安的候在旁邊,李笠讓吏員請他們過來,然後一起站在大樹下聊天。

  “我家在彭蠡湖邊,打漁的,不怕水會幹,就怕日頭毒。”

  李笠的開場白,根本就沒有一絲官威,說的是地道鄱陽話,幾個農民聽了一愣,隨即覺得這個年輕的大官很親切。

  感覺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而是鄰村來串門的後生,於是沒有那麽緊張了。

  李笠接著說:“可種田就不行了,沒有水,莊稼就受不了。”

  “我看看這溝渠的水倒是挺多,隻是萬一,接下來還是不下雨,堰裏蓄的水,能撐多久?”

  一名年長的農民回答:“府君,堰裏的水,若一直不下雨,至少能撐上一個月。”

  “一個月?那還是不下雨呢?”

  “唉,真要是那樣,那就隻能認命了。”老農一臉認命的表情,其他人也都默默點頭。

  李笠又問:“那麽,你們年初借的錢,萬一年底還不上,如何是好?”

  “府君,我們借錢時,借契寫清楚了,若因為歉收,還不完本、息,可以等到來年秋天,一並還了,不利滾利。”

  “若如此,來年春耕,你們借錢,利息莫不是要增加?”

  “不,利息一樣,畢竟不在官府那裏寫借契,就是不算數的,如今我們這裏,放債的隻有兩家,定好了利息,是不能變的。”

  這就是所謂的“專營”,一個地區,隻有一到數家商號可以放債,李笠想了解的就是這些商號,到底有沒有按規定的低息放債。

  他巡察了很多地方,和當地農民交談,所聽到的說法,都是各地‘專營’的商號遵守規定放債。

  如此一來,農民的抗災能力,勉強上升了一點。

  自古以來,放高利貸都是土地兼並的最佳手段,上至權貴,下至各地土財主,放高利貸的目的除了斂財,就是兼並田產。

  每到災年,就是土地兼並的大好時節,無數看天吃飯的農民因為糧食歉收、絕收,無以為繼,隻能借錢糧度日。

  有了債務,就如同脖子上套了吊索,遲早要利滾利,傾家蕩產。

  正所謂“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肯定有人會質疑:你借錢的時候,怎麽不嫌利息高?要還錢的時候,就有臉喊不公平?

  公平,很公平,農民向大戶借高利貸是沒得選,現在李三郎拿刀頂著大戶胸膛,‘建議’大戶低息放債,大戶也沒得選。

  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很公平嘛!

  李笠能打仗,有兵,有狐朋狗友捧場,所以現在鄱陽郡的‘債務專營’實行得不錯。

  那些不聽話的,已經全家整整齊齊了。

  李笠收回思緒,看著眼前這幾位淳樸的農民,聽對方絮絮叨叨說著家長裏短,臉上時不時洋溢著笑容。

  他可以聽得出,這一年來的變化,讓這幾位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百姓對改善生活有了信心,李笠作為地方官,也有了信心。

  待得農民離去,李笠不急著走,召見在這地區販鹽的某商號掌櫃。

  黃家商號的掌櫃。

  開賭檔的黃大車及兒子們,如今已轉行,辦商號做‘專營’,其中之一就是販鹽。

  自古以來,販鹽就是暴利,李笠讓妻家捧這飯碗,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此刻,麵對李笠的詢問,掌櫃畢恭畢敬回答:“府君,鄙號今年的銷量,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六成。”

  李笠問:“這些買鹽的人,有沒有私下裏轉賣?”

  “不可能的,周邊地區都劃好範圍,別家專營,哪裏容許他們私下販賣。”

  “也就是說,這裏的人口,比去年增加了將近六成?”

  “小人以為,差不多。”

  “可是官府那裏,編戶數沒增加多少。”李笠此問,有質疑地方官吏統計人口戶籍不到位的意思。

  這年頭,人口統計很難做到準確,但從鹽的銷量上,大概可以估算出一個粗略的數字,畢竟這玩意不能當飯吃,卻又必不可少。

  “府君,增加的人,也許是雇來開荒的青壯,秋後是要回去的,來年開春再來,所以入不得戶籍,算不得隱瞞。”

  這是暗中幫地方官吏開脫,李笠聞言瞥了一眼對方:“你倒是會體諒人呐。”

  掌櫃幹笑著,絲毫不驚慌。

  李府君是什麽人?畢竟是黃家女婿嘛,怎麽會為難自家人呢?

  買賣人,八麵玲瓏是必備技能,李笠不想糾結這個問題,又說:“鹽,我方才從一戶人家裏拿了些,嚐了嚐,沒什麽泥沙。”

  “這不錯,就不知道,往後會不會還這麽好。”

  “府君放心,鄙號的鹽,絕不會摻泥沙。”

  “其他商號呢?有沒有聽說,以次充好?”

  “沒有,小的未曾聽說。”

  聽沒聽說,實話不該在這場合說,李笠不過是例行公事。

  畢竟黃家商號的食鹽銷量,以及掌櫃、夥計在各地聽到的消息,李笠都是知道的。

  也就是說,他的耳目很多,所以鄱陽郡內各地的民情,大概能探得大概。

  簡而言之,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他親自帶兵出擊,三兩下化解江州危局,讓許多人對‘鄱陽明天會更好’的信心大漲,堅定了在鄱陽郡“投資、置業”的決心。

  因為戰亂被中斷將近兩個月的商路,通暢後,立刻迎來了‘報複性消費’,各地商賈雲集鄱陽,要把被耽擱了兩個月的買賣補回來。

  所以,即便烈日當空,久旱未雨,李笠目前也隻是擔心,不至於驚慌失措。

  大夥對他有信心,這樣就夠了,若旱情真的嚴重,他可以調集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旱救災。

  但別處就未必能做到。

  李笠看著四周一片烈日暴曬,又有擔心湧上心頭。

  去年,三吳地區雨水少,所以旱情初現,糧食產量明顯下降。

  今年,江州這邊也明顯雨水少,恐怕三吳地區的旱情會更嚴重。

  曆年,江州、湘州糧食大量輸入人口密集的三吳之地,如今,江州、湘州因為各種原因,糧食減產已成定局。

  三吳地區因為旱情,糧食缺口增大,朝廷又要大規模用兵,得保證軍隊的糧食供應。

  恐怕到了秋天,天子要為糧食問題焦頭爛額了。

  兩個強鄰虎視眈眈,其中一個已經動手趁火打劫,萬一另一個也動手,朝廷應對不當,那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