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朕拿國產換私產
作者:繡腸織月      更新:2020-06-29 10:44      字數:4376
  朱翊鈞頓了一頓,吐出兩個字道,

  “贖買。”

  朱翊鈞緩緩道,

  “運營航線、跑船經商還得靠閩浙粵的當地人,四弟你就去同他們換個管理權就行,把總賬拿到手,生意上給股權給分紅,其餘還是照老樣子交給他們自己去做。”

  朱翊鏐半開玩笑地道,

  “臣還以為,皇上是要直接賜臣一柄尚方劍,派臣去南方把那些豪商全給砍了,然後籍沒他們的全部家產呢。”

  朱翊鈞淡笑道,

  “怎麽會?朕是大明天子,又不是流氓土匪。”

  李太後聽了隻是兀自喝茶,朱翊鏐卻是微笑著不接話。

  朱翊鈞想起之前的萬曆皇帝在五年前對著張居正一家剛剛當了一回不甚體麵的“流氓土匪”,那歇斯底裏的程度直接和掘李自成祖墳的崇禎帝有得一拚,於是又道,

  “海貿離不開閩浙粵這三省的人,瞧瞧漳州月港的督餉館每年有多少進項?朕這一個外行,就不去指導他們那群內行了。”

  李太後道,

  “讓商人交賬可不容易,何況這贖買的銀錢,戶部也不一定願意出。”

  朱翊鈞笑道,

  “這筆錢倒不用戶部來出,朕拿國產去贖海商的私產,又沒挪戶部的錢,他們有甚麽可不同意的?”

  朱翊鏐覺得朱翊鈞這笑看起來不像個好兆頭,忙謹慎問道,

  “皇上要拿甚麽‘國產’去贖?”

  朱翊鈞信心滿滿地道,

  “鹽店!”

  明朝的食鹽和前朝一樣,無疑是一項作為稅收重頭收入的國營專賣行業。

  食鹽不僅被限定了專門供應渠道,還要定點定價銷售,從產鹽、運鹽、到賣鹽、買鹽都被朝廷牢牢地管控著。

  明初將濱海的部分人戶編入“灶戶”,專門負責生產食鹽,並延續前朝的政策設置鹽場,負責管理食鹽的生產和產品供應。

  朝廷按戶口給鹽,即根據州縣人口數及其他需要,來確定實際食鹽生產定額和行銷引目。

  由於食鹽的銷量決定食鹽的供應量,需求量決定鹽業生產的規模,明廷便將全國產鹽區,分為若幹大區,大區之下再分設若幹鹽場,每個鹽場生產出來的鹽,被嚴格規定專門供應給若幹州縣的吃鹽百姓。

  在這種管控之下,民間的買鹽、賣鹽,都有明確的活動區間,無論買方還是賣方,如果越界,那麽所買所賣的鹽,都是“私鹽”。

  明朝百姓吃鹽就要納稅,明代的鹽稅是直接向人口征收的,天下所有吃鹽的戶口,都要交“鹽糧”或者“鹽鈔”,有司估算好每人每年的食鹽量,以此收取一定比例的稅金。

  老百姓吃的鹽由地方官府主持配給,一般要由州縣的官員派人到鹽運司那裏領取食鹽回來,再由各縣各鄉的裏長分發給吃鹽百姓。

  也就是說,在明中葉以前,戶口鹽的散給,始終由地方州縣通過裏甲實現,老百姓是要按照家庭人口總額,去官府那裏納稅,才能獲得相應比例的鹽斤數量,並不存在自由購買食鹽的合法渠道。

  而到了晚明,尤其是從萬曆一朝開始,事情又逐漸起了變化。

  由於朱元璋在明初製定的“糧裏製度”被社會發展逐漸瓦解,讓裏長分發配給食鹽已不能再保證民間供應和鹽稅收入。

  官府配鹽便不再通過裏甲,而是交給鹽店和鋪戶,讓他們來經營州縣內的食鹽銷售。

  可想而知,這些負責食鹽銷售的“土商”或“接鹽鋪戶”都是經有司“僉選”出來的,曆史上萬曆皇帝賜給潞王的衛輝義和鹽店,就是相當於把衛輝一地的食鹽售賣資格送給了他。

  雖然有了鹽店,並不意味著州縣的食鹽就變成市場交易,因為食鹽價格也要由國家製定,但吃鹽畢竟是群眾剛需,即使除去運輸的成本、風險,以及中間轉售的成本,鹽店的利潤依然高得驚人。

  何況明廷對鹽務的控製和管理都是通過當地的轉運鹽使司和鹽課提舉司這兩個機構來實施的。

  這兩個機構獨立於地方政府,受戶部管轄和科道官的監督,各省按察司的鹽法道對坐落在該省境內的鹽務機構隻有審計職能,而沒有直接管理權。

  所以萬曆皇帝很容易得就可以繞開地方利益集團,將這份好處賜給自己的同胞兄弟。

  而現在,朱翊鈞想把這份好處的受益對象換一換。

  宗室可以理直氣壯地吃國產、用國產,那皇帝為甚麽就不可以拿國產和豪商們換回遠洋航線呢?

  朱翊鈞的想法是很明確的,貪汙黨爭、士族勾結、邊將怠惰、虛誇戰功,他都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暫時地去容忍。

  這些問題在哪朝哪代都不少有,也不單是明朝這一個朝代的特色問題。

  萬曆皇帝性情陰冷,城府極深,對待昔日恩師都尚且如此,朱翊鈞哪裏能真的指望申時行、李成梁這些能臣把“忠君”二字看得比自己親人和自家性命還重呢?

  他們就是想順利退休,保得子孫永享富貴榮華,這是人性使然,根本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

  指責申時行和李成梁當然容易,當然冠冕堂皇,但他朱翊鈞能指責人性嗎?

  朱翊鈞是不忍心去指責的,他不是李自成,他對人性是有一定的寬容和諒解能力的。

  所以即使朱翊鈞已然成了皇帝,在麵對豪商之時,他還是會和現代人一樣秉持“公平交易”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利用權力去搶奪。

  朱翊鈞心想,隻要能把海貿航線,以及日本和美洲的銀礦資源掌握到手中,不管遼東形勢如何變化,朕都有足夠的資本去應對它。

  朱翊鏐卻有些擔憂,

  “鹽稅可不是好動的。”

  朱翊鈞回道,

  “朕用的是鹽店又不是鹽引,有甚麽不好動的?晉商和徽商靠鹽引都富了二百多年了,朕不過是用點他們吃剩下的,難道他們還有牢騷?”

  李太後到底是陪隆慶帝一路風風雨雨走過來的女人,這方麵比較有經驗,

  “商人們當然不敢牢騷,但他們能讓閩浙粵的百姓叫苦。”

  “我聽說現在民間私鹽橫行,鹽店的鹽價太貴,百姓吃鹽難,不得不去買私鹽。”

  朱翊鈞笑道,

  “有鹽運司看著呢,要實在不行,就從都察院中抽幾個禦史派去稽查,本來巡鹽禦史就是三年一盤查的嘛。”

  “巡鹽禦史要敢包庇,朕正好借機換一批言官,言官專管參人,朕還怕找不到人來當嗎?”

  李太後抿了下唇,忽然便問道,

  “那海貿就這麽重要?”

  朱翊鈞認真答道,

  “當然重要。”

  ——關係到大明的國家貨幣權和朝廷財政呢。

  李太後道,

  “沒洋人咱們也不是不能過,前頭兩百多年咱們也一樣過來了。”

  朱翊鈞笑了笑,道,

  “現在世道不一樣了,要是沒洋人也能過,那先帝為何還要開海禁呢?”

  李太後道,

  “那是為了安撫他們福建人,那宋朝的司馬光當年就說‘閩人狡險,楚人輕易’,古人說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朱翊鈞笑道,

  “那是他們福建人聰明,一個國家要是容不下會賺錢的聰明人,而隻容得下被統治的農民,那這個國家就離被滅亡不遠了。”

  “當年蒙元就是容不下咱們漢人聰明,結果還不是一百年都不到就被太祖皇帝趕回草原了?”

  李太後道,

  “商人最是貪得無厭,皇上就算賜給他們鹽店,他們也一定會同你四弟、同朝廷耍心眼兒。”

  朱翊鈞笑道,

  “他們耍他們的,咱們耍咱們的,佛郎機人都在濠鏡自治了呢,還不是一樣要向我大明繳稅?”

  李太後道,

  “海商不是農民,他們不會待在原地不動的,他們要鬧起脾氣來,直接上船當了‘倭寇’、卷起家產移去了外國也未可知。”

  朱翊鈞回道,

  “他們要敢再當‘海寇’,那不是正好給了朕口實出兵?至於移民,他們要移就移,不想當大明子民朕也不勉強,人各有誌嘛。”

  朱翊鈞這話是針對於晚明的曆史背景而言的。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即使拋開萬曆十五年還沒出生的鄭芝龍,福建海商也絕對是晚明海上商路中可合作的對象之一,而非李太後或朝廷所認為的、需要嚴加防範的勁敵。

  在朱翊鈞眼裏,萬曆十五年的福建海商不但不可惡,而且簡直是全體投錯了胎。

  他們要生在同時代的荷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或是任何一個重視海洋文明的西方國度,早就人均一個公爵頭銜、人手一間海貿公司了。

  而晚明的福建海商之所以沒有成大氣候,或者說,沒有像荷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那幾個西方國家的海商成為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最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明廷根本不懂海商的價值。

  從嘉靖到萬曆,但凡有一個皇帝懂得海貿有多重要,都不會造成後來歐洲各國開拓海上殖民,而中國隻會無限內卷和窩裏鬥的曆史結局。

  晚明的福建海商原本是有潛力成為中國第一批殖民探險家的,他們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前就開拓了去暹羅、占城、琉球、咬留吧、日本和呂宋的航線,甚至有不少福建華商在呂宋、澳門或日本成功定了居。

  可是這一大好而不是小好的形勢卻被萬曆皇帝的狹隘和短視給破壞了。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達呂宋之後,對寄居在呂宋國的福建海商曾先後實行過四次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其中尤以發生在萬曆三十一年的“大倉山慘案”為最。

  而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呂宋屠殺了兩萬五千個華人之後,萬曆帝不但沒有出兵興師問罪,反而將這些海外華人視為麻煩和累贅,甚至將這些被殺死的華人稱為“不良之徒”,讓西班牙殖民者“勿容愛憐”。

  朱翊鈞每每思及此節,就不由為晚明福建海商感到不值和惋惜。

  因此朱翊鈞在心裏拿定主意,他絕對不要當一個隻配統治“李自成們”的封建皇帝。

  統治的藝術在於讓聰明人甘願為國家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而不是讓聰明人刻意把自己變傻而樂於被統治。

  朱翊鏐插話道,

  “移去了外國那就算是背叛我大明了,皇上竟也不生氣?”

  朱翊鈞寬和地笑,

  “中國人安土重遷,若非走投無路,哪裏會背井離鄉呢?”

  “可若當真是因為走投無路,那便是朕這天子之過,既是天子之過,又如何能因此苛責小民呢?”

  朱翊鏐不以為然道,

  “有國才有家。”

  朱翊鈞道,

  “非也,國以民立,無民則國何由成?國民必須愛國,卻不必一定愛朕。”

  朱翊鏐吐了下舌頭,道,

  “臣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道理。”

  李太後看了朱翊鈞一會兒,道,

  “皇上這是下定決心要用你四弟去管海貿了?”

  朱翊鈞微笑道,

  “下定決心了。”

  李太後歎了口氣,終究還是心疼自己兒子,

  “那總得給你四弟派幾個幫手罷?”

  朱翊鈞想了一想,道,

  “錦衣衛如何?”

  李太後道,

  “倘或單派錦衣衛,那最好南、北鎮撫司都得派人,親王金寶又指揮不動人,皇上還得另想個名頭差遣你四弟。”

  朱翊鈞笑了一下,道,

  “便說朕近讀《永樂大典》,有慨於昔年成祖皇帝派三寶太監七下西洋之事,故命潞王去閩浙粵三地,為我大明重組遠洋航艦如何?”

  朱翊鏐看了李太後一眼,見後者雖隱有憂色,卻並無出言反對之意,便知木已成舟,於是笑道,

  “既是如此重任,那皇上總不會讓臣白跑一趟罷?”

  朱翊鈞遵循曆史,十分自然地回道,

  “嘉靖四十四年的時候,景王叔叔薨了,他膝下無嗣,依祖製應廢藩除封。”

  “世宗皇帝當年給景王在湖廣留了四萬多頃地,朕一直舍不得處置,倘或你這差事辦得好,朕便把景王名下的財產全部賜給你。”

  朱翊鏐哈哈一笑,站起來朝著皇帝坦然一跪,躬身叩頭道,

  “多謝皇上體恤,臣定不負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