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怎麽回事?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05-22 19:42      字數:3626
  台城外,黑色旗幟環繞,叛軍已經將台城圍得水泄不通,城頭,守城將士看著城下耀武揚威的叛軍士兵,隻覺難以置信。

  侯景在壽陽作亂時,誰都認定此人狗急跳牆,必不長久。

  對方當年還是魏臣時,坐鎮河南,擁兵十餘萬,尚且不得過淮水半步,所以,帶著殘兵占據壽陽後,除了仰人(朝廷)鼻息,還能如何?

  起兵造反,根本就過不了江,然後被朝廷大軍圍住。

  結果竟然渡江了,竟然兵臨建康城下了,竟然攻破朱雀門了,竟然攻破宣明門了!

  竟然把台城給圍了!

  將士們看著城下密密麻麻的叛軍士兵,實在想不明白侯景去哪裏招募這麽多人,真希望這是一場夢,奈何,不是夢。

  眼下,見著叛軍在挖掘圍城壕溝,又立圍柵,把台城圈起來,守軍知道己方就隻能等勤王之師來解圍。

  不過台城城牆高大、堅固,撐到勤王軍抵達不成問題。

  台城皇宮內,一處院子裏,蔡全正安慰著姑姑蔡氏和表弟蕭勤:“台城城牆高大,叛軍急切之間攻不進來,姑姑請放心。”

  “此次入台城,隨行帶著許多糧食,而太子殿下也命有司送來糧食,據說入城避難的宗室都有。”

  蔡氏見外甥安排得妥當,心中稍定,而蕭勤卻在擔心李笠和張鋌:“他們真的有安排了?外麵兵荒馬亂的。”

  “郎君放心,李笠已經有了去出,他到吳興投奔友人,可避開叛軍,等到朝廷平叛,就能回來了。”

  蕭勤再次“確認”李笠有了安全去處,便放心許多,隨後想到時局,氣憤不已:“朝廷一定要狠狠嚴懲這些亂臣賊子!”

  當然氣憤,蕭勤年初就讀國子學,在張鋌的幫助下,學業突飛猛進,十月初,順利通過策試。

  眼見著就要授官入仕,雖然並不需要他真的處理事務,但有了官職,就能有佐官。

  蕭勤決定要讓李笠給他當佐官,還有,文采出眾的張鋌,也得給他做佐官,這樣才好。

  結果,因為逆賊兵臨建康,把事情都搞亂了,蕭勤有了切身之痛,才憤憤不已。

  至於叛這幫逆賊能否得逞,蕭勤認為肯定不能,朝廷有那麽多兵馬,隻要勤王大軍一到,逆賊就灰飛煙滅了。

  蔡全見姑姑和表弟都已經心定,自己放心許多,鄱陽王及世子在合肥,大部分家眷也在合肥,所以,建康城裏王府家眷較少。

  還好,他留在建康,現在可以照應姑姑和表弟,省得被人欺負,畢竟大王有很多侍妾和兒子,而姑姑和表弟,其實待遇一般。

  見蕭勤和蔡氏在說話,蔡全坐在一旁,想著李笠的安危。

  那日他去東冶接李笠,李笠沒有跟他走,說有了安排,臨分別時,對方忽然建議,說不要光帶糧食入台城,還得多帶些柴禾。

  當時蔡全愣了一下,不過很快反應過來:煮飯要生火,沒柴禾來生火,有再多的糧食也煮不熟。

  蔡全不認為叛軍能攻下台城,但台城若被圍,可能急切間解不了圍,所以,在城中避禍的人們,每日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以及柴禾。

  得李笠提醒的蔡全,讓王府侍衛運了許多柴禾進城,至少王府家眷日常煮飯菜所需是夠了,能用三個多月。

  而進台城避難的官宦、宗室人家,基本上都沒誰帶柴禾,庫房裏的柴禾似乎不夠,若時間一長,恐怕要拆房取木料來燒了。

  現在想想,蔡全隻覺李笠心思縝密,對方既然說準備投奔吳興友人,那就一定有了準備,能夠避開這場兵禍。

  正琢磨間,聽得外麵幾個侍衛在竊竊私語,蔡全轉出去一問,這幾個侍衛說的是近日聽來的各種傳聞,以及瑣事。

  瑣事之一,是有人的親友在太常寺乘黃廄為吏,就在不久前,經曆了一件怪事。

  侯景叛軍接近建康,城內一片驚恐,就在這時,有太常寺官員帶著士兵到乘黃廄,要憑借手中公文辦事,把廄馬轉移到京口。

  說是太常寺為防萬一,防止叛軍攻破建康外廓後,將乘黃廄飼養的廄馬良駒搶走,所以要提前將廄馬轉移。

  這樣的安排合情合理,且乘黃廄歸太常寺管,但來人麵生,不過公文沒有問題,於是乘黃廄的官員便辦了手續,然後對方將數百匹良駒帶走。

  結果這幫人上午剛走,下午就有太常寺派來的官員,帶著人來轉移廄馬。

  一番核對後發現,上午那撥人是騙子,把乘黃廄精心飼養的良駒都賺走了。

  乘黃廄飼養的廄馬,都是千裏挑一的好馬,有牝(公)牡(母)馬,可以繁殖後代,可以作為禦馬,甚至作為戰馬都是一流。

  此事本來會是大案,但後來叛軍攻入外廓,又圍了台城,什麽事與之相比都是小事。

  而且對於台城守軍來說,這些良駒的去向,已無關緊要:守城用不著馬,除非殺了吃肉。

  更別說現在到處一片混亂,太常寺沒心思、沒能力追查此事。

  蔡全聽了之後,隻覺奇怪:“怎麽回事?哪來的賊人,如此大膽?”

  侍衛回答:“不知道,不過這些賊人如此大膽,恐怕是哪家權貴指使的,否則,光說公文,哪裏是那麽容易偽造的?”

  “再說,弄了那麽多匹馬,他們能藏到何處?必然是某家權貴的幾處莊園,才能將這麽多馬分散飼養。”

  這話說得是,蔡全沒再關注乘黃廄馬匹被騙走一事,想著如今叛軍圍城、城內人員混雜,他吩咐侍衛們:

  “從今日起,好好守著諸位王眷,帶來的財物、糧食、柴禾,都得仔細看好了!”

  。。。。。。

  秦淮河畔,被人特意點燃的東冶,此時火勢已被控製,但東冶許多建築已經化為廢墟,帶人前來接收物資的夏侯譒,看著眼前的殘垣斷壁,隻覺有些遺憾。

  看來朝廷的動作很快,一把火將東冶燒了,省得留下各類物資“資敵”。

  但是,各種鐵製品是燒不毀的!

  想到這裏,夏侯譒真想笑:尚方錢署,也被一把火燒了,但是大量鑄造完畢、來不及轉移的銅錢,沒有燒毀。

  這些錢,就是侯王(侯景的部下都稱侯景為侯王)用來犒賞勇士的資金。

  如今侯王已經下令,釋放建康城中奴婢,隻要來投軍,就有官做,立了軍功,還能升遷,於是有大量奴婢投軍。

  此時正是花錢買人心的時候,尚方錢署的新鑄銅錢正好派上用場。

  回頭看看已經被大軍包圍的台城,夏侯譒覺得己方破城是遲早的事,東冶裏有大量鐵料,足以打造許多攻城器械,隻要破城,潑天富貴唾手可得。

  到時候,夏侯氏的門楣,可就由他再次光大了。

  夏侯譒在派人滅火的同時,又派人去搜索各處被火燒過的庫房,要把鐵料收集起來,他看著麵目全非的東冶,忽然想到了慘死在東冶牢獄的長兄夏侯洪。

  當年,身為勳臣之子的夏侯洪,在建康與其他貴遊子弟結交,因為行事無所顧忌,連同宗室蕭正德、蕭正則以及勳臣之子董暹,被稱為“四凶”。

  後來,蕭正則被流放嶺表,因為試圖謀逆而死,董暹因為與某王妃私通被殺,而夏侯洪,被自己父親夏侯夔‘大義滅親’,押送官府。

  然後被關在東冶牢獄,不久後暴斃。

  對於這件事,夏侯譒難以接受,他認為建康城裏,比他兄長“玩”得更瘋的宗室、勳臣、高門子弟比比皆是,憑什麽他兄長就要死,其他人依舊逍遙快活?

  所謂“四凶”,最囂張的那個蕭正德,之後不一直好好活了許多年,直到前兩年才去世?

  夏侯譒認為道理很簡單,像他祖父這樣的開國元從武勳家族,等皇帝坐穩位置後,就是被提防的對象。

  所以,他伯父、父親隻能低調行事。

  兩人兄終弟及,長年鎮守壽陽,說得好聽些是得信任,說得難聽些,就是被調離建康,遠離權力中樞。

  所以,夏侯家在建康沒有多少可靠人脈,夏侯洪出事,幫說話的權貴沒幾個,以至於夏侯洪被關入東冶牢獄,得了個暴斃的結局。

  對此,夏侯譒一百個不服,皇帝老兒處事不公,如此偏袒自家兒孫,那好,他自謀出路,也無不可。

  如今,夏侯譒覺得算是賭對了,侯王起兵,很快便兵臨台城下,兵力從一開始的數千,變成了現在的數萬。

  接下來,還會更多,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如今的大梁朝廷,是多麽的無能,多麽的虛弱。

  等到大軍破城,把皇帝老兒、太子以及一眾權貴抓住,這天,可就要變了。

  正得意間,他派去搜查鐵料的人紛紛跑回來,帶來壞消息:東冶庫房裏的許多鐵製品所剩無幾,似乎大部分都被轉移入台城了。

  不僅如此,那些半成品的刀、甲葉、箭鏃等鐵製軍器,也隻剩下少量。

  看樣子,大部分都被運入台城。

  夏侯譒不相信,因為之前他就暗地派人入建康,聯係、收買幾個少府寺官員,以台城內武庫庫存充足為由,拖延東冶所製兵器、鐵料轉移入台城一事。

  對方收錢辦事,成功拖延時間,所以東冶官員並未能及時將各種兵器、鐵料轉移入台城。

  但話不能明說,於是夏侯譒質疑:“不可能!我派出的細作探得明白,東冶根本來不及把這麽多鐵料、兵器運入台城!”

  “是不是埋在地下了,再去搜!”

  部下趕緊辯解:“君侯!我等已經仔細搜過,確實找不到,又找來一些東冶吏員,仔細問過,他們說、說”

  “他們說什麽?”

  “說數日前,東冶庫房裏的許多物資,譬如鋼料、鎧甲、弓箭材料等等,似乎就已經按著公文要求出庫、裝船,經秦淮河入江,調往外地去了!”

  “什麽?”夏侯譒隻覺難以置信,他們兵臨建康,那麽少府寺應該把東冶的重要物資調往台城,然後一把火燒掉東冶,以免為他們所用。

  結果,火是放了,那麽之前調走的物資,怎麽不是入台城,而是被調往外地?

  這是怎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