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冶鐵作坊
作者:遠征士兵      更新:2020-10-04 16:39      字數:2347
  網 ,最快更新大秦工程兵</a>最新章節!

  這章補昨晚的。

  ——————

  因為楚民對國家的概念不強,因此沈兵管理起來就容易得多,根本就不需要什麽“狼來了那一招,隻需要讓監禦史將秦律發布下去並指派監禦史帶著一支部隊去監察就差不多了。

  沈兵更感興趣的是壽春的鐵器作坊。

  沈兵是帶著欠一起去的。

  欠還有些疑惑:

  “副將為何不先看兵器作坊而看鐵器作坊?

  在欠看來,為將者更關心的應該是兵器和裝備,也就是青銅製品。

  而沈兵一上來要看的卻是鐵器……

  沈兵隻隨口回了句:

  “兵器均以我大秦為尊,有何好看的?

  “鐵器則關乎農具,而我軍正奇缺糧草,不看鐵器又看什麽?

  被沈兵這麽一說欠覺得也對,於是也就沒再說什麽了。

  其實沈兵此舉是知道將來鐵才是王道,青銅器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於是當然先看鐵器作坊。

  壽春的鐵官長是個叫弁(biǎn,意為帽子)的楚人。(注:鐵官主官稱長,副官稱丞)。

  其實壽春官員依舊按楚王負芻時的編製,所以都是楚人。

  之所以不撤換,是因為沈兵及楊端和那些部下都是軍隊隻會打仗可不會管事,要從秦國那派來一堆的官員將他們全替換掉那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辦到。

  而若是將這些官員盡數撤掉再安排一竅不通的兵士去打理,隻怕壽春就要亂作一團。

  這也應了那句話:“攻城容易守城難。

  所以沈兵幹脆就讓那些官員繼續幹,至於將來嬴政會不會將他們換掉……那就不是沈兵能決定的。

  其實這些官員根本沒必要換,因為由楚人來管理楚人挺好的,秦軍隻要緊緊控製政權就行。

  有句話叫“拳頭才是硬道理,隻要政權在秦軍手裏,還怕這些官員會反了或是亂來不成?

  要不要腦袋了?

  更何況,就連楚王都降了,往後這壽春就是秦國地盤了,這些百姓包括官員在內都是秦人而不應叫楚人,能做得好當然可以繼續做。

  這要是全換成秦人來當官……

  一來是對壽春百姓不信任。

  二來則是秦軍這半年多來攻占的城邑多得數不勝數,趙國的、魏國的、現在再加上楚國的,從上到下每個城邑都換,哪能換得過來?

  所以,即便將來由嬴政來處理,最多也是把主官換了再整頓一番並改進製度而已。

  弁誠惶誠恐的迎了上來,朝沈兵作鞠道:

  “鐵官長……弁見過副將。

  沈兵聽這弁的聲音有些發顫,不由疑惑的望了他一眼,卻見他抖得跟篩子似的。

  不用問沈兵也知道這是為什麽。

  這是讓秦軍給嚇的。

  沈兵不知道的是,弁其實是讓他沈兵給嚇的。

  若是說秦軍,這弁還不至於太擔心。

  因為秦軍占領別的城池或坑或殺那多是軍隊兵將或是王公貴族,他們這些治理內政的官員大多留著任用,除非是那種貪贓枉法占著位不做事的……

  楚國像這類官員還真有許多。

  原因是其內政機構十分複雜各勢力和關係盤根錯結,一個職位尤其是有油水的職位往往是幾家勢力爭搶。

  但一職又無法分數家,於是隻能分設多個副職由各勢力均沾。

  結果就是機構極為龐雜,許多人隻是掛閑職卻沒有做事。

  弁並非不做事的人,他恰恰是鐵匠出身因煉鐵技藝被楚王看中於是才身居鐵官。

  有技藝在身又與楚王及楚國貴族無甚瓜葛,弁照想自己性命應是無憂甚至還會為秦國所用。

  因此他對秦軍攻占壽春是持歡迎態度的,心下雖也害怕但亦有所期待。

  然而,正在他監工時突然聽到沈兵要來察視當下就懵了。

  弁雖是不過問軍政大事但沈兵的大名早已在楚國上下傳開了。

  沈兵是何許人也?

  數次擊敗項燕智取汝陰最後又生擒楚王的秦國副將!

  如此英雄人物居然來鐵器作坊察視?

  更重要的還是這沈兵據說還是工師出身,他莫不是知道冶鐵之術?

  這要是讓他尋出差錯,那豈不是……

  一想到這弁心就一陣緊張,站在沈兵麵前時兩腿就情不自禁的陣陣發軟。

  沈兵寬慰道:

  “無甚要事,我隻是來此隨意看看。

  “你這冶鐵作坊,一月可產鐵幾何?

  弁拱手回答:

  “回副將,每月產量不一。

  “上月產鐵一千一百三十餘斤。

  沈兵“哦了一聲。

  才一千多斤,對於一個都城來說實在不多。

  不過這並不奇怪。

  這時代更普遍的用青銅,鐵則因為冶煉技術不成熟更脆易折,所以隻用作農具。

  且農具也隻是部份用鐵加固。

  比如鐵犁、鐵鋤之類,其主體還是木製,隻是在前端與土地直接接觸的部份包覆上一層鐵。

  再加上此時又不是農忙時,於是產量自然不高。

  沈兵往四周看了看,就問:

  “冶鐵坊是……

  弁趕忙往左側走了一步,對一幢土房說道:

  “此處便是冶鐵坊,副將請。

  沈兵猜也是這幢。

  因為冶鐵需要用火煉,到處都是高溫的鐵水,木房肯定不合適。

  進了門去迎麵而來的就是一陣熱浪,入眼就是十餘個高爐,一群工人正在其間忙碌著。

  沒得到通知的工人見身著秦軍盔甲的沈兵一行人進來,不由放慢手中的動作,眼裏盡是疑惑和驚恐。

  弁擔心沈兵責怪趕忙上前催促,於是工人遲疑了下又再次忙碌起來,動作似乎還比之前麻利了許多。

  圓柱形高爐,皮囊人力鼓風,木炭為燃料。

  沈兵在高爐間轉了一會兒,就問身邊的欠:

  “大秦也是這般冶鐵麽?

  欠回答:

  “稟副將,中原各國都是這般冶鐵。

  這似乎是意料之中。

  雖然中原各國也相互提防小心翼翼的不讓自己的冶鐵技術流到其它國家,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工匠或是百姓會千方百計通過學習甚至竊取技術而自我提高。

  時間一長,各國的冶鐵技術就都差不太多了。

  如果說有什麽差別的話,那就是一些細節上的差異,比如青銅器銅與錫的配比,鐵就是碳的含量多少等。

  這些很難統一,在這時代還在摸索中甚至就連煉了一輩子鐵的老師傅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當然,沈兵不需要摸索。