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工人
作者:遠征士兵      更新:2020-11-02 16:47      字數:2242
  沈兵是在用現代知識體係去發展雲中郡。

  工業發展需要什麽?

  高中地理老師敲黑板畫重點:“市、政、交、勞、技”。

  沈兵高中時雖然很不喜歡地理卻依舊把這幾個要素背得滾瓜爛熟。

  沒辦法……誰讓當時他喜歡的女生選了地理呢?

  結果這就成了沈兵的高考軟肋最後隻上了個二本,情場自然也就此泡湯。

  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些地理知識在這時空的雲中郡竟然用上了。

  市場有嗎?

  當然有啊,此時的中原各國都在溫飽線上掙紮,除了在打仗搶地之外就是耕地織布,且幾乎是人人都在織布,市場需求極為龐大。

  另外從後套往西就進入了河西走廊,那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一部份……

  為什麽不開辟絲綢之路把生意做到西域去呢?

  織布機可以織布當然也可以織絲綢!

  政策支持有嗎?

  必須有。

  沈兵這個將軍親自抓同時還有嬴政的支持,可以說是一路綠燈各種優先。

  交通馬上弄。

  勞動力,很快就來了……事實上已經來了一部份還有許多在來的路上。

  自從傳單散發到代國之後,許多百姓已陸陸續續返回雲中郡,隻不過人數還不多。

  至於技術……

  嗯,在這點上隻要有沈兵在,那妥妥的就是占有技術製高點,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擁有技術優勢。

  所以這雲中郡想不發展起來都難。

  有發展才會有人,有人就有了一切,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若問尋常百姓什麽重要?

  當然是錢重要、財富重要,有了錢之後就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雖然不是所有,但卻是絕大多數。

  但站在沈兵的角度看這個世界……

  錢和財富真的重要嗎?

  錢和財富對他來說幾乎是唾手可得,早在他造出紙的時候便是如此了,他在這世界能把紙當作錢用。

  然而,就算家裏堆著金山、銀山堆滿了食物和寶物……還不是隻要嬴政一個命令所有一切都沒了?

  又或是匈奴集結大兵一個劫掠就人財兩空了?

  所以沈兵早就看清了,這個世界最大的財富並不是金錢,而是權勢。

  有了權勢才擁有一切,甚至包括別人的生命。

  沈兵現在所做的,就是用工業化賺錢,然後再把這些錢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以就業機會、環境和利益將其它地方的“人”吸引到雲中郡來並聚集到沈兵帳下。

  接下來的情況就像沈兵預想的那樣穩步發展。

  最先是數十、幾百的代國百姓偷跑回雲中郡。

  這些百姓原本是打算回來種田的,但沈兵卻告訴他們田地有限且錯過農期,此時便算是種田也無法養活家小。

  倒不如……為雲中郡務工?

  初時有許多人不願意接受。

  原因則讓沈兵有些啼笑皆非,隻因務工不穩定且社會地位不高。

  這倒是實情。

  社會地位不高是因為這時代有“士農工商”的排位在,農民比工人要高一級,誰也不願自降身份進入工籍。

  務工不穩定則是因為這時代的務工普遍是散工,這家有需要蓋房就請個工人做幾天,那家有需要又做幾天,四處遊走且不確定。

  相對而言農民就穩定得多,隻要在田裏幹活,沒有什麽災害之類的意外都會有收成。

  所以工人在這時代幾乎就是“不務正業”的代名詞。

  他們完全沒意識到沈兵工業化之後的“務工”根本不存在“不穩定”這問題,甚至這時的務工還要比務農穩定得多……不管春夏秋冬都可以在紡織廠務工領到薪酬,更不需要看天收成。

  然而,戰國時期是半奴隸半封建國家,他們對工人的認識和觀念也是工業化之前的,沈兵很難將其轉變。

  但這對沈兵而言算不上什麽問題。

  這事是由胖子屯一手負責的……就像之前所言,胖子屯有經商頭腦擅長精打細算,紡織作坊上下全交由他來打理。

  沈兵隻讓胖子屯給出三個條件:

  “試用期每天給十錢工錢。”

  “正式錄用後每天二十錢。”

  “圈下新地或收複河套有地後,務工、務農可自選!”

  百姓:……

  要知道這時代做一天的苦役才隻有八錢,這試用期一天就給十錢,往後一天還會給二十錢?

  這工錢可比別地工錢高兩倍有餘。

  若是再計算成口糧……乖乖不得了,兩錢可以養活一人,正式員工二十錢就可以養活十個人。

  往常務農時在田地裏起早貪黑風吹雨打的才勉強養活五張嘴,要是收成不好還免不了餓肚子,可現在隨便就能養活十個人。

  於是這還用問嗎?

  當然務工!

  在巨大的利益麵前,那點社會地位又能算得了什麽?

  而這時沈兵卻又嬌情上了:

  “若試用期不通過,便安排其它工作或是務農!”

  沈兵這其實是抓住百姓一種心理:越是稀罕的東西就越是有人搶。

  比如現在沈兵拿著這些優厚的條件去求那些百姓務工,那些百姓反而會猶豫……此事有如此豐厚的報酬卻無人理會,其中必有難處。

  但現在若是許多人爭著搶著,而且還要經過努力及比試才能拿到,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大家都會一哄而上。

  果然,沒過多久百姓的態度就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務工由原本無人問津變成個個趨之若鶩。

  而培訓和安排工人方麵就由蒼那邊負責。

  各方麵的工人都有,有製作和維修水車的,有操作紡紗機、織布機的,還有修路運輸的……

  總之就是各取所長,有力氣的出力氣,會操船駕車的就運輸,會紡織的婦人則大批錄用進紡織廠操作。

  至於那工錢,對沈兵而言也不是難事,從造紙廠運一批紙到中原售賣就得到了周轉資金。

  其實工錢都不是錢幣結算而是用糧食。

  這也是百姓所希望的,因為他們更需要的是糧食養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