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效率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05-17 12:47      字數:2750
  湖麵,數艘帆船排著橫隊,乘風行駛,船尾艙門大開,起重橫梁上拖曳著粗碩的麻繩,麻繩的一頭浸入湖水之中,在水麵劃出一道道痕跡。

  李笠看了一眼數十步外的岸邊,隻見岸上遍布林木,鬱鬱蔥蔥,不時有驚鳥飛起,直衝天際。

  從下網之後,船的航行速度漸漸變慢,李笠抬頭看看船帆,卻見麻布所製船帆已經鼓囊囊,都滿了風。

  這是軟帆船,順風時航行速度極快,現在卻無法帶動船隻快速前進,看來,釋放的大網,在湖底網中了許多東西。

  “收網!收網!!”

  伴隨著呼喊聲,船員們奮力轉動絞盤,要把沉甸甸的耙網,連同網中的河蚌一起,拖上船來。

  彭蠡湖裏有大量河蚌(淡水蚌),這些河蚌之中,當然有一定幾率存在珍珠(淡水珠)。

  但幾率較低,偶爾發現珍珠,成色好的更少。

  所以,自古以來,彭蠡湖畔的漁民,偶爾會從撈上來的河蚌裏發現珍珠,但隻有品相好的珍珠,才能拿去換錢。

  李笠和村裏其他人一樣,在湖裏打漁時,也會時不時撈上河蚌,然後滿懷期待的開蚌,祈求老天保佑,河蚌裏有珍珠。

  然而,珍珠偶爾會有,甚至一個河蚌裏能有幾粒、十幾粒,卻都是畸形的殘次品,所以“意外撈到好珍珠發財”這樣的願望從沒實現過。

  有時可以在一枚河蚌裏發現幾粒珍珠,但成色都很差,根本就不值錢。

  所以,要想靠采珠發家,是很困難的事情。

  而珠役,毫無疑問會把許多人逼到絕路,想到這裏,李笠看向即將收起的大網。

  這是特製網具,名為“耙網”,是一個大鐵耙加上網兜,可以如同耙子耙地一般,將河床、海床上的蚌“耙”到網中。

  這就是專門用於捕撈河蚌、海蚌的網具,以前,他在博物館見過小模型。

  然後通過看展出,得知古代采珠人的血淚史。

  珍珠,自古以來就深受富貴人家的喜愛,中原的主要珍珠產地都在沿海地區,比較有名的就是南海邊合浦郡所產珍珠。

  秦漢之際,采集海珠的方法極為原始,采珠人口銜尖刀,腰間係長繩,光著身子潛入海底,尋找珠貝。

  憋氣潛水的時間很短,但為了增加在海底的‘工作時間’,采珠人一般要到快憋不住了,才會扯動腰間繩索,讓船上同伴將自己扯上去。

  海裏情況複雜,十分凶險,既有鯊魚,也有暗流湧動,采珠人一不留神就會命喪海中,船上同伴拉上來的可能是殘缺的遺體,甚至連遺體都沒有。

  遇到危險,即便僥幸逃生,也很容易斷手斷腳,變成殘疾。

  采珠需要身強力壯的人,而曆代朝廷對珍珠的需求很大,於是地方官用盡一切手段,逼迫沿海居民下海采珠,無數家庭為此家破人亡。

  一粒粒光彩奪目的珍珠,其實是無數人血淚凝固而成。

  隨著時代發展,采珠的技術有了更新,漸漸地,采珠人的裝備豐富起來,到了明代,甚至出現了簡易的通氣設備。

  但是下海采珠的風險依舊很大,采珠這個行業,依舊是高風險行業。

  即便有了“耙采”、“筐采”等技術,采珠人的傷亡率依舊很高。

  海珠采集是這樣,河珠采集也好不到哪裏去。

  江河湖泊裏的淡水蚌,也有幾率產出珍珠——淡水珠(河珠),但河蚌的產珠率很低,在江河湖泊裏采集河蚌,雖然不會遇到鯊魚,但毒蛇、暗流依舊難免。

  隆冬時節,頻繁入水、出水很容易著涼,染上風寒,一旦患病,意味著一個壯勞動力命不久矣,而為了治病,還會花費大量錢財,拖垮家裏。

  這就是漁民的悲哀,無論是打漁捕撈各種水產,還是采集河珠,稍不留神,就會染病身亡。

  李家就是萬千不幸家庭中的一個,李二郎冬天捕魚受寒生病去世,而李三郎也差點因此玩完。

  如今,李三郎居然為虎作倀,當起珠官,禍害鄉裏,逼迫無數百姓捕撈河蚌、采集河珠。

  這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李笠摸著下巴,口中喃喃:“現在,我帶大夥一探究竟!”

  “起網嘍!!”

  此起彼伏的吆喝聲,打斷了李笠的暢想,他看向船尾,隻見碩大的耙網裹著無數河蚌露出水麵,其間夾雜的淤泥順著水流向四周擴散,把水麵染黑。

  船員們喊著口號,轉動絞盤,把大網收入船尾滑道。

  數百斤的重量靠上船尾,船尾明顯下沉,不過李笠不擔心這滿滿的河蚌會把船壓沉,因為船隻在設計的時候,就有所考慮。

  船員跳下滑道,將耙網底部打開,其他人繼續轉動絞盤,把網收起,隻聽“嘩啦啦”的聲音響起,大量河蚌掉落出來。

  “這一網,怕不是有五六百斤!”

  “趕緊的,準備好,一會要靠岸卸貨了!”

  各船收起耙網,滿載著無數河蚌,向前方一處臨時碼頭靠近,那裏有珠署的臨時采珠場,將捕撈上來的河蚌剖開,看看有無珍珠。

  采珠場管理很嚴,有種種手段,確保員工無法私藏珍珠,同時,珍珠采集的數量,也是個秘密。

  河蚌的產珠率很低,所以即便捕撈量大,但這些河蚌之中,到底能取出多少珍珠,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作為主官的李笠,當然知道。

  獲取珍珠最好的辦法是人工培育,但培育時間要數年,他等不起,也不清楚人工植珠的技術,所以,不如用“簡單粗暴”的手段獲取。

  大規模捕撈河蚌的新技術“耙采”,其捕撈河蚌效率是傳統人力采集的幾十倍,在河蚌產珠率不變的情況下,簡單粗暴增加捕撈量,所得珍珠當然十分可觀。

  珠署成立到現在,早已做好準備的李笠,專門采珠帆船在各河蚌聚集水域連續不斷的“耙采”,撈起無數河蚌,並不需要各村村民累死累活去采珠。

  持續數月的‘耙采’,已經累計采集珍珠近三萬粒,而且是篩選過後的珍珠。

  從今年開始,每年,珠署要上繳少府寺河珠一萬粒,然後,李笠個人要孝敬徐驎珍珠一千粒。

  也就是說,他現在就已經把兩年的珍珠份額都采集完畢,靠的是先進的捕撈技術,隻需動用些許船隻,低調采集即可。

  在外人看來,他好像不務正業,其實,是因為捕撈技術改進,不需要如傳統采珠那樣,動用大量勞動力下湖撈河蚌。

  獲取大量珍珠的代價,是無數河蚌而不是百姓喪命,河蚌若有鮮血,那就是‘河蚌血染彭蠡湖’。

  這樣的做法,簡單粗暴又有效,卻近似於竭澤而漁,反複耙采的水域,大小河蚌被捕撈殆盡,數量銳減。

  所以,彭蠡湖的淡水珠出產數量,會在這兩三年達到一個巔峰,隨後呈斷崖式下跌,許多年都恢複不過來。

  對於李笠而言,無所謂,因為要不了幾年,侯景之亂爆發,天下大亂,烽煙四起,誰還顧得上捕撈珍珠?

  等侯景之亂平定,無論是哪個朝廷,都要與民生息,也顧不上什麽“珠役”。

  累加起來,恐怕就有十來年過去,這期間新一批河蚌生長起來,屆時有沒有‘珠役’,已經不關李笠的事了。

  聽著船員們的歡聲笑語,李笠忽然冒出一個念頭:

  我禍害了這麽多河蚌,會不會有河蚌娘子前來尋仇?

  他收回發散的思緒,琢磨正事:自己在鄱陽就地任職少府寺尚方署監作,第一年的‘業績’,可得親自去建康,向上級以及上級的上級匯報才行。

  也就是所謂的“述職”,以及送“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